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笞巨嘴鳥

鞭笞巨嘴鳥

鞭笞巨嘴鳥(拉丁學名:Ramphastos toco)又名鵎鵼、鞭笞鵎鵼、巨嘴鳥,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蓋亞那、巴拉圭、玻利維亞、阿根廷北部,以及巴西的北部、東部和南部一帶,共分化為2個亞種。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鞭笞巨嘴鳥鞭笞巨嘴鳥

鞭笞巨嘴鳥的體長60~70厘米,但身體顯得比較瘦小,一張大嘴又粗又壯,長度為17~24厘米,寬度為5~9厘米,幾乎相當於體長的三分之一。

它的虹膜為褐色,眼睛周圍為一個天藍色的圓圈,圓圈的外面為黃色。羽色大多以黑色為主,只有臉頰下方、喉部和上胸部形成一片大大的純白色區域,另外肛門附近的羽毛呈大紅色。它的嘴的顏色主要為橙黃色,非常鮮艷,嘴的基部有一條黑色的豎斑紋,上嘴的端部則有一個橢圓形的黑斑,使整個身體組成了一幅色調調和而又多彩的美麗圖畫。它的腳趾兩隻在前,兩隻在後。

鞭笞巨嘴鳥儘管嘴巴的體積很大,但是其重量很輕,還不到30克。這個巨嘴的嘴骨的構造很特別,它並不是一個緻密的實體,而是上下兩片均為一層薄而輕的硬殼,中間貫穿著極為纖細的、多孔隙的海綿狀骨質組織,間隙里充滿了空氣,猶如蜂巢一樣,所以雖然看來像是沉甸甸的,實際上卻很輕,因此它在活動時絲毫沒有感到沉重的壓力。

分布範圍

鞭笞巨嘴鳥分布於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鞭笞巨嘴鳥分布圖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共分化為2個亞種。

生活習性

鞭笞巨嘴鳥 鞭笞巨嘴鳥

鞭笞巨嘴鳥栖息在半開放的環境,如林地、大草原等。它們的棲息地主要是在低地,最高至海拔1750米,位於玻利維亞近安地斯山脈的地區。

鞭笞巨嘴鳥喜歡成群活動,常常成群結隊地棲居在大樹頂上,昂著頭高聲鳴叫,聲音粗厲,似“妥空、妥空……”的聲音,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

鞭笞巨嘴鳥主要吃果實、昆蟲、雛鳥及鳥蛋。它們也會吃細小的鳥類。它們的長喙可以幫助捕捉獵物及採集果實,並可以剝皮,也可以嚇走掠食者。它們很多時都是一對或小群一同生活的。它們會拍打雙翼或滑翔來飛行。

生育繁殖

鞭笞巨嘴鳥鞭笞巨嘴鳥
這種鳥以樹洞為巢,鍾愛的洞為木質良好、開口寬度剛好使成鳥鑽入,洞深17厘米~2米。鞭笞巨嘴鳥若樹幹根部附近若有合適的洞穴,也會吸引通常營巢於高處的鳥將巢營於近地面處。

—次生2~4枚蛋。光滑白蛋即堆於未襯裡的穴中,大約16天孵化;孵出的雛鳥全身赤裸,至少須經3個星期才能睜眼,孵後雛鳥則需要50天以上,幼鳥此後便獨立棲息於葉簇中開始過自己的生活。

瀕危等級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鞭笞巨嘴鳥被列入附錄II。

保護措施

鞭笞巨嘴鳥鞭笞巨嘴鳥
對瀕危鞭笞巨嘴鳥進行本地調查和生態生物學研究是實施有效保護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其中包括棲息地現狀調查、種群數量調查、繁殖生態調查、取食生態調查、種群生存力分析和行為學研究等。保護和挽救瀕危野生雉類,普遍採用的主要有兩個方法。

一是就地保護,在它們的原產地建立自然保護區,有效地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它們在自然狀態下休養生息,恢復發展。

二是遷地保護,通過人工馴養和繁殖,擴大瀕危雉類的種群數量,保存瀕危物種的基因,形成人工種源。在適宜的條件下,將人工繁殖群體釋放到該物種的原分布區內,使之重新適應野外環境並存活下來的再引入工作,是恢復和擴大瀕危物種的野外自然種群的另一個重要途徑。

嚴格控制野生雉類的濫捕亂獵和市場交易也是保護瀕危雉類的有效途徑之一。另外,對當地居民進行素質教育和野生動物保護宣傳也能收到良好的保護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