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君山

題君山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傳說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於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它激發過許多詩人的想像,寫下許多美麗篇章,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錫《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等等,這些為人傳誦的名句,巧比妙喻,盡態極妍,異曲同工。方幹這首《題君山》寫法上全屬別一路數,他採用了“遊仙”的格局。

《題君山》
唐·方乾

曾於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元是崑崙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洞庭湖風景照洞庭湖風景照

賞析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傳說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於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它激發過許多詩人的想像,寫下許多美麗篇章,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群山》)等等,這些為人傳誦的名句,巧比妙喻,盡態極妍,異曲同工。而方幹這首《題君山》寫法上全屬別一路數,他採用了“遊仙”的格局。“曾於方外見麻姑”,就象訴說一個神話。詩人告訴我們,他曾神遊八極之表,奇遇仙女麻姑。這個突兀的開頭似乎有些離題,令人不知它與君山有什麼關係。其實它已包含有一種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單單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據《神仙外傳》,麻姑雖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卻是三見滄海變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鮮事兒一定不“聞說君山自古無”,這就是麻姑對詩人提到的新鮮事一件。次句與首句的起承間,有一個跳躍。讀者不難用想像去填補,那就是詩人向麻姑打聽君山的來歷。人世之謎甚多,單問這個,也值得玩味。你想,那煙波浩渺的八百里瓊田之中,兀立著這樣一座玲瓏的君山。泛舟湖面,“四顧凝無地,中流忽有山”(《許棠《過君山》),這個發現,會使人驚喜不置;同時又感到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個不同尋常的來歷,從而困惑不已。詩人也許就是帶著這問題去方外求教的呢 詩中雖然無一字正面實寫君山的形色,純從虛處落墨,閒中著色,卻傳達出了君山給人的奇異感受“君山自古無”,這說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鮮,又坐實了人們的揣想。寫“自古無”,是為引出“何以有”。不一下子說出山的來歷,似乎是故弄玄虛,其效果與“且聽下回分解”略同。

“元是崑崙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這真是不說則已,一鳴驚人。原來君山是崑崙頂上的一塊靈石,被巨大的海風吹落洞庭的。崑崙山,在古代傳說中是神仙遨遊之所,上有瑤池閬苑,且多美玉。古人常用“崑岡片玉”來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詩中把“君山”構想為“崑崙山頂石”,用意正在於此。“海風吹落”云云,想像奇瑰。作者《題寶林寺禪者壁》云:“台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題下自註:“山名飛來峰”。可見此詩的想像顯然受到“飛來峰”一類傳說的影響。全詩運用奇特想像,從題外落筆,神化君山來歷,間接表現出君山的奇美。這就是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遊仙”一體,起自晉人,後世多仿作。但大都借“仙鏡”以寄託作者思想感情。而運用這種方式來歌詠山水,間接表現自然美,不能不說是方乾的一個創造。由盛唐詩的興發情至,轉入更多的意匠經營,這是中晚唐詩的一個趨向,其不及盛唐之處在此,而其勝於盛唐之處亦在此。

作者簡介

 方乾(809——888),字雄飛,號玄英,唐代詩人,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從小愛吟詠,深得師長徐凝的器重。有一次因為偶得佳句,歡喜雀躍,不慎跌破嘴唇,後來被人稱呼為“缺唇先生”。桐廬的章八元愛惜他的才幹,招他為過門女婿,於是遷居到桐江白雲源(今浙江桐廬蘆茨鄉)。825年——827年期間(唐敬宗寶曆年間),參加科舉考試落榜,後來登臨山水,以整日吟詠詩歌來娛樂。浙東廉訪使王龜曾極力向朝廷推薦方乾,終因朝廷腐敗,忌賢妒能,至死不被起用。所以後人讚嘆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他的門人楊龠與居遠和尚,蒐集他的遺詩370餘篇,編成10卷本《方乾詩集》傳世。《四庫全書》收有方乾詩8卷;《全唐詩》編有方乾詩6卷,流傳至今

《題君山》 唐·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鑑賞 

作品賞析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傳說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於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它激發過許多詩人的想像,寫下許多美麗篇章,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錫《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等等,這些為人傳誦的名句,巧比妙喻,盡態極妍,異曲同工。 方幹這首《題君山》寫法上全屬別一路數,他採用了“遊仙”的格局。 “曾於方外見麻姑”,就像訴說一個神話。詩人告訴讀者,他曾神遊八極之表,奇遇仙女麻姑。這個突兀的開頭似乎有些離題,令人不知它與君山有什麼關係。其實它已包含有一種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單單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據《神仙外傳》,麻姑雖然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卻是三見滄海變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鮮事兒不少。 “聞說君山自古無”,這就是麻姑對詩人提到的新鮮事一件。次句與首句的起承間,有一個跳躍。讀者可以用想像去填補,那就是詩人向麻姑打聽君山的來歷。人世之謎有很多,詩人單問這個,也值得玩味。那煙波浩渺的八百里瓊田之中,兀立著這樣一座玲瓏的君山。詩人泛舟湖面,“四顧凝無地,中流忽有山”(《許棠《過君山》),這個發現,使他驚喜不已;同時又感到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個不同尋常的來歷,從而困惑不已。詩人大約就是帶著這個問題去方外求教的。詩中雖然無一字正面實寫君山的形色,完全從虛處落筆,閒中著色,卻傳達出了君山給人的奇異感受。“君山自古無”,這一說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鮮,又證實了人們的揣想。寫“自古無”,是為引出“何以有”。詩人不一下子說出山的來歷,似乎是故弄玄虛,這種效果猶如是古代演義里的“且聽下回分解”。 “元是崑崙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不說則已,一說驚人:原來君山是崑崙頂上的一塊靈石,被巨大的海風吹落洞庭的。崑崙山,在古代傳說中是神仙遨遊的地方,上有瑤池閬苑,而且有很多美玉。古人常用“崑岡片玉”來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詩中把“君山”構想為“崑崙山頂石”,用意正在於此。“海風吹落”一句,想像奇瑰。詩人在《題寶林寺禪者壁》中寫道:“台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題下自註:“山名飛來峰。”這首作品中的想像也受到了“飛來峰”一類傳說的影響。 全詩運用奇特想像,從題外落筆,神化君山來歷,間接表現出君山的奇美。這就是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遊仙”一體,起源於晉代人,後世有很多仿作。但大都借“仙鏡”以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運用這種方式來歌詠山水,間接地表現自然美,則是方乾的一個創造。由盛唐詩的興發情至,轉入更多的意匠經營,這是中晚唐詩的一個趨向。中晚唐詩不及盛唐詩的原因就在這裡,而勝於盛唐詩的部分特色也在這裡。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題君山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雍陶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作品賞析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歷來詩人都寫它的闊大壯盛的氣象,留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這首絕句,卻別出心裁,以纖巧輕柔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澄泓湛凝綠,物影巧相映”(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的精細圖景,並融入美麗的神話傳說,構成新巧而又清麗的篇章。 這首描繪洞庭君山的詩,起筆就很別致。詩人不是先正面寫君山,而是從君山的倒影起筆。“煙波不動”寫湖面風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詩人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這兩句以波平如鏡的湖水,以淺碧與深翠色彩的對比,映襯出君山倒影的鮮明突出。這是一幅靜謐的湖山倒影圖。這種富有神秘色彩的寧靜,很容易引發出詩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筆鋒一轉,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古代神話傳說,舜妃湘君姊妹化為湘水女神而遨遊於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於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處”這一句,詩人在仿佛之間虛寫一筆:“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擬的手法輕輕點出:“一螺青黛鏡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著不少詩人為之命筆。“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這兩句詩,同樣也是以螺髻來形容,不過這是刻畫了遙望水面白浪環繞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這一首,則全從水中的倒影來描繪,來生髮聯想,顯得更為輕靈秀潤。起筆兩句,不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筆勢凝斂,重彩描畫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繼而詩情轉向虛幻,將神話傳說附會於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勝,寫得活脫輕盈。這種“鏡花水月”、互相映襯的筆法,構成了這首小詩新巧清麗的格調,從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4]

作者簡介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工於詞賦。少年時家境貧寒,遭遇蜀中動亂後,四處漂泊,曾作詩:“貧當多病日,閒過少年時。”834年(大和八年)中進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他的詩作被當時的很多名家稱讚,但由於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遠。雍陶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互娛樂,居住在長安城中。後出任簡州刺史,寫下名作《題情盡橋》,一時廣為流傳。晚年閒居廬山養病,過著隔絕塵世的隱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