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錐蟲病

昏睡病、睡眠病、嗜睡性腦炎,是一種由寄生單細胞錐蟲經采采蠅叮咬而傳播的疾病,在非洲撒哈拉南部肆虐。病者初期可能出現發熱、皮疹、水腫和淋巴結脹大等症狀,其後腦部和腦膜也可能出現炎症。錐蟲病晚期時可能會慢慢地出現其它神經系統毛病,昏睡的情況會續漸增加,最終導至昏迷並造成死亡,而睡眠病亦因此而命名。

非洲錐蟲病

這是一種由錐蟲屬原蟲感染所致的慢性病,其主要表現為全身性淋巴結病和常可致死的腦膜腦炎.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非洲錐蟲病在西非和中非由甘比亞布氏錐蟲引起,而在東非由羅得西亞布氏錐蟲引起,但這兩種錐蟲均經采采蠅傳染.由采采蠅種入人體的後循環型(metacyclic form)可轉化為錐蟲鞭毛體,後者營二分裂繁殖並在感染後約1周擴散到血流和淋巴.當宿主產生特異性抗體時,錐蟲鞭毛體的繁殖停止並且被溶解,原蟲數明顯減少.但有些原蟲能通過改變其表面抗原來逃避免疫殺滅,如不加治療,又可開始新一輪蟲體繁殖.反覆繁殖和溶解可長達很多個月,在感染後期,在很多器官,特別是心肌和中樞神經的間質液中可發現錐蟲.輸血也可傳染錐蟲病.

症狀和體徵

被采采蠅叮咬後數日至2周內,在叮咬處可發生丘疹,這種丘疹可演化為暗紅色疼痛的硬結節(錐蟲性下疳),然後可自發地消退.這種症狀通常在羅得西亞錐蟲感染時較多見,而且非非洲人比非洲人更常見.非洲病人需經數月才發生下一階段的症狀,而非非洲病人則可較早地突然起病.當錐蟲彌散到血液,淋巴結和骨髓時,可出間歇熱,頭痛,寒戰和一過性水腫.感染後6~8周可出特徵性的可逐漸消失的環形紅斑,在膚色淺的病人中最易發現.全身性淋巴結病也常出現.
Winterbottom征(頸後三角區淋巴結腫大)是甘比亞睡眠病的特徵.甘比亞錐蟲病在疾病急性期開始後數月至數年發生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而羅得西亞錐蟲病在幾個月內就侵犯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引起持續性頭痛,注意力不能集中,進行性倦怠和冷漠等人格變化,白日嗜睡,飲食過多,震顫,共濟失調以及終末期昏迷.若不給治療,羅得西亞錐蟲病通常在起病後9個月內死亡,甘比亞錐蟲病在2~3年內死亡.病人因心肌炎,營養不良或繼發感染昏迷而死.

診斷

在疾病早期,可根據在周圍血濕片或經吉姆薩染色的薄血片或厚血片中發現錐蟲而確診(對羅得西亞錐蟲病較為有用),也可在腫大淋巴結的抽吸液中發現錐蟲而確診(對甘比亞錐蟲病較為有用).在晚期,只能在離心後的腦脊液中找到錐蟲.用血液或淋巴結抽吸液接種動物或體外培養也可用於診斷.血清試驗(免疫螢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卡片凝集試驗)有助於診斷.
中樞神經系受累時,腦脊液壓力上升,腦脊液中的淋巴細胞,總蛋白和IgM含量增多.除錐蟲外,還可出現Mott細胞(一種充滿免疫球蛋白微滴的桑椹胚樣漿細胞).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貧血,單核細胞增多和血清多克隆IgM明顯升高.
預防
預防包括避免到流行區和防止被采采蠅叮咬.去狩獵公園的人應穿結實牢固的長袖長腳衣褲(因采采蠅可透過薄衣料叮咬)並使用昆蟲驅避劑.
噴他脒4mg/kg每3~6個月肌注1次的預防性套用對預防甘比亞錐蟲病有一定預防作用,但該藥可引起腎衰和糖尿病,並可掩蓋感染而不能得到充分的治療.因此只在特殊情況下套用.

治療

蘇拉明噴他脒僅對血液期的兩種布氏錐蟲有效,但不能根治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蘇拉明首次試驗劑量100mg靜脈注射(為排除過敏),次日1g靜脈注射,然後在第3,7,14和21日各給1g,直至總量達5g.兒童的試驗劑量也是100mg,以後的劑量為20mg/kg.依西酸噴他脒的劑量為每日4mg/kg肌內注射,連續10日.
硫胂密胺(melarsoprol)是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錐蟲病的首選藥物.通常每天靜脈注射2~3.6mg/kg,3天為1個療程,1周和2周后可各重複1個療程.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受累的虛弱病人,應每天或隔天給藥,3次的劑量分別為1.5mg/kg,2.0mg/kg和2.2mg/kg;間隔7天后再給3劑,劑量分別為2.5mg/kg,3.0mg/kg和3.6mg/kg;再隔7天后給第3個療程,劑量為每天3.6mg/kg連續3天,以上均通過靜脈給藥.兒童劑量為,首劑從0.36mg/kg靜脈注射開始,以後每1~5日1次,劑量逐漸加大直至3.6mg/kg,總共9~10劑或1個月的總劑量達到18~25mg/kg.除胂劑對胃腸及腎臟的通常毒性外,嚴重的副作用有反應性腦病和剝脫性皮炎.先用蘇拉明治療(250~500mg隔日1次靜脈注射,共2~4次)有助於防止發生腦病.
依氟鳥氨酸對早期和晚期的甘比亞錐蟲病均有效(但對羅得西亞錐蟲病無效),劑量為每日400mg/kg靜脈注射,分4次給,連續14日,然後改口服每日300mg/kg,連服3~4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