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德派

西藏名 Dge-lugs-pa。西藏佛教新派(藏 Gsar-ma-pa)之一。亦稱兜率教派、德行派、格魯派、新甘丹派(藏 Bkah-gdams gsar-ma-pa)。為別於其他諸派之紅帽派(藏 Shwa-dmar cod-pan hchav-pa,又作紅教),而稱黃帽派(藏 Shwa-ser cod-pan hchav-pa 或 Shwa-ser hdsin-pa,又稱黃教)。

簡介

本派現今最具勢力,普及西藏全土。開創者宗喀巴出生於諸宗派墮落而專事爭奪世俗權力之時代,遂萌改革佛教內部之志;研習各派教義及顯密兩義,被尊為大學者。其後以中觀論書、現觀莊嚴論為基礎,敷演阿提沙之教義;另又提倡以時輪(梵 Ka^lacakra)與密集(梵 Guhyasama^ja)為中心之密教。

特重儀規,嚴守戒律,實行嚴格的獨身主義,被尊為持律喇嘛,而其所創立之教派亦被稱為格魯派(藏 Dgah-lugs-pa,意為善規、善行)。五十三歲時,於拉薩近郊建立噶勒丹寺(藏 Dgah-ldan),組織大僧團。噶勒丹,意為兜率天。藏人信仰阿提沙居於兜率天,故求往生兜率天者多於求生阿彌陀佛淨土者。蓋該派本稱格魯派,後稱額爾德即噶勒丹寺寺名之轉音。

典故和由來

宗喀巴六十三歲示寂,座主之職由大弟子達爾麻仁欽(藏 Darma rin-po-chen, 1364~1432)繼席,次由凱珠(藏 Mkhas-grub, 1385~1438)繼任。一四一六年,宗喀巴之弟子於拉薩之西三哩處建別蚌寺(藏 Hbras-spuvs)。一四一九年,又於拉薩北建色拉寺(藏 Se-ra)。

一四五○年,宗喀巴之弟子根敦珠巴(藏 Dge-hdun grub-pa,1390~1475)於日喀則建札什倫布寺(藏 Bkra-s/is lhun-po)。上述三寺與噶勒丹寺合稱四大寺,迄今俱為西藏黃教之中心。根敦珠巴與凱珠各傳黃教兩大法系,即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額爾德派以宗喀巴兩大著作菩提道次第論(藏 Lam-rim chen-po)與秘密道次第論(藏 Svags-rim chen-po)為根本聖典。

自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黃教掌握西藏主權,並將勢力伸張至西藏全土、蒙古、東北、華北,而建立鞏固之地位。〔蒙藏佛教史、蒙古佛教史、西藏(多田等觀)、西藏佛教研究、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Ch. Bell: The Religion of Tibet〕((參見:宗喀巴)3164)p66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