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鬼谷下山

它共有四組紋飾,主體紋飾為“鬼谷下山”的情景,另外三組為輔助紋飾。 第三部分為相對的同心圓弧曲線,開口向上的圓形弧線不甚明顯,開口向下的圓形弧線比較明顯,有的接近半圓。 第二組紋飾為纏枝牡丹,葉片有大有小,有葉脈的痕跡,多則五瓣,少則三瓣,錯落有致,葉片頂部細長。

【名稱】青花瓷器鬼谷下山
【簡介】這件瓷器高29.8厘米,口徑21.4厘米,底徑20厘米,器形不太規整,器身上有黃豆(2931,10,0.34%)或玉米(1754,1,0.06%)粒大小的凸起,可能與當時燒制過程中產生的氣泡有很大的關係,有鐵斑和暈散。其胎體瑩潤,胎骨渾厚,內壁不甚規整,足里微凹,三段拼接而成。整器平口,短頸,豐肩;圓腹,腹至脛部逐漸內收,腹脛交接處直徑和口徑大體相同;素底,大矮圈足,較寬,較淺,圈足斜削,有明顯鏇紋。它共有四組紋飾,主體紋飾為“鬼谷下山”的情景,另外三組為輔助紋飾。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組為頸部幾個連續的水波紋單元。該器水波紋單元的畫法為元代的典型畫法,從目前的資料看,在元代以前的瓷器和以後的明清瓷器中,都沒相同或類似的畫法,即每個水波紋單元都由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為逆(順)時針形成的向外鏇的圓形圈。第二部分為連線著兩部分的粗線雙勾平塗的曲線,猶如雄蛇曼舞,和前兩部分形成鮮明的濃淡對比,並且注意留白。第三部分為相對的同心圓弧曲線,開口向上的圓形弧線不甚明顯,開口向下的圓形弧線比較明顯,有的接近半圓。這就使頸部的水波紋看起來綿延不斷,韻味十足,於方寸間感覺到驚濤駭浪的氣勢。現藏英國戴維德基金會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上所畫水波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所仿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往往忽略這一點)。在大家公認的元代瓷器上,與此相同或類似的水波紋畫法的還有英國大英博物館藏青花牡丹紋雙耳罐、青花孔雀牡丹紋,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青花蓮池魚藻紋罐、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青花雙龍扁壺(以上均見陳文平《流失海外的國寶》圖錄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釉里紅三友圖梅瓶(參見徐湖平主編《江蘇博物館藏文物精華》,南京出版社,2000年)。
第二組紋飾為纏枝牡丹,葉片有大有小,有葉脈的痕跡,多則五瓣,少則三瓣,錯落有致,葉片頂部細長。葉片和花卉色澤濃郁,葉芽、枝條色澤淺淡,花繁葉密,相映成趣。
第三組為“鬼谷下山”場景。此故事來自於元代平話,而不是有些媒體所報導的取自歷史故事。平話中的人物形象,就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來說,主要在元代壁畫、版畫和瓷器上。佳士德亞洲部顧問蘇玫瑰認為此故事來自於元代至治年間建安虞氏所刻版畫《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其為世界孤本,藏於日本內閣文庫,民國和解放初期個人和出版機構對此書多有影印,筆者在國家圖書館發現,各種版本質量參差不齊,只能參考民國時期蝴蝶裝的影印本,以下相關資料均來自此影印本),筆者就此翻閱了大量資料,對繪畫的場景逐一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