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是2008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文章。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王文章 主編
出 版 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1
字 數: 465000
頁 數: 464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3935077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化
定價:¥58.00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則從保護方法的操作性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了多視解的總結和探討。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首先是科學地普查。為有效促進這項普查乃至研究、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方法”顯得尤其重要。2007年6月初,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台灣東吳大學在北京共同主辦了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30餘名學者圍繞這一中心議題,積極獻出自己的學術智慧,展開了全面深入的討論。不僅對我國大陸及台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概況作了回顧,還介紹了此項工作的日本經驗。專家們指出,21世紀開始的這次“非物質文化”概念下的調查工作,應該在前人相關工作的基礎上做好追蹤調查並有所突破,即繼往開來。為達此目的,一定要田野考察先行。專家們的討論闡發,不僅論及方法,還明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為什麼保護”、“保護什麼”和“如何保護”等問題。

目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討會”上的致辭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討會”上的致辭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討會”上的致辭
繼往開來重“追蹤”
民間文學調查的理念和方法
田野作業前的案頭準備
非物質文化普查之我見
走進文化持有者的真實世界——對著名民間故事家譚振山20年追蹤研究的田野感言
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與闡釋——論江帆持續性追蹤研究故事講述者的啟示意義
分門別類論方法
入鄉隨俗的田野作業——民俗學方法論之一 
徵集民俗文物的幾個技術問題
正求與反求:田野調查設問及相關論域——以佤族的一次民俗文化活動“拉木鼓”為例
“蝗蟲法’’與“鼴鼠法”:人類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取向評論
藝術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以長角苗人的藝術考察為例
對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幾點體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舞蹈普查方法的探討
曲藝保護田野調查中應予重視的門類重疊和學科交叉問題
儀式的空間脈絡與脈絡化
戲曲的基本特徵及多樣性與戲曲資源調查
歷史視角與田野調查:我的台灣庶民戲劇研究
族譜與傳說:大理地區的歷史記憶與社會
關於羌族釋比文化實地調查的收穫和體會
年節文化與社火精神
“呼圖克沁”:在神聖與世俗之間
五年的藍夾纈田野考察
新工具與新思維
試談運用影視人類學手段記錄保存薩滿儀式的必要性
田野調查的數位化技藝——以台北天母三玉宮的宮廟繞境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況與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本經驗
……

書摘

繼往開來重“追蹤”
民間文學調查的理念和方法
新世紀之初在全國開展的這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進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很認真,那裡的領導者和主管者,有歷史感和責任感。也有些地方進展的情況很不理想,只是從面上大家都知道的抓到幾個項目,申報名錄而已,並沒有按照田野調查的要求去做認真的調查,大有走過場的可能。對於大多數參加調查工作的朋友來講,方法問題是重要的一環,頗有探討的必要。關於民間文學調查的理念和方法,我想談四個問題。
一、民間文學普查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紀之初在全國開展的這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是一次文化普查,對文化部來說,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回想20年前,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制定《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方案的時候,我去請文化部部長簽字,批的是“文化部不管民間文學”。那時候的文化部,只管專業藝術和民眾文化,民間文學是文學,不在文化部的視閥之內。我國的文化被分割成了一些小塊塊。所以我們工作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為了發布一個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聯合簽署的檔案,我們只好鑽領導們的空子,當部長出差的時候,請主管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丁喬副部長簽署的。
今天的情況完全不同了。重要的是“文化”的理論變了,政府的“文化”理念變了。我國政府於2004年8月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接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術語和理念。……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