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慈鯛

非洲慈鯛

主要來自於非洲三大湖的慈鯛科觀賞魚類,以其豐富的體色及獨特的生活習性贏得無數青睞。有些品種有口孵功能,這種方式在魚類中較為少見,這些種類也因些更吸引人們的目光。有些品種有獨特的行為方式,比如卷貝類就常在河底細沙與貝殼間嬉戲,其活潑的行為方式也倍受喜愛。最重要的是,大多數非洲慈鯛性情活潑,喜群集覓食,若養這些品種在水族缸中,不僅能在視覺上感覺五顏六色的愉悅,同時也定能感受到其與人互動的獨特魅力。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非洲慈鯛非洲慈鯛

[科種] 慈鯛科

[產地]非洲坦乾伊克湖馬拉威湖、維多利亞湖。

[水溫]23-28℃

[硬度]9-11dGH

[Ph值]7.2-8.0  

一般成魚體長4-26公分。

演變及分布

非洲慈鯛非洲慈鯛

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一部分均可以發現慈鯛科的蹤跡。在非洲,它們分布於整個非洲大陸板塊,除了極西部和南部的區域外,在馬達加斯加島也同樣發現過數個品種;在美洲大陸,慈鯛的分布範圍是從南方的德州橫越中美、古巴和海地的地理位置,和阿根廷雖同樣位於南方,但在南方的火地島、智利及阿根廷均不曾被發現慈鯛科的蹤跡;在亞洲,只有位於南方的印度和斯里蘭卡曾被發現。總而言之,在亞、美、非這三大洲,慈鯛種類數目在分布上差異極大;非洲將近700種;在美洲大約超過200種,然而在亞洲只有3個品種(Etroplus屬;以產自印度的紅桔為代表品種)。

為什麼慈鯛科的魚會分散在3個相當分離的區域?這個現象曾經是個難解的謎。但最近地理物理學家阿福雷德[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地質]的理論中,這個現象才獲得了解釋並找到答案:在200億年前,地球上只有兩塊巨大的陸地,一塊位於北半球,一塊位於南半球,北半球的大陸塊包括了現今的北美洲、歐洲、亞洲。而南半球則包括了非洲、南美洲、澳洲及南極區域。然而,現今的印度,在當時是非洲大陸塊的組成部分,所以也包含在南半球內。而當南半球大陸板塊分離時,現在的印度就從非洲分離了出來。而且,現在的非洲和南美洲也相互分離形成了目前的狀態。事實上,非洲和南美洲用了將近60億年的時間才漂流分開來。

而慈鯛科的魚的祖先在這之前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因此,現在它們在地理上的分布、分離就可以用原始的大陸板塊破裂分離來說明原由了。慈鯛科的魚種已特別成功的適應了非洲三湖的水質。在一些如:鹽水水域、溫水水域(溫度高達40度)、含氧量低的水域、流速湍急的水域和高PH值水域(PH10.5)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正因為它們分布寬廣,慈鯛魚的食性亦不狹窄。除了幾種草食性的外,幾乎所有的慈鯛都是肉食或雜食性的。所以,家庭飼養慈鯛非常合適,不僅是它華麗的外表、有趣的習性。它還給不同愛好者提供了寬闊的選擇餘地。

並且因為它的皮實、和很少疾病,大部分慈鯛在家養狀態下容易繁殖的緣故。正越來越受到關注與喜愛。

雌雄辨別方法

怎么辨別雌雄是繁殖的重要過程,無法辨別雌雄也就會對繁殖過程造成麻煩。畢竟繁殖的先決條件必須至少得要一雌一雄。

(1)辨別慈鯛的雌雄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辨別:
(2)體形上,雄魚比雌魚稍大。
(3)雄魚的尾鰭上,【x】形的洞渦狀較明顯。口孵魚的臀鰭上有黃色的偽卵。
(4)雌魚一般會保留幼魚期的斑紋。
(5)在魚群中最強的雄魚會有一種王者的霸氣,甚至獨占飼料,威嚇其它的魚。當他追趕其它雄魚時其它雄魚會作鳥獸散。而其它的雌魚則可以從容的在它身邊遊動。
(6)繁殖時雌魚肚子會很圓。

對於這些辨別方法大家請靈活運用並應該對各種品種的魚有一定了解以免後繼無魚。

慈鯛科繁殖習性

此科魚是體外受精卵生,繁殖習性較特殊。

1、自由選擇配偶。慈鯛科魚須自由選擇配偶,否則會發生搏斗而咬傷身體。養殖者把性成熟的雌魚與雄魚選出十餘條,放入一個大的水族箱中,讓它們自由配對。經過數天的認識,即可發現一部分的魚總是雙雙一起遊動,並占據水族箱的一個地方,不讓其他個體靠近他們的領域。這表明自由配對已經成功。

2、魚卵產在石塊上。本科魚雖然不營巢產卵,但它們喜歡把卵產在池底或石塊上。因此在繁殖缸里應預先放入光滑的石塊。親魚選好產卵場後,以嘴把環境清乾淨。雌魚即游到石塊上產下一行卵(5—10粒),雄魚跟在後面對著卵射精液,如此多次,持續數小時,產卵結束。

3、親魚對後代關懷備至。產卵完後,親魚輪流用胸鰭對卵扇水,保持足夠的溶氧量。經過數晝夜的照顧,受精卵孵化成仔魚。親魚會將未受精的卵都吃掉,以免該卵腐敗而保持新鮮的水質。在孵卵與仔魚期間,親魚的性格也變得兇猛,不許其他魚靠近卵或仔魚群。如養殖者手伸進繁殖缸的水中,親魚也會衝過來啃咬。

繁殖技巧

非洲慈鯛非洲慈鯛

我們喜歡慈鯛是為什麼?實際上很多人除了喜歡慈鯛美麗的色彩和優雅的形體以外,慈鯛那種在水族中聞名遐邇的繁殖習性更是吸引廣大慈鯛愛好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非洲慈鯛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而成為水族愛好者們的新寵。然而非洲慈鯛的繁殖一直以來就是廣大愛好者們比較難解決的一個問題。應該說非洲慈鯛是比較容易繁殖的。但是如果沒能良好的培育和創造環境也可能出現較大的事故。

這裡為大家歸納了一些繁殖非洲慈鯛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繁殖準備
通常大家會將一些品種的慈鯛混養在一個水族箱裡。當繁殖期到了的時候雌雄魚會自然配對。但這樣的方式並不合適初學者,因為第一初學者很難有較大的空間飼養過多的親魚;第二同時飼養較多的魚也會造成所費不貸的情況,從經濟上並不合算,所以初學者可以採用直接購買成魚的方式。
當親魚發情期到了的時候將親魚撈到準備好的繁殖箱裡。這是會有可能出現雄魚不停的追逐雌魚的情況,這通常是雌魚沒能準備好的原因。遇到這種情況就將親魚隔離開並用優質的飼料進行追餌。當你看到雌魚的肚子膨脹、輸卵管突出的時候就是雌魚的產卵前兆了,這時一拿掉隔板就可以交配繁殖了。

二、繁殖過程
通常新手和業餘的養家可以採用將一雌一雄一對親魚飼養繁殖的飼養方式。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一個1米左右的水族箱裡飼養一尾雄魚7~8尾成熟的雌魚。並在開始的時候很好的追餌。然後一次將雄魚和其中一尾雌魚隔在一起讓它們繁殖,雌魚含卵的時候再將雄魚和另外一尾準備好的雌魚隔在一起。由於非洲慈鯛產卵周期大約45-60天所以每周都可以看到這些雌魚繁殖幼魚。

由於非洲慈鯛多數是口孵魚類,繁殖的時候雌魚會先將卵含到口中,然後雌魚會咬雄魚臀鰭上的偽卵雄魚就將精子放到雌魚嘴裡使卵受精。然後受精卵會在雌魚口中發育。左圖:卵在親魚口中的樣子。在產卵10~14天以後就可以採用人工方法將幼魚放出來進行人工飼養。這樣可以讓親魚進行下一次產卵。人工方法主要就是用手將雌魚的下顎拉開,仔魚就會自動有出來。

三、仔魚的飼養
仔魚飼養方面應該注意的是餌料和換水:長到1公分的時候就可以餵食了。這時可以用剛孵化的豐年蝦或者蛋黃水。一天最少2次,最好能夠一天三次。仔魚的飼養箱應該要注意換水率,以保持仔魚良好的生長環境並增進親魚的生長。每天換水1/3為最好。等仔魚長到5~6厘米則可以分辨雌雄。

四、關於雌魚吞噬魚卵的情況。
通常在雄魚完成射精工作以後就會離開剩下的繁殖工作就有雌魚單獨承擔了。有時候某些雌魚會吞掉這些卵。這些雌魚主要包括:阿里、紫紅六間、天使、王子等品種。為什麼慈鯛會吞掉自己的卵呢?有這樣幾種猜測:1、營養不足 2、雌魚的性情很兇暴

所以飼養親魚的時候要注意追餌並且在選擇親魚的時候選擇一對溫和且兩情相悅的親魚最好。

疾病診斷與相關管理

非洲慈鯛非洲慈鯛

疾病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良的環境狀態、虛弱的宿主(host)以及病原生物的存在;而近年來針對個體營養需求進行相關試驗,亦指出品質不良或失衡的營養供應,也是導致個體罹病的主要原因。首先提到的「不良環境狀態」,除了專指在飼養環境中持續變化或累積,諸如氨、亞硝酸、硝酸、pH值與硬度等各項水質因子外,同時亦涵蓋了底質、過濾與曝氣系統,甚至包括日常的相關管理。其次「虛弱的宿主」則專指因為受到緊迫原(stressor)刺激而產生緊迫(stress)的個體,或是因為打鬥負傷、體表出現明顯開放性傷口的個體;而這些看來不甚嚴重的黏液分泌、鱗片脫落或是鰭條破損,都有可能成為病原進入魚體,並造成相關感染甚至大規模傳播的主要路徑。

「病原生物的存在」
所指的則是經由魚只或包裝水體所攜帶,或是藉由諸如網撈及捉取等實際接觸,而進入環境中諸如病毒(virus)、細菌(bacteria)、真菌(fungi)、原生動物(protozoa)以及其它大型的體內與體外寄生蟲(in-vivo與in-vitroparasites)等。這些潛藏於底砂、濾材或缸中任何角落的病原生物,平常可能受到穩定環境的抑制,或是健康個體所擁有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作用,因此並不會對個體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當環境條件丕變,個體的活力與食慾低下之際,它們便多會趁隙而入,並對個體展開毫不留情的攻擊。

「失衡的營養供應」
則是針對經常發生於人為飼養過程,在投餵管理上持續使用單一來源或種類的餌料所導致,發生的原因雖然並沒有明確的病原,然而在時間的累積下,仍會對個體造成諸如骨骼畸形、鱗片脫落、體色不彰甚至下顎脫出等現象;而這種因為失衡營養所造成的病變,即為一般所稱的「營養性疾病」。

其實不論使用的飼養水槽有多么的大,或是在自動化控制的精細操作下,水質狀態呈現的多么穩定,請切記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那便是不論是任何一個以「觀賞水族」為出發點,並擁有眾多飼養生物的水槽,都因為已違背了原本物質循環的路徑,同時在有限空間的限制下,多承載了遠超或環境負荷的生物密度與生物量;加上魚只進出的頻繁、飼養底質與濾床的快速老化、個體持續失衡的營養狀態,甚至是燈光照明給予個體持續的緊迫與刺激,都讓整個環境在面對病原生物的攻擊時,承擔著極大的風險。

因此本篇內容雖主要在介紹發生於坦湖慈鯛飼養過程中,經常可見的相關感染症狀,然而最終的目的,卻是希望每一位飼養者,能夠藉由各式病原導致個體感染後,所呈現的危害與損失可能,而能在感染與大規模傳播前,便先行達到阻隔、限制甚至排除飼養個體暴露於病原危害的陰影下;而至於其中所談到的部分關治療,則是在難以避免或錯失防範機制後,所必須採取的消極策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