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蠶絲

順德蠶絲

順德蠶絲的簡介 順德蠶絲是 順德蠶絲的歷史

順德蠶絲的簡介

順德蠶絲——早在宋代,此地便開始種桑養蠶,從未間斷,是蠶絲中的極品。在宋代時,桑蠶絲絲織業占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千百年來,現在無數的桑樹已被無數的高樓壓在地下,順德蠶絲可能只全留在記憶里了。
順德蠶絲是廣東的一種收入大、出口多的重要特產。順德地處珠江三角洲,是一個富庶的魚米之鄉。建國後,順德蠶農改良了桑樹的品種,從原來的矮株細葉產量低的土荊桑逐步改種雜優桑,桑葉產量成倍增加,這推動了養蠶事業的大發展。至今80年代初順德全市年產蠶繭可達數十萬擔,成為國家出口的一項優質暢銷產品。

順德蠶絲的歷史

蠶絲展覽會

1933年,順德在大良舉辦了順德縣第一次蠶絲展覽會,重點推介順德蠶桑種養和繅絲、絲織的新世紀末,順德擁有6萬多產業工人,比上海、天津的產業工人還要多5000人。1911年,順德擁有機械繅絲廠142家,不久,增加到300家。順德擁有中國數量最大的近代產業工人。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些機械繅絲廠都由民族資本所構成。
技術成果,成為順德歷史上最早的產業會展。在這次盛況空前的蠶絲展覽中,豐富多樣的繅絲產品讓全國各地來賓大開眼界,他們不僅看到順德雄厚的技術力量與紮實的產業基礎以及熟練的生產工人,更進一步認識到順德那深遠的產業發展空間。
另外,據統計,當時全國擁有機械設備的企業,江蘇(含上海)有114家,緊跟其後的便是順德,共86家。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順德是近代中國僅次於上海工廠最集中的地方,而產業工人卻超過上海。

蠶絲盛況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絲綢博物館坐落於順德新城區德勝路與觀綠路交界處,遠望去,只見層層綠樹簇擁著幾棟白色建築。其中分別有順德絲綢文史館、絲綢文化館、養蠶館、繅絲工業館、紡織工業館和絲綢產品陳列館,此外還有一個桑園和一個桑基魚塘。整個絲綢博物館占地16畝。
“這個博物館展現了順德曾經輝煌的養蠶繅絲業。”一位曾在順德國營絲廠工作了十多年的工作人員感嘆說。記者看到,在養蠶館,一些年輕人饒有興趣地看著竹片編織的蠶床上蠶寶寶啃食桑葉;在繅絲工業館,機器轉動,蠶繭迅速抽絲,對順德年青一代而言也是新奇的場景。據記載,民國18年,順德有絲廠99間,絲車4.8萬餘輛。建國後,順德年產土絲一度超過150噸,1970年達到162噸。直到改革開放後,順德蠶絲業日趨萎縮,1988年僅收購3噸。至上世紀90年代,順德再無人種桑養蠶。

蠶絲的抽絲工藝

怎樣把蠶繭抽成細絲呢?看似簡單的事情操作起來卻需要一定耐心。現場一位女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解說,首先用沸水煮泡蠶繭,目的使絲膠分離,煮泡時間大約10分鐘;然後,把蠶繭放入索緒窩,用水稻穗做成的刷子刷蠶繭,這個時候,就理清了蠶絲頭;再用一根牙籤一樣的小竹棍把蠶絲勾在機器上,然後開動機器,就可以看到蠶絲一圈圈地抽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