顏厝鎮

顏厝鎮

顏厝鎮(古屬漳州府龍溪縣)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漳州市區南部,是漳州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 ,行政區劃屬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屬於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西與九湖鎮接界,北與龍文區碧湖街道、藍田街道隔西溪為界,東與龍海市榜山鎮接壤,南與龍海市雙第華僑農場隔山嶺為界。 顏厝鎮版圖總面積52平方公里,下轄20個行政村和1個鎮辦農場,截至2010年,該鎮總人口5.6877萬人。 顏厝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最高點牛頭寨山海拔達540.8米,曾獲“福建省生態鄉鎮” 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境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屬會稽郡,建安初年屬會稽郡侯官縣;三國時吳永安三年(260年)屬揚州建安郡東安縣;晉太康三年(282年)屬晉安郡晉安縣。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隸屬南安郡,境地屬龍溪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龍溪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屬豐州(治在南安)龍溪縣;貞元初廢豐州併入泉州(治在今福州);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龍溪置武榮州(治在南安),境地屬武榮州龍溪縣。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南境置漳州。其時,境地仍屬武榮州龍溪縣;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治在晉江),境地屬泉州龍溪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龍溪縣屬漳州,境地屬漳州郡龍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漳州為漳浦郡,境地仍屬龍溪縣;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復名漳州;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遷於龍溪縣鳳高山桂林村(今屬薌城區),龍溪縣成為附廓縣,境地屬之。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稱南州,境地屬南州龍溪縣。

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復名漳州,境地屬漳州龍溪縣。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為漳州路,境地屬漳州路龍溪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為漳州府,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十二三都轄社;清仍漳州府龍溪縣十二三都轄保。

民國元年(1912年)改漳州府為福建省西路道,龍溪縣屬之,境地屬龍溪縣第二區;民國3年西路道改為汀漳道;14年廢道,龍溪縣隸屬福建省;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屬龍溪縣第二區古林鄉、鳳洋鄉、顏潮鄉。

顏厝鎮 顏厝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龍溪縣潮洋鄉和古南鄉部分。

1950年屬龍溪縣第一區。

1955年屬古縣區。

1958年4月屬古縣鄉,9月設立勝利公社。

1959年3月改稱顏厝公社。

1984年改為顏厝鄉。

1992年改為顏厝鎮,為龍海市轄鎮。

2013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13]141號)同意將南靖高新區(南靖縣靖城鎮),圓山新城(龍海市顏厝鎮、九湖鎮以及薌城區橋南片區)、薌城區天寶鎮、大房農場、金峰開發區和龍文區藍田開發區成立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屬漳州市政府管轄。其中圓山新城和靖城園區為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直管園區。顏厝鎮屬於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行政區劃仍屬龍海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顏厝鎮轄白雲社區、長邊村、水頭村、洪坂村、馬州村、丹州村、洪塘村、下宮村、田址村、東珊村、顏厝村、宅前村、上洋村、路邊村、巧山村、庵前村、後壠村、石牌村、下半林村、園中村、上溪村等20個行政村和新社農場1個鎮辦農場。鎮政府駐顏厝鎮上溪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顏厝鎮地處漳州市南郊,是漳州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全鎮版圖總面積52平方公里,鎮政府大致位於北緯24°27′,東經117°40′。

地形地貌

顏厝鎮境內山丘為低山和高丘陵,最高點牛頭寨山海拔540.8米,最低點浦園社海拔15米。

氣候

顏厝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夏少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四季常綠;多年平均氣溫21.5℃,1月份平均氣溫13.5℃,7月份平均28.9℃,,平均氣溫年較差15.8℃;生長期年平均365天(全年),無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長達366天,最短為28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8小時,年總輻射10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34天,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顏厝鎮境內水資源主要來自地表,境內有九龍江貫穿,穿境河道長10公里。

土地資源

顏厝鎮國土總面積78000畝,截至2011年,該鎮有用於耕地的土地22209.97畝,境內土質屬風化殘積型的高嶺土和屬沉積型礦床磚瓦粘土和優質淡水砂。

人口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顏厝鎮全鎮總人口5.6877萬人,占龍海市總人口的6.48%。

經濟發展

綜述

2011年,顏厝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9.43億元;外貿出口總值0.3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6%;財政收入0.814億元。

第一產業

農業種植 農業種植

2011年,顏厝鎮耕地主要為水田,農作物以水稻、水仙花、反季節通菜和茭白為主;全年農業總產值3.73億元,比2010年增長22.8%;糧食產量5601噸,人均104.64千克,全部為稻穀;蔬菜種植面積25663畝,產量30794噸;花卉種植面積為3524畝,其中水仙花種植面積2821畝。

第二產業

2011年,顏厝鎮工業以食品罐頭、電子機芯、造紙包裝、塑膠製品、水果加工等為主;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7億元,比2010年增長5.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84億元;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福建省名牌產品4個,福建省著名商標5個,福建省知名字號2個,漳州市知名商標15個。

第三產業

2011年末,顏厝鎮共有商業網點25個,職工172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4億元,比2010年增長23%;農貿市場7個,年交易額0.11億元;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各項貸款餘額5.76億元,比2010年增長17.1%;外貿出口總值0.3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有蘆筍罐頭、馬蹄罐頭等。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1年,顏厝鎮共有公交線路4條,自來水廠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廣播電視站1個,數位電視用戶0.4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0%;鎮駐地有花壇20個,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

文化教育

上洋國小 上洋國小

2011年末,顏厝鎮有幼稚園30所,在園幼兒2806人,專任教師140人;國小16所,在校學生3561人,專任教師185人,入學率100%;國中校2所,在校學生1842人,專任教師126名,小升初率98.09%;6—15歲三類殘疾人口義務教育入學率96.92%;投入教育經費29.5萬元。有書畫協會1家,會員數40多人;農家書屋閱覽室2家,全鎮總藏書10000冊;市級保護單位31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顏厝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61個,門診部(所)2個,有床位3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6張,固定資產總值123.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9名,其中職業醫師8人,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8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148人次;有50809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7%。

社會保障

2011年末,顏厝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戶,人數18人,支出3.96萬元,月人均183.3元;為1095名參合患者補償醫藥費用503.31萬元,為166名特殊門診患者補償醫藥費用24.1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52戶,人數1464人,支出128.03萬元,月人均73元;全年為6100多人發放養老金475.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4人,支出37.2萬元,月人均25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5人,資金共71.4萬元,月人均340元;60周歲以上無工作單位農村退役軍人217人,享受生活補助12.78萬元;重度殘疾者449人,享受生活補助26.94萬元,月人均50元;有22954人參加“新農保”,上繳金額237.18萬元,參保率96%。

交通

顏厝鎮境內建有漳州火車南站,省道S208漳雲線穿境而過,距漳州港35公里,廈漳高速公路5公里;鎮內開通有11路、18路、28路、101路、702路、901路、A3路、B3路、K1路、古縣臨時路線至漳州市區公車,有龍海26路、K6路至龍海各地及漳州港,有101路至漳浦縣城、有702路至長泰縣城,其中11路、28路、702路、A3路、B3路、K1路、K6路、龍海26路、古縣臨時路線終點設在顏厝境內。

旅遊

景點

白雲岩景區

白雲岩景區 白雲岩景區

白雲岩景區位於顏厝鎮洪塘村,漳州市區南郊,隔九龍江與“雲洞岩 ”並稱為“姐妹山”,是漳州市郊風景名勝區之一,系龍海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素以“八景五寶”聞名,建於白雲岩禪院中的“紫陽書院”為宋代大儒朱熹的“紫陽夫子解經處”。

美食

顏厝水頭牛肉麵

顏厝水頭牛肉 顏厝水頭牛肉

顏厝水頭牛肉麵為顏厝鎮的特色麵點小吃,牛肉入口後可以感受到一點辣味,牛肉下鍋之前先加入了澱粉,故牛肉口感有“滑、嫩,有嚼勁”的特點,鎖住了牛肉原本甘甜的味道。

民俗風情

磕尪(wāng)

磕尪 磕尪

在顏厝鎮洪塘村,流行著“磕尪”這一民俗活動,主要形式是村民抬著三國時蜀國大將廖化的神像以及唐代開漳聖王麾下輔勝將軍的神像,在沙場上來回碰撞;此活動源於明末清初時期,2010年,“磕尪”被列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磕尪”歷史典故: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於洪塘計殲清軍貝勒王夫婦及數萬名兵;當時,洪塘村人害怕兵士的亡靈興風作浪,故於每年正月十二,即消滅清軍這一天,家家戶戶備辦豐盛的祭品,進行社祭,並抬著神像從相反的方向對沖而來,鎮壓冤魂;“磕尪”自此流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