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老松樹》

《題張老松樹》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作品。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共八句四十字,以象徵的手法歌詠了松樹孤直的品格。

作者

宋之問

詩詞正文

歲晚東岩下,周顧何悽惻。日落西山陰,眾草起寒色。
中有喬松樹,使我長嘆息。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

作品評析

詠物是最穩定持久的詩歌題材之一。由於詠物詩與賦的關係比任何題材都來得密切,它承襲了詠物賦的各種嚴格慣例。在六至七世紀,詠物詩往往作為修辭練習,經常寫得很有趣。隨著七世紀後期詩歌範圍的擴大,舊的詠物傳統也派上了新的用場。陳子昂轉向了寓意,其他詩人也從嚴格的描寫慣例下解放出來,創作出了想像性的詠物歌行。有些詩人繼承了詠物詩應有的精巧風格,並試圖使其既有娛樂性,又有思想意義。到了宋之問的時候,讀者可以看到新的象徵手法代替了舊的修辭練習。與陳子昂有意識地寫得古拙的寓意詩不同,象徵的詠物詩既不離開所詠之物的本性,又另有更多的含義。宋之問這首《題張老松樹》是這方面的優秀典範。松樹歷來就是孤直的象徵,但宋之問以特別的力量處理這一主題。這樣的詩在五十年後將是不起眼的,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卻十分出眾。前二聯遵循了三部式,但宋之問在第三聯插入了個人反應,並在結尾運用一種引發讀者反應描寫對句。宋之問有效地運用了樸素的風格,與前述各詩的修飾形成鮮明對照。

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宋之問受其父影響,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並稱戶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舉進士,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