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御題觥

青玉御題觥

青玉御題觥,清乾隆,高10.2cm,口徑13.2×6.6cm。此器應作於乾隆二十五年以後,當時新疆地區向清廷貢玉的數量大大增加,宮廷的玉器製作進入繁榮時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崇玉器的還淳師古,於是出現了許多仿古玉器,此件玉觥即其中一件,從所刻御製詩中可清楚地看到乾隆帝的制玉主張。詩中稱此造型之器為“匜”沿襲古人對這種類型的青銅器的稱謂。

概要

青玉御題觥青玉御題觥
青玉御題觥,清乾隆,高10.2cm,口徑13.2×6.6cm。
觥青玉質,玉質溫潤。淺腹,龍形鋬,圈足,觥身光素。器配獸頭蓋,蓋口緣曲線優美,與器口吻合嚴密,紐為臥虎形。蓋內陰刻隸書乾隆皇帝御製詩一首:“和田玉來夥,巧制頗紛如。漸欲引之古,庶幾返以初。為匜肖周代,作器戒虛車。流鋬考二合,敦牟介紹渚。”末署“乾隆丙申新正上澣,御題”。器底陰刻“乾隆仿古”款。觥配紫檀木座,座底有陰刻填金隸書御製詩一首,內容與蓋之御製詩相同。丙申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相關介紹

此器應作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後,當時新疆地區向清廷貢玉的數量大大增加,宮廷的玉器製作進入繁榮時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崇玉器的還淳師古,於是出現了許多仿古玉器,此件玉觥即其中一件,從所刻御製詩中可清楚地看到乾隆帝的制玉主張。詩中稱此造型之器為“匜”沿襲古人對這種類型的青銅器的稱謂。近人王國維《觀堂集林·說觥》一文提出有蓋作牛頭形的彝器為觥,無蓋為匜,這裡權且參照王國維的說法(參見《中國青銅器》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