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與形式:茅盾早期小說的現代性展開

“長篇小說”的“現代性”預設 “時代女性”與時間意識 “乳房”話語現代性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平裝: 288頁
開本: 16開
ISBN: 7309056787, 9787309056785
條形碼: 9787309056785
商品尺寸: 22.6 x 15.4 x 2 cm
商品重量: 399 g

作者簡介

陳建華生於上海。獲復旦大學、哈佛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發表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紀中國江浙地區社會意識與文學》、《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李歐梵教授訪談錄》、《“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帝制末與世紀未》,及文學創作《去年夏天在紐約》、《陳建華詩選》等。

內容簡介

如何“重寫”像茅盾那樣的“紅色經典”作家?如何重寫“革命”文學?這在當下思想與文學話語幾乎被“全球都市性”主宰時,是有關拯救歷史和記憶的重要課題。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回到歷史”,將作品細讀與跨學科批評相結合,在1920年代末上海爛漫頹廢的市風景線上展示小說中一系列“時代女性” 的畫卷,揭示出茅盾重構“革命”之旅,交織著世界主義與國族想像、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婦女解放與性別政治之間衝突與交融的復雜脈絡。
此書對於茅盾早期小說從《蝕》到《虹》的研究,著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與進化史觀、敘事結構的關係,描述新文學“長篇小說”的形成與展開過程。通過文本細讀與複雜歷史脈絡——革命與都市、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婦女解放與性別政治、五四與鴛蝴——的濃描細寫,給茅盾及其作品做出新的詮釋。
所謂小說形式的“現代性展開”,即通過對小說敘事諸要素——人物、情節、結構與修辭——的歷史化追溯和比較,指出茅盾對“時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正如他聲稱的,其小說的讀者對象是“小資產階級 ”和“城市青年”,而“時代女性”既以都市日常生活的“新女性”為“ 模特兒”,卻召喚革命的“幽靈”,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左拉、莫泊桑、王爾德、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

媒體評論

書評
我一直期待在茅盾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讀完了此書全稿,深為茅盾研究中終於有了這樣開創性的成果而欣喜。此書雖以茅盾1927-1930年的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但同時也為理解《子夜》等小說提供了很好的鑰匙。
——章培恆
陳建華的這本關於茅盾早期小說的學術著作,是我讀過的研究茅盾的中英文書中最紮實、也最有洞見的一本。建華不但對於西方文化理論——從盧卡奇到哈貝馬斯——的掌握十分到家,相關的理論他幾乎都看過,而且用得恰到好處。此書更有價值的是他對於各種資料的收集和容納,其功力也是超人一等的。
——李歐梵
陳建華博士的《革命與形式》,探討茅盾早期小說的“現代性展開”,新見迭出。作者具
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紮實的理論素養和廣闊的文學史視野,因此能在這部專著中擺脫以往茅盾研究中意識形態的束縛,對茅盾早期小說的“革命”意義、對茅盾早期如何通過小說來探求“革命”,對小說中所展示的身體、時尚和現代都市空間等等,都作了別開生面的解讀。《革命與形式》對重新闡釋現代經典作家提供了一個範例,不但為茅盾研究開闢了新徑,而且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做出了新的拓展。
——陳子善
陳建華先生的《革命與形式》一書是從“活的歷史”出發,雖然以茅盾作為研究個案,卻不
囿於文學史視野下的作家作品論,而是在“都市”、“大眾”、“身體”和“性別”的交匯處,深刻地揭示出中國小說“現代性”的“展開”,有賴於“後五四”,的語境下“革命”的歷史動力從豐富的文學資源中有機地創造出了自我成長的“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革命文學”的理解。他的研究勾連“理論”與“歷史”,打通“內容”和“形式”,橫貫“雅俗”與“圖文”顯示了力圖突破“20世紀中國文學”這一研究範式的可貴努力和自覺追求。
——羅崗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小說形式的“現代性”預設
研究現狀
“長篇小說”的“現代性”預設
文學“正典化”與研究“範式”
“文學現代性”與“文學文化”批評
第一章 小說形式與“整體性”
從梁啓超到五四
心靈與形式:盧卡奇與茅盾
“整體性”語碼
“長篇小說”理論與“進化”意識
第二章 “革命加戀愛”與女性的公共空間想像
“新女性”公共空間想像
張聞天《旅途》:“十月革命”與新英雄想像
張資平“戀愛小說”:為何仍屬“新文學”?
張春帆《紫蘭女俠》:“新女性”的公、私空間
第三章 《蝕》三部曲:時間鏡框中的女性身體
“我怎樣開始寫小說的?”
“時代女性”與時間意識
靜小姐和方太太:過去時被動語態
慧女士和孫舞陽:革命現在進行時
第四章 章秋柳:都市與革命的雙重變奏
為什麼“很愛這一篇”?
“跟著魔鬼跑”與“左傾盲動主義
拯救史循:“現代性”企劃的破產
卻爾斯頓:“現代主義”迴光返照
第五章 《創造》:“時代女性”與革命公共空間
戲仿娜拉:從“婦女解放”到“社會解放”
錯置詩學與空間修辭
重寫“婦女解放”:從改良到革命
喜劇效果:顛覆“私人空間”
第六章 《虹》:“青年成長”與現代“詩史”小說
在“意識形態”的“戰野”上
“從左拉到托爾斯泰”
月蝕之後的“幻美”之橋
“北歐女神”的時間寓言
女體與歷史:時間敘述框架的斷裂
主體構築:“東方美人”與“戰士”
“青年成長”與現代“詩史”小說
第七章 “乳房”的都市與革命烏托邦想像
“乳房”:文學關鍵字
“乳房”話語現代性
傳統“酥胸”話語的淘汰
茅盾的“乳房”凝視
都市“性話語”
視像萬花筒:模特兒、裸體、曲線美
視覺敘述結構:孫舞陽與《動搖》
“乳房的屍身”吞噬理性
結論
引征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