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口鄉

韶口鄉

韶口鎮位於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西北部,東臨贛江與萬安窯頭鎮、百加鄉隔河相望,西南靠潞田鎮,西北靠高陂鎮,東北與泰和縣蘇溪鎮、馬市鎮接壤,全鄉總面積135.84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214個村民小組,204個自然村,總人口18478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韶口歷史悠久,人文歷史淵遠流長。據清朝同治十二年《萬安縣誌》載:韶口在縣西北四十里(今韶口鄉田西村境內),相傳虞、舜南巡奏韶樂於此,有鳥千群環集,樂言與鳥鳴諧暢,眾山俱響。從此,瑞溪在贛江的入口處被稱為韶口。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韶口獨具特色的龍舟文化,“韶口—百嘉”民間龍舟賽一直延續,鮮有中斷,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端午,韶口“龍舟盛宴”讓贛江兩岸百姓津津樂道。

區劃人口

轄黃鵠、田西、中舍、南乾、韶口、梅崗、泥塘、畔塘、大塘、星火、石丘等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196個自然村204個村(居)民小組。

韶口人口眾多,移民大鄉凸顯。全鄉總人口22717人6254戶(其中:勞動力10016人)。韶口是個典型的移民大鄉,全鄉外籍人口占總人口的2/3,其中庫區、深山區移民占全縣移民總數的1/6。該鄉早期移民是源於歷史戰亂及災難,來自浙江、河南、湖南、安徽、廣東、福建、湖北、廣西、江蘇、上海等九省一市的移民雜居全鄉各村(居),以石丘、泥塘等村居多;萬安水電站庫區6784名移民落戶韶口。

自然資源

韶口鄉土地、山水資源豐富,有耕地面積3.46萬畝,其中水田3.22萬畝。山地面積12萬畝,水面有效養殖面積18800畝,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果業種植面積3195畝,水果總產量320噸,品種以官溪蜜柚、臍橙、布郎李為主。旱地和果園套種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為主,蔬菜、西瓜、藥材次之。該鄉為全縣水產品主要產區、產量達360萬公斤,居全縣之首。全鄉有小(二)型以上水庫16座,水陂24座,小山塘532口。魚產品除傳統的草魚,鰱魚、鱅魚外,重點推廣養殖了玻璃紅鯉魚、彭澤鯽、淡水白鯧、美國斑點叉尾肥魚等優良品種。生豬生產推廣養殖了三元純雜,生豬價格在廣東市場比周邊地區的生豬賣價每斤高出0.2—0.3元。韶口鄉礦產資源豐富,以陶土、砂石資源聞名於世,依託陶土、砂石等資源興建的鄉辦企業有陶器廠、酒罈廠、石料場,還有水產有限公司、糧油加工廠、漁種場、基建隊等企業。

基礎設施

韶口交通運輸便利,商貿物流暢通。韶口素來是萬安水陸交通的主要通道,贛江水道境內綿延8公里,韶口渡口曾是萬安縣兩鎮(潞田、高陂)一鄉(韶口)5萬多百姓進城的主要渡口之一。韶口東距縣城16公里。西出105國道11公里,大廣高速公路貫穿全鄉8個村委會,長達18公里,有一個互通口座落在該鄉田西村境內。便利的交通推動了商貿物流業的蓬勃發展,韶口互通口已成為大廣高速沿線集餐飲、商貿、物流、汽修為一體的服務中心。

韶口文化衛生健康,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有韶口中學、韶口中心國小,有農村國小7所,教學點4個,公辦民辦幼稚園6所,在校中國小學生達1900餘人。有鄉衛生院1所,村級定點醫療機構20個,鄉文化活動中心1個,農民健身體育場所8個,農家書屋12個。

韶口圩鎮建設日臻完善,城鄉文化品位提升。鋪設大理石人行道6400㎡、修建休閒廣場6000㎡、立麵粉刷8200㎡、改建農貿市場2400㎡、新建攤位70個、清理維修排污溝1100m、綠化種樹240㎡、安裝店面招牌2800㎡、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維修破損路面680㎡、拆除雨棚36個、520㎡。提升下村、彭門文化底蘊,重建龍舟廟和龍舟篷,將圩鎮至韶口中學路段進行全新改造升級。按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和“六改四普及”的標準推進上元、彭門村點建設,共完成改路1850m、改水135戶、改廁128戶、拆除破舊空心房2600㎡、粉刷房屋2400㎡、新建排水溝780m、建菜園圍牆820m、新增太陽能10個、寬頻入戶20戶、有線電視普及率達100%。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4658.6萬元,與2006年相比,增長13.9%;財政總收入完成277.6877萬元,較好地實現了預期目標,確保了全鄉各項事業的正常運轉和需求。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始終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實現經濟跨越的根本舉措,創新思路,實行“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利用節日問候、外出探訪、回鄉走訪等方式密切聯繫,挖掘招商資源,全年共洽談意向性項目共6個,合作引進索雅納電子進入縣工業園區,完成了工業企業入園目標。

業產業逐步擴大, 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立足我鄉水面多、土質好的優勢,以水產水果產業為重點,指導各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了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注重農民科技培訓,發揮省農科院掛點優勢,聯繫農業科技專家來我鄉授課,一年來,共舉辦了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0期,培訓農民六千多人次。全鄉水產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特種水產養殖達1600畝,水產立體養殖大戶140多戶,新增大口鯰和湘魚鯽等特種水產養殖面積300多畝。水果產業發展較快,南豐蜜桔、臍橙等果業種植面積達500畝,5個果業基地初具規模。優質稻種植面積2.7萬畝,占全鄉播種面積的85%。策應全市“百里金花長廊”工程建設,全鄉冬種油菜面積達1.6萬畝。農民人均收入已達1886元,比2006年增長300元。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發展後勁逐漸加大

積極向上爭資引項,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共投入180多萬元發展交通,田西至黃鵠、梅崗至畔塘公路硬化已完成,梅崗至星火公路已完成招投標。傾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條件,籌資40多萬元硬化了中學、國小門前路,改建了中心國小、中學公共衛生設施。加大水庫除險加固力度,提高農業灌溉保障和綜合生產能力,全年共投入9.7萬元建設資金,實施了車梅崗、符家壠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結合移民後期扶持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移民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共投入150多萬元,實施了白毛壠、康家移民村莊改造工程,戰坑、七田坑等移民道路硬化工程,石丘至白毛壠移民公路硬化工程已完成投招標工作,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增強了全鄉的發展後勁。

在總結新農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早安排、早發動、早實施”,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開展“六改四普及”工程建設,完成村莊主道硬化6710米,進戶便道硬化7190米;改水271戶,改廁258戶;拆除破舊房1200平方米,土磚房粉刷3100平方米,漿砌排污溝2320米,改環境26000平方米;建設沼氣136座,有線或衛星電視入戶230戶,電話普及率100%;徹底扭轉了村莊“髒、亂、差”狀況,實現了“走平坦路、上衛生廁、喝乾淨水、住整潔房”的目標,示範點村莊呈現出“村落整齊、環境優美、庭院整潔、室內乾淨”的新面貌。2007年,該鄉的新農村建設在全縣考評名列第一。

社會事業

韶口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鄉人民團結奮進,鄉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大力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了水產特種養殖,優質稻種植,生態林業等,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886元。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全鄉形成了以韶高公路、韶梅公路為主線,通村公路為支線的公路交通網路。韶口墟鎮規模不斷擴大,商戶不斷增加,已成為韶口的商品集散中心,墟鎮的輻射效應明顯增強。依託高速公路互通口區位優勢,打造田西新村,汽配維修、餐館服務、物流中轉功能不斷增強,工商貿一體面貌已初步呈現。逐步加大教育衛生投入,中學圖書館、學生公寓,中心國小新教學樓相繼投入使用。投資200多萬元改建了敬老院院民大樓、敬老院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示範點民眾建設熱情高漲,村莊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步展現出“村落整齊、環境優美、庭院整潔、室內乾淨”的新面貌。

如今的韶口,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民眾安居樂業,全鄉人民正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為建設“活力韶口、務實韶口、和諧韶口”而不斷努力。

2006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4000.76萬元,與2002年相比,年平增長11%;實現財政總收入608.8萬元,年平增長25%;農業生產態勢良好,糧食產量達到1.7萬噸,漁業產量達420萬公斤,特色農業有了長足發展,優質稻、特種水產、良種繁育等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五年來,通過招商引資促進工業經濟發展,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比例逐年增加;農民收入穩步增長,2006年人均純收入已達1586元。五年來,韶口墟鎮規模不斷擴大,商戶不斷增加,已成為韶口的商品集散中心,墟鎮的輻射效應明顯增強。依託高速公路互通口區位優勢,打造田西新村,汽配維修、餐館服務,物流中轉功能不斷增強,工商貿一體面貌已初步呈現,將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又一強勁動力。

農業發展後勁充足,農民收入逐年增加。五年來,共減免農業稅450多萬元,人平減負222元;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化肥補貼共412萬元,人均受益213元;發放農機補貼8.6萬元,購進農業機械20台,有力地促進了我鄉農業機械化進程。五年來,立足農業鄉特點,著力在農業產業化工作中創特色。依託省農科院、縣農業局等部門的科技支撐,大力改良水稻品種,推廣優質稻。我鄉優質稻播種面積達2.6萬畝,占全鄉播種面積的83.8%,已建立起了田西、黃鵠沿高速公路帶1000畝、韶口下坪500畝、中舍200畝示範高產基地,促進優質稻推廣,提高了我鄉糧食生產能力。還先後在黃鵠、大塘、田西、中舍建立了300畝制種基地。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推廣精養和特種養殖。2005年,成功拍賣了7座小(二)型水庫的經營權,我鄉養殖水面達8800畝,5年來新增2000畝,其中新增特種水產養殖面積1500畝,培育水產立體養殖大戶140戶。深入開展林權改革,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效果。

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實現由管理向服務,由強制到利益導向的轉變。人口出生率控制8.1‰ 以內,計畫生育率達95%,共為425名獨生子女辦理了農村獨生子女健康保險,為80戶二女結紮戶辦理了人平1000元的養老保險,獎勵了15名符合條件的農村計畫生育家庭成員,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步入良性軌道。2006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工作二等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社會救濟力度不斷加大,已落實農村低保戶231戶,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戶46人,累計發放民政各種救濟金42萬元,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金44萬元。高度重視移民工作,加大移民扶持力度,實施移民扶持項目240個,注入扶持資金近百萬元,有效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積極落實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共核定移民補助人口6244人,全鄉移民每年將因此獲益374.64萬元。加大衛生投入,興建醫院門診大樓,傾力做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全鄉農村參保16704人,參保率達86%,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重視教育文化事業,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撤併教育網點,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為農民節約教育支出29.9萬元,解決了上學貴的問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全面加強,積極落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各項制度,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5.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