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謙

項謙

項謙(1904一1959),男,藏族,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生於今尖扎縣王凸扯鄉尖巴昂村,1933年,28歲時承襲其父蘭宮太的昂拉千戶之職。千戶為封建世襲官職,直屬省府轄制。據1950年統計,青海共有千戶26人,總千戶1人,副總千戶6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據歷史記載,昂拉千戶是吐蕃王朝赤熱巴堅的後代,為了守衛邊界和徵稅,公元492年吐蕃王朝赤熱巴堅大臣(譯徵稅者)貢葉西達傑到這一地區居住生活,成為尖扎兩岸的頭人。清朝乾隆年(1657)將他的後代之一祖多傑封為昂拉千戶。千戶府設在尖巴昂。昂拉又稱昂拉八莊,每個莊有1個百戶,一個百戶管轄幾個自然村。昂拉共57個自然村,1100餘戶,約5500多人(一說8000餘人)。該地區除少數回族、漢族外,均為藏族。昂拉地區是農牧交錯區,以農為主,農業占百分之八十左右,牧業只占百分之二十。
項謙繼任千戶後,曾組織屬民抗稅,馬步芳曾三次攻打昂拉均不克,攻之不克則籠絡,先一面堅持武力威脅,一面又許以物質利益,請藏族總千戶華寶藏和活佛古嘉賽等前往疏通,後送槍枝子彈,終將項謙請至西寧,並與其結為兄弟,委以省政府參議。從此,項謙與馬步芳交往甚密。民國24年(1935年)6月24日委項謙為保全第六區(貴德、共和)下郭密保全團第三營(現尖扎縣)營長,下轄八個保全隊。
民國35年(1949年)9月初,人民解放軍從循化渡河進至化隆縣時,項謙即派人帶著禮品向解放軍致敬,表示歡迎解放。9月18日,貴德縣解放並組成貴德縣人民政府。黨和政府考慮到昂拉地區的民族關係和歷史特點,承認其千戶職位,委以繼續管理昂拉地區,且擬安排更高的職位,由於其尚未理解黨的政策,幾次邀請均未到縣。1950年8月6日,在省人民政府再三爭取下,始去西寧參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馬朴先生的弔唁活動。在寧期間,專為項謙來寧召開座談會,表示熱忱的歡迎。項謙一再表示擁護解放,堅決靠攏政府。實際上仍然舉棋不定。
青海解放前,項謙與馬步芳的高級軍官馬老五、譚騰蛟、馬全彪、馬成賢譚呈祥等,與循化縣剛察部落土匪頭子宗吾加洛結為至交。1949年12月至次年3月間發生的幾次反革命武裝叛亂,特別是譚呈祥馬成賢在化隆卡里崗發動的反革命武裝叛亂,對項謙有很大影響。全省幾次大規模反革命武裝叛亂被平息之後,許多漏網的反革命頭目潛伏昂拉地區,極力煽動和挑唆項謙對抗人民政府,發展反革命組織,誘使項謙任反革命組織“中國國民黨西北革命委員會委員”、“反共救國軍’’第二軍軍長。項謙囿於階級局限和自身利益,自恃武裝強悍,處地險要,利用反革命武裝,攻打解放軍駐地、人民政府武工隊,蠶食巳建人民政權地區,失羈不遏,夜郎自大。
黨中央、西北局對解決昂拉問題非常關注,做過多次具體指示,當時省委、省政府為了和平解決昂拉問題,曾廣泛徵求黨內外人士和各民族代表人士的意見,為和平解決昂拉問題,從1949年9月至1952年4月上旬,在長達兩年時間,先後派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喜饒嘉措,協商委員會副主席札喜,副秘書長古嘉賽,委員、塔爾寺法台夏茸尕布,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岳賽多傑,財經委員會委員宦覺才郎,文教廳副廳長桑熱嘉錯,貴德縣副縣長更登,化隆縣副縣長卻吉,海晏縣縣長同曲呼,省貿易公司副經理彩蓋等藏族知名人士17次共43人(次),前往昂拉地區曉以利害,勸告項謙與反革命劃清界線,班禪額爾德尼和塔爾寺亦曾特派代表昂嘉格賴(西藏班禪駐青海辦事處處長)等持函親往商談。均被項謙拒絕。
在這種形勢下,省委、省人民政府報請中央批准,1952年5月1日,對昂拉地區反革命武裝進行軍事清剿。僅用一天時間即結束戰鬥.
項謙及少數匪首脫逃。5月2日省人民政府發布《告各族人民書》,派完德太等11名歸降人員持《告各族人民書》及其家信招降。由於大勢所趨和共產黨寬仁弘肯,項謙終於l952年7月11日下午回到昂拉地區,向人民政府歸降,交出長短槍16支、子彈2580發、望遠鏡一架、馬5匹。
項謙歸降後先後受到青海省主席趙壽山省委書記張仲良,西北局領導習仲勛汪鋒、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維漢、副主任委員烏蘭夫、劉格平等領導的相繼接見,對他進行了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並先後安置為尖扎縣縣長,黃南藏族自治州副主席(後改稱為副州長),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1958年黃南地區發生反革命武裝叛亂,在平叛中項謙也受到了平叛擴大化的株連。4月25日一5月10日,在尖扎縣二屆一次人代會上對其批判。6月工5日由黃南州委報省委同意,撤銷項謙尖扎縣縣長、黃南州副州長職務,安置為州政協委員。1959年3月12日病逝。享年55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全州糾正1958年平叛擴大化錯誤時,糾正了對項謙的錯誤批判,對因項謙的問題而受牽連的家屬、子女作了妥善安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