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

1948年後成立鞍山鋼鐵公司。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基本信息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簡介

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位於中國遼寧鞍山市。前身是1916年動工興建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日本投降後,大部分設備被蘇聯拆遷。1948年後成立鞍山鋼鐵公司。

鞍山鋼鐵公司現有職工20餘萬人,工人數15.2萬人,鞍鋼附企職工人數11.4萬人,其中科技人員近3萬人。占地面積120平方千米,下屬8個二級公司、16個廠礦(包括採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開坯、軋材主體生產以及化工、耐火、機修、動力、運輸、修建、綜合利用等輔助生產部門)、10餘所科研設計部門、9所大中專院校、13座綜合醫院。公司擁有設備總重量93萬噸,固定資產原值101億元,具有年產鐵礦石2500萬噸、生鐵770萬噸、鋼800萬噸,鋼材56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工業總產值49億元。所產鋼材有600多種,規格達2萬多個,供應冶金、煤炭、電力等全國30多個行業,並向港澳地區、日本、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出口。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國有企業周圍還蘊藏著豐富的菱鎂石礦、石灰石礦、粘土礦、錳礦等,為黑色冶金提供了難得的輔助原料。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

鞍鋼的前身是鞍山制鐵所。1948年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一五計畫時期(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翌年7月9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占地面積176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129.19平方公里。集團公司擁有6座大型鐵礦山、4個選礦廠、1個煉鐵總廠、2個煉鋼廠、13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1000萬噸以上。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發展歷程·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奪取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長春至大連之間的南滿鐵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為加強對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侵略,於大連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在經濟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
1909年8月,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非法的秘密探礦,先後調查了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關門山、小嶺子、弓長嶺等十餘座鐵礦山,並發現了大石橋菱鎂礦、煙臺粘土礦等資源,發現鞍山地區是開礦建廠冶煉鋼鐵的寶地。
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畫,由大漢奸於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總局在奉天成立,資本14萬日元,名義上中日投資各半,實則由滿鐵全額初資。在千山設採礦總局,兩年後總局遷鞍山。1917年獲得了大孤山、櫻桃園、東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對面山、關門山、小嶺子、鐵石山等8個礦區的開採權。其總面積達14578畝。1921年又獲得的白家堡子、一擔山、新關門山等3個礦區的開採權。僅在1926年—1933年采量480萬噸。該總局經營到1940年宣布解散,併入昭和制鋼所。
1916年滿鐵在辦公司的同時開始鞍山制鐵所的建廠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鐵所,1917年4月3日舉行“地鎮祭”,動工修建高爐。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鐵所所長,建廠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煉焦廠開始生產焦炭。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誌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了東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株式會社鞍山昭和制鋼所為日本法人,屬滿鐵的子會社,社長為伍堂卓雄。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雇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定,從而兼併了鞍山制鐵所。1936年6月4日,振興公司將大孤山等11個礦區的礦業權租給昭和制鐵所直接從事開採。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鋼所接管了振興公司的產權債務。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鋼所辦完了礦轉讓手續,徹底兼併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採礦、選礦、煉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
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鞍鋼的生產規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41年,已經具備年產生鐵250萬噸、鋼錠130萬噸、鋼材75萬噸的能力。其鋼鐵生產能力占日本控制的總生產能力的28.4%,規模僅次於九州的八幡制鐵所(今天的新日鐵)。當時滿洲國另外一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湖煤鋼會社(隸屬於日本大倉財閥),規模僅相當於昭和制鋼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據《鞍山志•鞍鋼卷》記載:“1935年—1945年,昭和制鋼所及滿洲制鐵會社鞍山工廠累計生產生鐵905.6萬噸、鋼547.4萬噸、鋼材327.8萬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苦難中進步

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在國民黨統治的22個月中,鞍鋼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淒涼了。這期間,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鞍鋼破敗荒涼,市街蕭條零亂,水、電、煤氣停供,工人失業,居民外流,建成區僅剩9萬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瀋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翌年4月鞍鋼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恢復生產。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鞍鋼成立後組建了機構:設4處、9部,29個廠礦。(即:秘書處、計畫處、人事處、經理處、制鐵部、運輸部、煉焦、化工、煉鐵、選礦、煉鋼、耐火、軋鋼、中型、鋼管、薄板、氧氣、發電、給水、燃氣、製造一廠、製造二廠、制釘、鋼繩、機修、電修、裝配、造廠及弓長嶺礦、小房身礦、櫻桃園礦、雙廟子礦等。此處設定了職工醫院,工業學校等。公司職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職員486人,技術人員418人,工人9608人。)為了儘快恢復生產,鞍鋼從瀋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量才任用。成立了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畫方案。並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使鞍鋼生產能力到1949年底達到產礦石51萬噸,生鐵及鋼分別為20萬噸位,鋼坯50萬噸,鋼材30萬噸。為了解決設備緊缺問題,鞍山市發動了全市人民獻器材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獻交器材1123種21萬件。1948年12月到949年1月,鞍鋼職工4255名獻出器材62400件,從而解決了鞍鋼修復設備急需。接著又展開了生產立功競賽等活動,促進修復進度加快。1949年3、4月間有部分廠先後復工。4月5日煉出第一爐鋼。5月1日中央派賀龍出席煉鋼廠復工典禮。6月又煉出第一爐鐵水。年底基本恢復生產。1950年從全國各地調來500多縣地級以上幹部支援鞍鋼,從中南、華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質高、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這時期一邊堅持生產,一邊修復,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從湖北大冶、四川重慶等地將國民黨時期殘存的鋼鐵工業設備調集到鞍鋼,以及花費外匯通過香港向瑞士、瑞典購買重要器件設備,才使其恢復生產的。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定《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定書》。1952年3月19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針、速度與分布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1、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復與改建,爭取迅速完工。2、確定大冶為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開始建設的第二個鋼鐵基地。3、大冶的設計工作委託蘇聯進行。4、正式通知蘇聯,本溪在“一五”期間只恢復偽滿時留下現未開工的2座高爐、2排煉焦爐和相應的礦山、選礦等工程。中共中央於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7月14日鞍鋼三大工程之一的無縫鋼管廠動工建設。由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設備支援(由中國利用蘇聯貸款購買,多是從西里西亞繳獲的和蘇聯替換下來的翻新二手設備)。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到1952年殘存在鞍鋼的設備全部恢復生產。煉鋼煉鐵、焦爐、礦山、平爐、高爐、選礦及其他廠礦都已生產。這時期國家總投資達2.32億元。這時期總人數為6.7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29人。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達到生產鐵250萬噸,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一五期間實現37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畫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畫指標。這一時期出現了王崇倫,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1957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22.4億元。為此,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貢獻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至2004年,鞍鋼共生產鋼3.21億噸、生鐵3.16億噸、鋼材2.22億噸。上繳利稅835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15.4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5萬餘人。鞍鋼目前能夠生產700多個品種、25000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IS09002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9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API認證。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採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一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22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16.8萬噸。加強了礦山排岩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墾面積155公頃,植樹60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34.2%。鋼鐵主體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OSHMS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準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矽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貨櫃鋼板供貨企業。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責任公司——追求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鍊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2006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貨櫃板、管線鋼、冷軋矽鋼等為主導產品的1600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2010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2000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