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血部間隙感染

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頜面及頜內周圍及軟組織的炎症。

 頜血部間隙感染概述

頜面部間隙感染是面部及頜骨周圍包括頸上部軟組織化膿性炎症的總稱。包括一切皮膚下、黏膜下、骨膜下、筋膜下的脂肪、結締組織、肌肉、血管、淋巴結、涎腺等組織的化膿性病變。化膿性炎症比較瀰漫時稱為蜂窩織炎,比較局限時稱為膿腫。根據各個炎症感染所在的筋膜間隙的局部解剖範圍,總稱為間隙感染。以頜面部紅、腫、熱、痛,張口受限為主要臨床特徵。

中醫認為本病屬於“癰”、 “疽”、“發”的範疇,當病變比較局限形成膿腫時稱之為“癰”;而炎症範圍比較彌散形成蜂窩織炎時,則謂之“癰”或“發”。由於頜面部各間隙解剖位置不同,出現的症狀亦不盡相同,故在中醫中又有許多名稱。如“頸癰”(頜下或頦下間隙感染)、“顴癰”(顳及顳下間隙感染)、“頰疽”(頰間隙蜂窩織炎)、“鎖喉癰”(口底蜂窩織炎)、“墊舌癰”(舌下蜂窩織炎)等。因它們的病因、病理、辯證論治基本相同,故在一起討論。

本病多為細菌感染所致,其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其次是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而厭氧桿菌、梭狀桿菌等引起的腐敗壞死性炎症較少見。感染途徑有牙源性感染(如冠周炎、根尖周炎、頜骨骨髓炎等),腺源性感染(如頜面部淋巴結炎、扁桃體炎、涎腺化膿病變等),血源性感染(如麻疹、腥紅熱、傷寒等疾病之後),接觸損傷性感染(如外傷、口腔黏膜潰瘍等)。由於某種原因引起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時,如遇到上述細菌感染就可以導致本病的發生。

牙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見於青壯年;腺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見於兒童,通常見於頜下間隙和口底間隙;醫源性感染,見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

[臨床表現]

1.發病前均有原發病史,如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頜骨骨髓炎等。

2.局部症狀

(1)漿液性炎症期(早期):局部組織腫脹、堅硬、較局限有壓痛。

(2)化膿性炎症期:局部呈彌散性腫脹,捫之有波動感,紅腫熱痛炎症表現明顯,常伴有功能障礙(如開口、吞咽、咀嚼、呼吸困難等)。

(3)腐敗壞死性炎症期:腐敗壞死性炎症,特別是腐敗壞死性口底蜂窩織炎是頜面部最嚴重的炎症感染之一。本病主要是由腐敗厭氧細菌的感染所致的一種瀰漫性、壞疽性、毒性很強而又發展迅速的口底(包括雙側頜下區、雙側舌下區及頦下區)蜂窩織炎。其症狀為:
①來勢兇猛迅速,猝不及防。
②舌下、口底、頸部廣泛腫脹;捫之硬如板,皮下有氣時觸診可有捻發音,常造成言語、吞咽及呼吸困難。
③常伴廣泛軟組織副性水腫,繼續往舌根部發展可壓迫會厭及咽部而出現呼吸困難,並可導致窒息死亡。
④全身中毒症狀嚴重,惡化快,呼吸短淺,脈搏頻弱,血壓下降,常合併敗血症或縱隔感染而致死。

3.全身症狀

主要為全身中毒症狀。體溫升高,乏力,脈速,納差,便秘,尿量減少。嚴重者出現全身代謝紊亂,水電解質平衡失調。重危患者,體溫可低於正常,往往出現昏迷,譫妄,甚至死亡等危象。

[診斷]

1.局部穿刺,可抽出膿液,膿液培養顯示致病菌生長。

2.B超可顯示局部有液性暗區或液平面。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多核白細胞左移。

4.切開引流二周以上有大量膿性分泌物時,應攝X線片,以排除骨髓炎。

[治療]

(一)中醫療法

1.辯證施治

(1)炎症的早期可內服黃連解毒湯、消癰湯、五味消毒飲等;外敷如意金黃散。早期治療主要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膿腫形成後,治療除清熱解毒外,還要加用透膿、益氣養胃的藥。可內服透膿湯,外敷拔毒膏。

(3)膿腫破潰後應調補脾胃,養陰補氣血可內服四君子湯、八珍湯。外敷化腐丹,有肉芽組織生長時,可敷用桃紅生肌膏以促其癒合。

 2.針灸治療

(1)體針主穴:合谷、內庭。配穴:足三里、頰車、外關、曲池。以瀉法針刺。

(2)耳針:迭口頜、下頜、屏尖、神門、胃、腎上腺等穴,強刺激。

3.單驗方

將鮮劉寄奴與紅糖適量搗如泥,外敷患處。用於頜血部蜂窩組織炎張口受限、吞咽困難者。

(二)西醫療法

1.一般治療

患者應適當地休息,減少炎症部位的運動,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注意加強營養,同時應給予適當的對症處理。

2.藥物治療

(1)合理地套用抗生素,首次就診者可根據經驗選用敏感的廣譜抗菌素。

(2)應儘早檢測出感染的病原菌,及時有效地調整抗菌藥物的套用。對疑為敗血症者,還應在套用抗菌藥前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3)儘量避免在炎症區局部用抗菌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4)對重症患者,應合理地聯合使用抗菌素。

3.手術治療

膿腫形成後,應儘早切開引流。炎症控制後,應及時清除病灶,如拔除病灶牙。

[護理]

1.宜食富有營養易嚼食品,或半流飲食,忌食魚腥鮮發辛辣之品。

2.臥床休息。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切不可擠壓。

[預防]

1.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保持口腔的衛生。

2.對齲病、牙周病應及早治療,以預防和減少口腔頜面部牙源性感染的發生。

參考資料:http://www.zhzyw.org/kq/hxb/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