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廢主義

頹廢主義或稱頹廢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義是墮落、頹廢。頹廢主義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社會表示不滿而又無力反抗所產生的苦悶彷徨情緒在文藝領域中的反映。

概述

頹廢主義最早表現在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和象徵主義者馬拉梅等人的創作中,因而後人往往視象徵主義與頹廢主義為一體。

相關

頹廢主義的思想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非理性主義。
頹廢主義者這個名稱最先在1880年用來稱呼一群放浪的法國青年詩人。魏爾蘭於1886年創辦《頹廢者》雜誌,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頹廢主義者不滿文藝對現實生活作自然主義的摹寫,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認為文學藝術不應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約束,片面強調藝術的超功利性,否定文藝的社會作用,否定理性認識對文藝的作用,宣揚悲觀、頹廢的情緒,特別是從病態的或變態的人類情感中以及與死亡、恐怖有關的主題中去尋求創作靈感。
頹廢主義在稍後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中有進一步的發展。王爾德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人公煩躁不安,精神混亂,道德敗壞,是世紀末頹廢主義者的典型寫照。19世紀末歐洲各文藝流派的藝術家和作家在哲學和美學思想上與頹廢主義同出一源,他們的作品大多具有頹廢傾向,所以頹廢派文藝又稱世紀末文藝。
頹廢主義傾向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流行的各現代藝術流派,如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中,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現。然而現代派並不等同於頹廢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