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蜂窩織炎

口底蜂窩織炎

口底蜂窩織炎是口底彌散性多間隙感染,包括雙色下頜下、雙側舌下和頦間隙在內的5個間隙感染,否則稱為多間隙感染。感染性質可以是化膿性或腐敗壞死性或凝固壞死性感染,後者較少見,但臨床表現極為嚴重。

疾病名稱

口底蜂窩織炎

概述

口底蜂窩織炎是口底彌散性多間隙感染,包括雙色下頜、下雙側舌下和頦間隙在內的5個間隙感染,否則稱為多間隙感染感染。性質可以是化膿性或腐敗壞死性感染或凝固壞死性感染,後者較少見,但臨床表現極為嚴重。1836年Ludwig稱腐敗壞死性口底蜂窩織炎為咽峽炎,該病多因機體抵抗力低細菌毒力強導致彌散性感染。

感染來源

口底蜂窩織炎的解剖位置口底蜂窩織炎的解剖位置
1、下頜牙的化膿性或壞疽性根尖周炎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擴散。

2、口咽部軟組織損傷後繼發口底多間隙感染擴散。

3、扁桃體炎口炎頦下或下頜下淋巴結炎擴散。

症狀體徵

口底蜂窩織炎患者口底蜂窩織炎患者
患者有高熱、畏寒、頭痛、周身不適、便秘等症。口底及頸部疼痛,頸部運動不良。在發病2~5d內為腫脹高峰。雙頜下、舌下間隙及頦下間隙瀰漫腫脹;腫脹容易擴展至面頰部,下至鎖骨上。由於口底腫脹,黏膜水腫,舌肌受侵,舌體受壓抬高,舌僵硬,言語含糊不清,不能閉口,舌下肉阜高度水腫,舌底黏膜腫脹、外翻,形成“二重舌”。由於炎症侵犯咀嚼肌群或反射性肌肉痙攣,引起張口受限,咀嚼困難。口底腫脹向舌根後方發展,推舌向上、後,甚至波及會厭、咽峽,致咽腔明顯縮窄,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幾乎所有報告的病例均出現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難。(Har,1994)感染早期,由於膿腔未形成,口底蜂窩組織水腫,皮下組織腫脹,因而皮膚反而較正常發硬,隨病情發展而逐漸軟化。
皮下急性蜂窩織炎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病人多呈半坐位,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出汗,呼吸短促,脈搏頻弱,鼻翼煽動、口唇青紫發紺,或因聲門水腫而出現聲嘶及吸氣性呼吸困難。由於產氣菌的作用,口底炎症組織可出現捻發音。口底凝固壞死性蜂窩織炎較常見於兒童,多在麻疹、肺炎和中毒性腸炎之後發病。因炎症侵犯血管壁引起出血和小動脈栓塞,出現褐色的凝固、壞死組織,壞死塊脫落後,創面無膿,常露出下頜骨、肌肉、涎腺等,酷似壞疽性口炎的表現。因此類病人的全身抵抗力差,全身中毒反應明顯,體溫反而不高(38℃以下),白細胞計數可以不高。若不及時處理,可並發中毒性休克、敗血症、心肌炎、縱隔炎、窒息等。要特別注意以下兩種病情:

1.感染中毒表現 起病急驟,高熱畏寒或體溫不升,煩躁或昏迷,皮膚蒼白,有的伴有出血點;局部極度腫脹,板樣硬,伴有廣泛的皮下氣腫;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出現中毒顆粒。
2.休克徵象 ①意識障礙;②皮膚蒼白或發花;③肢體發冷發紺;④血壓下降或音調變鈍,脈壓小;⑤脈細弱;⑥少尿或無尿;⑦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凡符合以上2項者即可診斷為休克。口底紅腫壓痛,舌底可出現“二重舌”表現,舌下肉阜黏膜出血,可見青紫瘀斑;有吸氣性呼吸困難時,可出現“三凹症”,因吞咽困難出現流涎。

診斷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升高,高者可超過25×109/L。病情嚴重,合併中毒者要注意檢查肝腎功能。有感染中毒症狀者,白細胞總數也可不高,但有中毒顆粒。

影像學檢查

攝口咽部正側位X線片,除外有無口咽部異物,還可行頸部B超,了解感染間隙液體的多少。

其他檢查

注意檢查頸部頜下皮膚有無暗紅色,有無壓痛及凹跡。口內檢查注意有無口底黏膜腫脹,舌體是否抬高,向後推移,運動是否受限。注意皮溫及外周循環的好壞、皮膚是否蒼白或有出血點。注意患者全身缺氧狀況。

診斷標準

詳細詢問病史,有無口內手術史、外傷史。早在1939年Grodinsky就提供了一快速、有效的診斷標準:凡是繼發於口內感染,從口底出現的感染均應注意該病發生或診為該病。在診斷上強調早字。Dharambir提出的診斷標準主要是依據以下臨床表現:1.頸部的下頜下間隙深觸痛或腫脹。2.口底腫脹。3.舌體抬高。按上述感染中毒表現及休克徵象可及時正確診斷。

鑑別診斷

口底間隙的解剖位置口底間隙的解剖位置
主要和各種咽旁間隙感染疾病相鑑別。

1.咽後膿腫 主要為吞咽障礙,多發生於3個月~3歲兒童。咽後壁可腫脹,頜下、口底無腫脹。

2.咽旁膿腫 下頜角的腫脹為主,口腔內發現咽外側壁及扁桃體一同被擠向咽中部,口底無異常。

3.口底部腫瘤 可於口底出現腫脹,但無皮膚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血象常正常,無全身中毒症狀。

併發症

由於目前醫療條件改善,各種新型抗生素的問世,該病發病率已明顯下降,發病後嚴重程度下降。但對合併有愛滋病糖尿病等全身抵抗力低下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防止發生敗血症、中毒性休克、頸深間隙及縱隔感染。若膿腔炎症處理不當,頸部血管受腐蝕可發生嚴重大出血。胡藝平(1994)報導一例該病引起頸部出血達700ml。黃相道報告15例中8例有合併症(53%),主要合併症為中毒性休克2例,敗血症3例,貧血2例。

治療概述

由於本病一旦發展,口底炎症擴散後病情險惡,因此,一旦確診,應立即積極抗炎治療。

藥物治療

1.單純藥物治療 可選用青黴素,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指征為:①頜下間隙周圍組織瀰漫性腫脹,皮溫高,觸痛,但無波動、凹陷性水腫及板樣硬;②感染時間短,一般不超過48~72h,全身症狀輕,體溫不超過38℃。

2.綜合治療 非以上輕症者應全身綜合治療。

(1)支持治療:包括輸血,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充足夠熱量及水分。

(2)全身套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在細菌學及藥敏資料未回報前,根據抗生素的半衰期,分組用藥,以維持藥物有效濃度在24h內均有殺菌和抑菌作用。第一組:青黴素800萬U在3h內滴完,其有效濃度可維持4h,第二組:維生素C2g,第三組:甲硝唑0.5g在1~1.5h滴完,第四組:夜間肌肉注射慶大黴素8萬U,三藥合用,基本可以覆蓋口底蜂窩織炎的常見致病菌。在細菌學及藥敏資料回報後,再依藥物敏感性調整藥物。

(3)注意清除及治療口內病變,可用1%過氧化氫溶液漱口。
(4)口底膿腫未形成前,可理療。加強全身支持治療,補充足夠熱量及水分。
3.抗休克治療 病情嚴重,出現休克的患者,要積極抗休克、抗感染和防治併發症,即:擴容、糾正酸中毒、擴血管、抗菌、有DIC者抗凝、全身套用激素以增強機體應激能力,減輕中毒症狀,防止併發症。具體方法:
(1)擴容:先鹽後糖,先濃後淡,先快後慢,見尿補鉀。即先輸等張晶體,如2∶1溶液等,在此基礎上輸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1~2/d,然後酌情輸血漿、白蛋白或全血。輸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①快速輸液階段為前1~2h,液量按15~20ml/kg;②繼續輸液階段,約10~12h,液體量按50~80ml/kg計算,液體總張力為2/3張~3/4張;③維持輸液階段,休克明顯改善後,所需液量為生理量的70%或每日按50~80ml/kg計算,給1/3張含鉀溶液。
(2)糾正酸中毒:休克的全部過程均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其程度與休克持續的時間呈正比,先輸5%碳酸氫鈉,可提高CO2結合力10容積%,待血氣分析結果回報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套用,以保持血漿CO2結合力在40容積%左右為原則。
(3)血管活性藥物最好在積極抗感染,有效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的基礎上選用。常用藥物為多巴胺,阿托品,654-2,酚妥拉明等,血管收縮劑如阿拉明等在休克後期也常與上述藥物合用。
(4)糖皮質激素在抗休克中有重要作用,治療開始每次用地塞米松5mg,2~3/d,視病情好轉後停藥。
(5)凡是血小板進行性下降,出血點增多,出血,便血,腹脹,靜脈血呈高凝狀態,應高度懷疑DIC,不應等待實驗室陽性結果,應早期套用抗凝劑,如肝素,一般按0.5~1mg/kg體重加入40~60ml葡萄糖或生理鹽水中,4h內緩慢滴注,必要時4~6h重複一次,用藥時間不超過24h,以免發生嚴重出血,如遇此情況,可靜注硫酸魚精蛋白急救;同時套用654-2或東菪莨鹼,直至面部潮紅,微循環改善。

手術治療

口底蜂窩織炎切開引流口底蜂窩織炎切開引流
若全身症狀重,口底腫脹明顯,頜下頸部皮膚張力大,患者已有一定呼吸困難,此時雖膿腫未形成亦可早期切開引流。目的為減輕壓力或局部腫脹對呼吸道的壓迫,緩解疼痛、呼吸困難症狀;同時使切開部分,暴露於有氧環境,抑制厭氧菌生長,排除毒素,防止病變擴展。一旦膿腫形成,若有Ⅲ度以上呼吸困難,則應先氣管切開後再行膿腫切開引流。具體方法:在雙側頜下及頦下部,相當於下頜角至舌骨平面,作與下頜骨下緣平行橫切口,同時在頦下至舌骨體加一中線切口,形成一倒“T”形切口,術中除將口底廣泛切開外,還應充分分離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間隙膿液得到充分引流,可切斷下頜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引流口內放置引流條,每日換藥,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5000高錳酸鉀液沖洗傷口。

預後

口底蜂窩織炎處理及時,預後較好,若病情嚴重,加上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

預防

口底蜂窩織炎的預防,重點是控制感染源,及時、正確處理口內各種感染性牙病。在處理口內疾病時合理預防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全身抵抗力低下的病人處理口內疾病的同時,要及時使用抗生素;及時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積極治療下頜角及口咽部軟組織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