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逸史

革命逸史

革命逸史是一本關於革命歷史的全景式民國私人手記檔案,文中所記載的內容都是最有價值的史實資料。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革命逸史》是馮自由根據香港《中國日報》及他自己多年筆記、往來書信、稽勛局調查表冊等編寫的,所記載的都是最有根據、最有價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暫以革命逸史名之”。《革命逸史》所載“吉光片羽,彌足寶貴”,“一切記載皆有來源可尋”.晚清至民國之要人,幾乎全收筆下,且記述多為非親歷者不能知之趣事。比如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記述相當多,其中說中山先生喜歡下象棋卻棋藝不精,但牌打得很好。其他如孫中山與黃興的旗幟之爭,以至於兩人的關係長期不和;“梁任公之情史”中認定梁啓超的婚姻並不美滿:“李女貌陋而嗜嚼檳榔。啟超翩翩少年,風流自賞,對之頗懷缺憾,然恃婦兄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 章太炎曾高度評價馮自由治史“阿私之見少矣”.《革命逸史》曾說袁世凱、黎元洪都不是革命黨人,辛亥革命前後,屠殺革命黨人,證據確鑿,以他們為民國元首,則破壞共和、顛倒功罪都不足為怪。遺憾的是國民黨自掌握政權以來,“以革命黨而行革命黨應行之事,雖褒揚先烈之令,不絕如縷”,但只限於大名鼎鼎、婦孺皆知的少數領袖人物,而對於開國前和開國時斷頭流血、捨生取義的大多數無名英雄,並未按照當年稽勛局的調查表冊分別撫恤,他說這是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缺憾。他一直認為飲水思源、養生恤死,是後死者應盡的責任。他後半生執著於革命史研究與寫作,這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所以他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著作,並不是為個別領袖樹碑立傳,而是忠實地記錄了革命史上無數無名英雄拋灑熱血、捨生取義的業績。在舉世滔滔、數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場的年代,他以革命的親歷者、以嚴肅的史家態度,編寫革命史,為後世留下了難得的信史。

作者簡介

馮自由,原名懋龍,字建華,廣東南海人,1882年生於日本橫濱一個僑商家庭。189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興中會支部。馮自由隨其父馮鏡如一同入會,時年十四歲,自稱“馬前一小童”,後成為首批同盟會會員,“三民主義”簡稱亦是馮自由首創。馮自由早年辦刊結社,倡導自由平等學說,深得中山先生賞識。同盟會成立之前。馮自由以其家為革命黨聯絡地,居功甚偉。1907年後,先後指揮或參與了潮州、惠州、欽州、廣西、雲南、廣州等多次革命起義活動。1912年1月1日,參加孫中山的就職典禮,並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1924年,公然反對中山先生的國共合作政策,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被開除黨籍。二次革命失敗後,他逃離北京。馮自由作為國民黨右派,亦不被南京政府重用。此後,“發憤蒐集三十年來所寶藏之各種書札、筆記、表冊、報章等,並廣徵故舊同志所經過之事跡”,撰寫洋洋百萬言之《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1936年,日寇壓境,辛亥同人殞沒無幾,國人對辛亥革命時有“數典忘祖,喜謗前輩”之事,馮自由有感於此,開始編寫《革命逸史》。1935年,馮自由被蔣介石恢復國民黨黨籍;1943年,當選國民政府委員;1948年12月移居香港;1951年,蔣介石還特意電召其偕妻赴台;1953年,任蔣介石的“國策顧問”,1958年病逝。

媒體推薦

大同大器十七歲,中國中興第一人。 --馮自由1899年17歲時自題 南海馮自由與同盟會最久,又嘗為稽勛局長,以其所見,又遍訪故舊,而作《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雖未周悉,然阿私之見少矣。 --章太炎 他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著作,並不是為個別領袖樹碑立傳,而是忠實地記錄了革命史上無數無名英雄拋灑熱血、捨生取義的業績。在舉世滔滔、數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場的年代,他以革命的親歷者、以嚴肅的史家態度,編寫革命史,為後世留下了難得的信史。 --傅國涌

編輯推薦

史上最權威的全景式民國私人手記檔案,孫中山機要秘書回憶錄,文革後曾“內部發行”,建國後首席公開發表。 費正清、唐德剛、楊天石、傅國涌等海內外民國史專家一致評定此書為民國史第一書,蔣介石、林森等曾親筆題寫“書名”. 關於作者: 馮自由,14歲入興中會,首批同盟會會員,與孫中山過往甚密,“三民主義”簡稱由他提出。 中國民國總統府首任機要秘書。 1924年,因反對國共合作而不見容於孫中山;1925年,被開除國民黨黨籍;1935年,又被蔣介石恢復國民黨黨籍:1948年12月移居香港:1951年,蔣介石特意電召其偕妻赴台任“國策顧問”,1958年病逝。 1936年,開始編寫《革命逸史》,歷時十餘年,1948年完成。

目錄

孫科序

第一集

本書大意

弁言

自序

“革命”二字之由來

孫陳剪辮易服

亡命客之日本姓名

橫濱興中會

陳少白之辭章

楊衢雲事略

黃詠商略歷

孫總理行醫廣告

興中會四大寇訂交始末

孫總理之醫術

革命初期之宣傳品

興中會之討滿檄文

區鳳墀事略

聖教書樓

孫總理之文學

檀香山興中會

中華民國旗之歷史

鄭士良事略

尤列事略

尤列事略補述一

尤列事略補述二

三十九年前之東亞時局形勢圖

鄧蔭南事略

余育之事略

譚發事略

戊戌前孫康二派之關係

戊戌後孫康二派之關係

橫濱大同學校

章太炎事略

章太炎與支那亡國紀念會

章太炎等之護黨救國公函

橫濱《清議報》

梁啓超介紹周孝懷書

陳少白時代之《中國日報》

東京高等大同學校

畢永年削髮記

劉學詢與革命黨之關係

沈雲翔事略

鄭貫公事略

秦力山事略

李紀堂事略

橫濱《開智錄》

東京《國民報》

東京《國民報》補述

廣東獨立協會

勵志會《譯書彙編》

王寵惠軼

壬寅東京青年會

青年會與拒俄義勇隊

河內博覽會之中國志士

東京軍國民教育會

廣東報紙與革命運動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

夢坡事略

橫濱華僑學校

野雞大王徐敬吾

秦毓鎏事略

大阪博覽會侮辱中國事件

日教員竊皮蛋之笑話

癸卯孫總理在日本狀況

張能之與黎煥墀

上海《國民日日報》與《警鐘報》

美洲致公堂與《大同報》

蘇曼殊之真面目

新加坡《圖南日報

林義順事略 乙丙兩年印行之革命軍債票

朱少穆事略

未入革命黨前之胡漢民

未入革命黨前之胡漢民補述

胡漢民之諧詩

《中國日報》征聯之大觀

《中國日報》與菲律濱清領事涉訟記

李煜堂事略

庚戌新正廣州新軍反正記

李海雲事略

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革命軍起義實錄

黃花崗一役旅加拿大華僑助餉記

武昌起義與黃克強

辛亥武昌起義之革命團體

第二集

本書第二集大意

自題《革命逸史》十首

孫眉公事略

孫總理信奉耶穌教之經過

孫總理被囚倫敦使館之清吏筆記

老興中會員謝纘泰

程奎光事略

程璧光與革命黨之關係

康門十三太保與革命黨

記章太炎與余訂交始末

女醫士張竹君

洪秀全演義》作者黃世仲

《革命軍》作者鄒容

興國州人曹亞伯

日知會首領劉敬安

劉敬安與劉家運

記上海志士與革命運動

孫總理癸卯游美補述

《新湖南》作者楊篤生

《猛回頭》作者陳天華

留歐學界與同盟會

二民主義與三民主義

中國同盟會史略

水牛將軍田桐

田桐事略補述

楊卓霖事略

新福州建設人黃乃裳

鑑湖女俠秋瑾

丙午靖州禹之謨之獄

胡漢民入黨時紀實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

序言

吾黨之有革命機構組織,肇端於檀香山之興中會,彈指星霜,已易五十寒暑,在過去悠久期間,義憤所激,精誠所貫,冒鋒鏑,擲頭顱,以與異族政府及官僚軍閥相擊搏,壯志毅力,炳如日星,在在皆為可歌可泣之事實。開國以還,坊間革命史籍,出版雖如雨後春筍,不下百數十種,然求其確征無訛者,則百不得一二焉,尋因探緒,則以史實浩繁,整理不易,老成凋謝,追述維艱,於是好事者或摭拾無稽讕言,或無從辨別史料之真偽,或隨所好惡鋪張壓抑,或將己名付入藉此邀功,有一於此,則是非顛倒,黑白難分,寢假史跡淹滅,習非成是,遂使開國至今三十餘年,汗牛充棟之書,幾成為餖飣獺祭之本,言念及此,感慨系之。 馮自由先生為吾黨之先進,博聞強記,著作等身,年逾舞勺,即加入興中會,親炙總理,從事革命,於總理創業垂統之偉績豐功,嘉謨嘉猷,以及諸先烈先進經邦緯國之精神,致命遂志之奇節,莫不親見親聞,參與其事。其於南方及國外之黨務報務與軍事活動,躬為主持者,歷有年所。民國成立,出長稽勛局,旁求博採,訪查考訂,于海內外同志效忠黨國之勳勞事績,更深明晰。囊年以所蒐集數十年資料與訪問耆舊所得,證之本身之見聞經歷,著成《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革命逸史》各二集,均屬吾黨珍貴史料,取材精審,考證確切,依歷史之演變,辨性質之異同,發潛德之幽光,揭清政之黑暗,或顯或晦,經其筆述,莫不趣味盎然,歷歷如繪,感人至深。出版以來,不脛而走,一版再版,風行遐邇。今者將其近年著述,輯為《革命逸史》多集,內蘊豐富,與前相埒,彰善癉惡,正謬補闕,一人一事,均堪為景仰先烈之資,加強國人對本黨之認識,瞭然民國締造之艱辛。

文摘

興中會四大寇訂交始末 四大寇者,革命時代孫總理、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四人之綽號也。楊為廣東香山翠亨村人,生於澳門,家世豪富,性不羈,喜諧謔,與總理結識最早。有商店在香港歌賦街日楊耀記,嘗在店內獨辟一樓,為友朋聚集談話之所。總理至港,恆下榻其間。尤列,字少紈,順德人。自幼好與洪門會黨游,久有興漢逐滿之志。當總理習醫於廣州博濟醫院時,有尤裕堂者,早年在博濟醫院畢業,懸壺於順德鄉間,偶因事偕其族人尤少紈至博濟訪舊,道經十三行,見有博濟學生孫逸仙、鄭弼臣、鄧景暉等,因購荔枝事與水果店有所爭執,裕堂遂向前勸解,相偕回博濟敘談,並介紹少紈與總理及弼臣相識,是為孫、尤二人納交之始。陳少白原名夔石,後改名白,字少白,粵之新會人,廣州格致書院(即今嶺南大學)開創時為第一期學生。其父子橋之友區鳳墀以其少負奇氣,乃介紹之至香港雅麗士醫學校訪總理,少白從之。晤總理後,一見如故,總理勸其改入醫校,以便晨夕切磋,少白於是遷港,同學二載,以天性不近輟學,在此期內,少紈亦在港任華民政務司署書記。故孫、陳、尤、楊四人每日在楊耀記高談造反覆滿,興高采烈,時人成以四大寇稱之。乙未(一八九五年)九月廣州失敗之後,總理奔走海外,力謀舉兵,百折不磨。少白在香港主持《中國日報》,宣揚革命,不遺餘力。少紈創中和堂於南洋群島,且發刊《圖南報》,開南洋革命報紙之先河。獨鶴齡蜷伏澳門,無所表見。民十,總理修治廣州觀音山文瀾閣,特招少白、少紈、鶴齡三人居之,蓋不忘興中會前四大寇之舊誼雲。壬辰(一八九二年)十月十五總理於醫校畢業後數月,曾與少紈、少白、鶴齡、關心焉等合攝一照。關號景良,與總理同學醫校,後總理一年畢業,至今尚在香港行醫,即站立四人背後者是也。 孫總理之醫術 孫總理在香港肄業之醫學校,乃香港議政局員何啟律師為紀念其英籍亡妻雅麗士所設。總理在校五年,各科考試,均滿百分之數,以第一人畢業,其證書經校長及教員十三人試官八人及牧師書記署名,由香港總督羅邊臣於一八九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給發。既畢業,遂在澳門創設中西藥局,懸壺濟世,診治貧困,概不取值,人成德之。當地有鏡湖醫院為華人公立,向用中醫中藥施治貧病,總理屢請其兼用西醫西學,以濟中醫所不及,並願充當義務,不受薪金,該醫院競破例從之。由是中外人士多就總理診治,莫不著手成春,稱為國手。對於解剖術,尤為精妙。其師簡地利恆到澳門助其工作,輒為讚嘆不置。次年,中西藥局遷於廣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