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清輝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及佛山樑園

順德清輝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及佛山樑園

東莞可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佛山樑園合稱廣東清代四大名園

順德清輝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及佛山樑園

清暉園坐落在廣東順德市大良鎮華蓋里,是國內現存的一所著名的嶺南園林。 清暉園與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佛山樑園一起,被人稱為嶺南四大名園,它們代表了我國古典園林的重要一支。
清暉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府第,後為清朝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經龍氏數代精心建設,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和擴建,面積擴大到2.2萬多平方米。
清暉園占地有五畝余,在景點安排上可分為三個部分。南部為方池,是園中主要水景區,以亭榭取勝,開敞而明朗;中部則是船廳,惜陰書屋,花納廳等,這裡南臨水池,又有假山,是全園精華;北部由竹苑,歸寄廬等建築小院組成,是較為幽閉的園中園景區。園內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紅蕖書屋、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館等。
園林中部的“船廳”是清暉園的精萃所在,傳為原園主千金居所。其外觀為雙層船式磚樓,兼備昔日珠江紫洞艇與江蘇無錫寄暢園名舫之特色,各處飾以翠竹、芭蕉、蝸牛、波紋等雕刻,上下迂迴的樓道,猶如登船的跳板,雖在陸上,卻似泊於水中。樓前有池清澈如碧玉,池畔有百年紫藤,繞古沙柳樹而上,宛如繫船之巨椿長纜。月明之夜,登樓推窗俯瞰,水來如鏡,綠樹如煙,粉牆黛瓦,鱗次櫛比,饒具南國水鄉舟游情趣。月光如清暉如洗,池上波光瀲灩,池畔翠葉瑩瑩,反射出柔和的光芒,水木清華之美,無與倫比。船廳對面池塘邊有臨水建築形成“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影換”的佳境。建築形式仿蘇州園林,或小橋流水,或假山竹叢,亭、堂、館、榭點綴其間。園內南部為方池,是園中的重要水景區,在嶺南園林中,水池的地位舉足輕重,起著調節氣溫、使人清涼的作用。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是主要景觀,幾座建築物以木製通花作飾的連廊和裝飾有嶺南佳果的濱水遊廊聯結。左邊花苑中,種植名貴花木、百年紫藤和其它竹木。
清暉園整體風格以雅致古樸著稱,園內水木清華,景致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館互動融合,糾集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造型構築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致,門窗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樹木繁茂,品種豐富,多姿多彩,與古色古香的樓館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
梁園位於佛山松風路先鋒古道,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梁園素以湖水縈迴、奇石巧布著稱嶺南;並珍藏著歷代書家法貼。秀水、奇石、名貼堪稱梁園“三寶”。
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最具當地大型莊宅園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組園林群體因各自構思取向不同而風格各異,各種“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嶺南特有的組景手段式式具備,變化迭出。與各建築物和景區主題緊密結合的詩書畫文化內涵豐富多彩,詩情畫意比比皆是,園內精心構思的“草廬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異其趣;展示文人園林特質的“石齋寄情”、“硯磨言志”、“幽居香蘭”、“莊宅遺風”四景,將嶺南古園林的多種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讀書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賦閒等多種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梁園是研究嶺南古代文人園林地方特色、構思布局、造園組景、文化內涵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典型範例,展現了古代佛山文人對遠離大都會凡囂、享受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境的嚮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於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築式式俱備、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迴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定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是聞名遐爾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
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8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於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餘蔭山房,又名餘蔭園,位於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是清道光年間舉人鄔燕山為紀念其祖父鄔餘蔭而建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成。該園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風格著稱於世,贏得園林藝術的極高榮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餘蔭山房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餘蔭山房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築藝術風格,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緻,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裡分別建築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並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
餘蔭山房園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鳳梨、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牆而築,“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餘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餘蔭山房,兩園並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城區博廈,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它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後竣工。可園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台、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其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築可樓,高15.6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園,即是環碧廊。長廊環繞整座園林,環長廊一周,全園景色可盡覽無遺。環碧廊的開端設在“擘紅小榭”之中。“擘紅”是剝荔枝的意思,擘紅小榭就是主人邀請文友品嘗荔枝的地方。雙清室??、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亞”字為圖,相傳亞字是吉祥之字。雙清室是園主人用來吟風弄月的地方,根據堂前湛明橋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雙清”。 “雙清”之後,是“問花小院”,為主人賞花之處。順環碧廊步出“問花小院”,來到一處廣闊空間,園中花叢果壇,滿目青翠,被稱為“壺中天”。“壺中天”無任何建築,它是倚著四面的樓房而形成的一方獨立的空間,是園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園最莊嚴的建築,四條紅石柱並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堂外左右兩廊長花基,秀麗中蘊藏著莊嚴肅穆。右前方設一小台名“滋樹台”,為專門擺設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築一大石山,狀似獅子,威武雄壯,其間建一樓台,人稱獅子上樓台。
在3.3畝的土地上,亭台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併俱全。它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築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布局高底錯落,處處相通。曲折迴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創建人張敬修,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清代廣東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