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礦山博物館

韶關礦山博物館

韶關市芙蓉山礦山博物館坐落於芙蓉山北麓,是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共設沙盤、多媒體、地史、礦石礦物、古生物、文史資料、礦山機械及礦山企業風采八個部分,總計陳列實物400多件,圖片500多張(幅)、文字資料10多萬字。

基本信息

簡介

韶關市芙蓉山礦山博物館坐落於芙蓉山北麓,是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08年8月建成,主體建築占地1600平方米,共兩層,高10米。建築為新古典主義風格,既注重整體風貌的穩重典雅,也力求線腳細部的簡潔利落,包括浮雕語言的選擇,以保證與礦業文化主題的內涵相適合。博物館內分為沙盤、多媒體、地史、礦石礦物、古生物、文史資料、礦山機械及礦山企業風采八個部分,總計陳列實物400多件,圖片500多張(幅)、文字資料10多萬字。這些分置的展區進一步構成了博物館的展覽特色。通過這些展覽,展示了韶關輝煌的地質礦業歷史。

礦山博物館通過藝術手段集中展示了韶關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採礦歷史,普及宣傳地質科學知識,為關心、喜愛和研究韶關礦業地質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學習的平台。

展區介紹

沙盤區用沙盤展示了韶關分布的豐富礦產資源。韶關地處南嶺之南,經歷多次構造成礦運動,

礦山公園博物館礦山公園博物館
形成分布廣,儲量大,種類齊全的礦產資源,有“礦都韶關”之稱。

多媒體區用特色圖片和影像資料展示韶關各礦山企業的情況。1958年,國家將韶關定為華南重工業基地,新建和擴建了大寶山礦、凡口鉛鋅礦、曲仁煤礦等一批礦山,礦產品開發和生產居全省前列。尤其是鈾礦開採及全國第一座土法鈾水冶廠的建成,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貢獻。

韶關地史區用地質礦產圖、地層剖面圖、各地質歷史時期地質圖和各地史時期代表性的岩石標本,闡述了韶關地史、地層、岩石的概況。

礦石礦物區用礦物晶體圖片、礦石樣品、冶金樣品等闡述韶關市礦產資源的分別、儲量和開採的基本情況。韶關已發現的55種礦產中,有12種的儲量居全國前10位,16種的儲量在廣東省名列第一。尤其是韶關有色金屬礦產,在全國、全省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此韶關又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

古生物區用古生物樣品、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及文字材料展示韶關地區古生物分布情況。根據發現的菌藻類微古植物化石表明,韶關地區最早出現的生物可追索到距今8~5.7億年前(震旦紀),其中南雄盆地古生物動物群化石的發現,結束了我國新生代地層表中古新世階段科研長期處於空白的狀態,在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文史資料區用文字、實物等歷史資料闡述韶關礦業發展文化史。早在西周晚期韶關已有制陶業;南北朝時期曲江已置有銀場;唐代礦產開採和冶煉品種大增,宋代是礦產開發最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礦產的開發已達幾十種。民國時期,礦冶業門類有採礦、冶煉、鑄造三大類。建國後,30幾個地質勘察隊伍先後探明韶關豐富的鈾礦、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煤炭等資源。

礦山機械區通過礦山機械的採集展示,讓遊客了解採礦工具的演變,從而了解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

礦山企業風采區展示韶關兩大礦產企業:大寶山礦和凡口鉛鋅礦。大寶山礦位於曲江縣沙溪鎮。1958年開始建設投產,是廣東省最大的露天開採的冶金礦山,南方大型的鐵礦石原料基地,有“南國礦業明珠”之稱。凡口鉛鋅礦位於市仁化縣境內,1965年開始建設是中國較大的銀礦生產基地、中國三大鎵鍺礦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和信息工業原料基地和中國有色金屬對外視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