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秧歌

韓城秧歌

韓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醜(最多不超過三個角色)來表演有故事、有人物的演唱或小戲 韓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醜(最多不超過三個角色)來表演有故事、有人物的演唱或小戲。多於正月十五夜晚在村中廣場上,鋪張草蓆做舞台,俗稱“地攤子”。組織邀請七、八對唱秧歌的藝人相繼表演,以歡度佳節,慶賀豐收。常演的劇目很豐富,題材廣泛,涉獵面廣。

簡介

韓城秧歌是一種集說、唱、表、舞為一體且具有人物(醜、旦)對話及簡單故事情節等戲曲因素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因其流行在關中東北部的韓城一帶,故俗稱韓城秧歌。

表演形式

韓城秧歌的說唱形式有說、唱、表三種:

說,說段子。即無韻的敘說或順口溜式的韻白。為單人表演。如《娃娃念書》、《人之初借賬》、《說‘空’》、《說懶人》等。

唱,唱段子。有獨唱、對唱。丑角只唱“四六曲”(四句七言體)或“四六帶把兒”。唱“四六曲”的如《秧歌好唱口難開》;唱“四六帶把兒”的如《莊王耍醜耍的好》、《熬娘家》。對唱皆為男(醜)女(俗稱包頭)對唱,如《擇飯》。

表,表段子。多指丑角表演韻白性強、有故事情節的較長的段子。如《表螞蚱》、《表藥名》、《表地動》、《表堯婆》等。長者可達一、二百行(句)。

基本內容

秧歌秧歌

韓城秧歌大都由一旦一醜(最多不超過三個角色)來表演有故事、有人物的演唱或小戲。多於正月十五夜晚在村中廣場上,鋪張草蓆做舞台,俗稱“地攤子”。組織邀請七、八對唱秧歌的藝人相繼表演,以歡度佳節,慶賀豐收。常演的劇目很豐富,題材廣泛,涉獵面廣。除了情緒性的表演唱,如《十二月》、《十杯酒》、《十對花》、《織手巾》、《十繡古人》、《十二重樓》、《十二將》、《十二月留郎》、《十個字》、《六朵花》、《九朵花》等,還有反映執著追求婚姻自由、諷刺嘲弄嫌貧愛富、反抗地主的壓迫剝削、鞭笞封建落後意識、謳歌勞動民眾聰明才智、反映農家生活樂趣和勞動生產等內容的民間小故事和傳統戲曲的折子戲或片斷,如《上樓台》、《自本熬活》、《賣絨線》、《站花牆》等近百個節目。由於故事內容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曲調優美委婉動聽,動作質樸粗獷,表演歡快幽默,形成了具有鄉土氣息和饒有情趣的喜劇格調,讓觀眾在愉快的笑聲中受到啟迪和鼓舞。每逢唱秧歌時,方圓數里的男女老少聞風而來,有時多達數百人、近千人趕來觀賞。往往一唱就唱至雞叫天明,盡興散去。甚至有時一連唱上幾個晚上,方能滿足民眾的要求。很多婦女、老婆往往一邊聽著台上演唱,一邊在台下情不自禁的隨聲附和,足見當地百姓對秧歌之喜愛。韓城秧歌劇目豐富。劇目共挖掘整理出127折,出版96折。其內容包羅萬象,諸如神話傳說、歷史傳奇、民間故事、民俗風情等等。代表劇目有《自本熬話》、《游九洲》、《十月懷胎》、《割韭菜》、《鬧新房》、《五柱香》、《五更鼓》、《看花燈》、《鬧元霄》、《望江樓》、《張先生拜年》、《小寡婦上墳》、《繡荷包》、《送情郎》、《紡棉花》、《思情郎》、《上樓台》、《貨郎算賬》、《採花》、《算卦》、《國難》、《放學》、《織手巾》、《十二將》、《婚姻自主》等等。曲調有117種,但歸納起來有50餘首。曲體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說唱音樂,是一種具有說唱性的敘事體。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態的結構形式,專曲專詞。三是曲牌聯套的結構形式。韓城秧歌的曲調主要有《十繡》、《十二將》、《十字句》、《開門調》、《四六曲》、《望江樓》等。

歷史淵源

韓城秧歌是一種融民歌、說唱、舞蹈為一體,並向戲曲衍化、且初具戲曲雛形的演唱形式。韓城秧歌的源頭有三種說法。一說源於後唐宮廷,如秧歌《彩樓配》中之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樂,唐朝發明唱秧歌,天子耍醜耍得好,正宮娘娘把頭包”,此說乃民間傳聞,史無可考。另一說源於清代著名文士吳錫麟的《新年雜詠》。其中說,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樂”演化而來。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說源於宋元雜劇。從音樂發展、表演程式的角度考察,韓城秧歌明顯受到宋元雜劇的影響,韓城秧歌在表演時,唱則不舞,舞則不唱。擊樂伴奏時,唱時不敲,敲時不唱。它的唱腔音樂屬曲牌聯套,頗似“諸宮調”的套曲。從“醜”、“包頭”的稱謂上講,也像從宋元雜劇沿襲而來,不難看出,從音樂到表演,在韓城秧歌中都能找見宋元雜劇雛形的影子。韓城秧歌在1875年-1908年(清朝光緒年間)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1876年(光緒二年)韓城秧歌藝人韓敏卿帶領秧歌班子進京,被慈禧太后招進宮中演出,從此皇宮中設有“秧歌教練”專門教演秧歌。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韓城知縣吉冠英為了接待清廷派來的欽差張啟華,舉辦了一次韓城秧歌大會演,名角薈萃,盛況空前。演出從三月初三開始歷時十天,有一百五十位藝人登台表演,展示了韓城秧歌迷人的魅力和精湛的藝術。這兩次演出成為韓城秧歌發展史上的兩大盛事。 韓城秧歌吸收了南方秧歌小調和秦腔、蒲劇、眉戶等戲曲的不少營養,湧現出秧歌紅藝人100多名。20世紀四十年代,韓城秧歌開始走下坡路,至五、六十年代,韓城秧歌表演已很少見。解放後,韓城秧歌被省、地、市文藝工作者挖掘並注入了新的活力,創編出了一批新的形式和內容的韓城秧歌劇目,也曾使韓城秧歌紅極一時。後來,韓城市文體局、文化館注重對韓城秧歌的保護和發展。分別出版了介紹韓城秧歌劇目和音樂的《韓城秧歌劇目選》和《韓城秧歌》,對韓城秧歌的劇目和音樂進行了廣泛的蒐集和整理。1998年曾組織韓城秧歌專場演出。韓城秧歌節目多次參加各類重大的演出與比賽,均獲得良好反響。

相關道具

早期韓城秧歌的道具很簡單,常用手帕、菸袋、花扇等,一物多用。樂器只用三件打擊樂器:即馬鑼、大鑼、大鑔。後來加入了板鼓、小鼓。用弦樂為秧歌伴奏始於20世紀40年代,由民間老藝人楊文華用三弦為秧歌藝人衛百福伴奏。至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嗩吶等一些民族樂器,後來還加入了電聲樂隊伴奏。

基本特徵

韓城秧歌富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可謂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其一,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從表演形式看,韓城秧歌的特色十分顯著,陝北人說“扭秧歌”,長安人叫“跳秧歌”,而韓城人則稱為“唱秧歌”,正好道出韓城秧歌以唱為主,說、表、舞兼而有之的藝術特色,體現了戲曲雛形及其發展趨向。韓城秧歌大多以二、三人上場演出,也有四人角色上場的,但以二人居多,故有“對對戲”、“秧歌戲”之稱。角色一般將丑角叫“耍醜的”,將旦角稱“包頭”,也有以男女區別角色,還有像現代小戲中的以姓名定角色。韓城秧歌一般遵循開場—正劇—退場的程式進行。開場部分又有幾個層次,首先丑角登台“拜場”,即唱一支“四六曲”表示自謙;“拜場”過後是說表,即丑角說表段子,或傳統段子或即興創作;說表下來是“請場”,即丑角請包頭上場,包頭唱“開門調”亮相;下來是“數花”,即丑角說表數說(褒貶)包頭;數花下來是“推接”,即由丑角唱“四六曲”表示推讓,包頭唱“四六開門曲”表示承接。至此,開場部分結束。正曲是一出秧歌的核心部分,一般由丑角、包頭用套曲聯唱的形式,表演一段簡單的劇情。退場是一出秧歌的結束部分,由包頭與丑角唱“四六曲”,以示自謙。如“一把扇子七根柴,鷂子翻身滾下來,咱二人不是捆柴的手,後場請出行家來”。這一組藝人下台,下一組藝人登台。韓城秧歌的包頭,以妖、巧、俏、媚為特點,動作嫵媚,婀娜多姿;丑角則以剛健悍勇見長,跺腳蹬腿,步態瀟灑。二人剛柔兼濟,對比強烈,其舞蹈圖案變化豐富,層次清晰,熱烈而不紊亂,細膩而不平寂。其二,唱腔音樂曲調豐富。韓城秧歌的百餘種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變化,風格多樣。其中既有說唱性的敘事體,又有民歌形態的單曲音樂,還有戲曲化了的曲牌聯套的音樂結構。韓城秧歌不僅重唱而且重“表”,這種表的因素,也滲透到曲調中來,形成了有說有唱、說中有唱的特點,韓城秧歌的唱腔還大量運用方言襯字、襯詞和襯句來增強其表現的內容,也形成了韓城秧歌別致的音樂特色。其三,道具服飾簡單輕便。演出時,丑角畫白鼻樑,著便裝,腰系白褶裙,頭戴草帽圈,手執花扇或菸袋。旦角塗脂抹粉,畫眉貼鬢,紅襖綠褲,手執花扇或手帕。道具的巧妙運用,形成了韓城秧歌的一大特色。正所謂:“扇子能扇風,遮面又傳情,喜怒巧用扇,性情不一般,菸袋可作笛子吹,也可作馬鞭用,既可作各種兵器,又可當杖、拐、傘用”。

主要價值

韓城秧歌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且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藝術形式。它既不同於陝北的“扭秧歌”,又不同於長安的“跳秧歌”。韓城人把它叫“唱秧歌”、“對對戲”、“秧歌戲”,都不太全面。它既像民歌、像曲藝,又像舞蹈、像戲曲,卻又不盡然,它實際上是“四不象”,是一種集民歌、舞蹈、說唱於一體,且具有戲曲因素的歌舞劇雛型的民間藝術形式。正因其所具有的獨特性,因而便也具有其獨特的非常重要的價值。韓城秧歌“說、唱、表”兼而有之,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由曲藝走向戲曲的雛形,是研究中國戲曲發展的“活化石”。它既有說唱形態的“說秧歌”曲目,又有戲曲形態的“演故事”曲目,還有既說又唱的曲目,這對於探討中華戲曲的淵源、發展意義重大。韓城秧歌完全不同於其它任何意義上的秧歌,它集民歌、說表、舞蹈、戲曲因素於一身,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地方藝術表現形式中,獨樹一幟。而它的唱腔音樂優美豐富,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的一個寶庫,不少音樂工作者用它的曲調改編成為歌曲。

分布區域

韓城秧歌在韓城市境內多有分布,其中以板橋鄉、金城區、新城區最具代表性。韓城市位於關中平原之東北隅,屬關中盆地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山、原、川、灘兼有。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是山區,群山起伏,山巒聳翠,東南部為黃土高原和川道,地勢平緩,水多土肥。全境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較多,光照充足,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尤以“大紅袍”花椒馳名。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屬陝西主要煤炭、鋼鐵、電力基地之一。

瀕危狀況

韓城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體局、文化館對韓城秧歌的發掘、搶救、繼承、弘揚雖然非常重視,也做了許多工作,但許多客觀因素仍然是無法改變。韓城秧歌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過它的輝煌,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秦腔、蒲劇、眉戶的興起,使得韓城秧歌在競爭中一步步走下坡路。五、六十年代,它退出城鎮,只有在鄉村山野才有其生存空間。八、九十年代,已幾乎見不到它的蹤影。唱秧歌的老藝人相繼離世,新人無法接班。韓城秧歌再不挽救,將自然消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