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拋物線[2004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劇]

青春拋物線[2004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劇]

青春拋物線是一部由劇作家蘭小寧和他的女兒蘭珊創作的18集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8套少兒劇苑欄目中播出。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圖)青春拋物線青春拋物線

一部由劇作家蘭小寧和他的女兒蘭珊創作的18集電視連續劇《青春拋物線》,在中央電視台8套少兒劇苑欄目中播出。一直以來校園題材都屬於受冷落的“特殊領域”,目前國內成功作品寥寥無幾,除《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等作品外,大多默默無聞,此次由閻青執導的《青春拋物線》處處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校園生活和成人世界,通過對幾位學習成績不好,被分到“重點班”的孩子內心世界的描寫,揭示了當代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歡樂。

《青春拋物線》生動地描寫了一群可愛的中學生,表現了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劇中處處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校園生活和成人世界,揭示了當代少年複雜多變、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忠實地記錄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歡樂。

劇中的幾位少年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被分到了“重點班”。學校的“因材施教”觸動了他們敏感的神經,他們的懷疑和反抗一度給關愛他們的老師和家長帶來了無窮的煩惱。他們躁動的青春在迷茫和抗爭中痛苦地掙扎著,在度過了艱難的陣痛之後,他們終於在老師的幫助下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對翅膀,他們的理想掙脫了種種桎梏飛向更加廣闊的藍天。用劇中人吳桐雨的話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青春軌跡,也許他們的互不重疊的軌跡更像一條條不規則的拋物線。他們有理由珍惜青春的這一段坎坷難忘的經歷,不僅在於挫折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更由於他們在戰勝挫折的同時,學會了把握自己的命運,獲得了大膽選擇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自信,他們不再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完全交給家長和學校,他們對自由的追求和不受壓抑的激情在平靜的校園中顯得那么“另類”和富有活力。在應試教育正在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這些帶有濃烈的時代特色的故事,必將啟迪觀眾,特別是關注青少年成長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反思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病,認識實行素質教育的迫切性,引起全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如何全面發展的重視。

影片演員

(圖)青春拋物線青春拋物線

由著名實力派演員丁嘉莉塑造的老師形象極為光彩,她是那樣敏銳、老練,在與學生們較量中,她是最後的勝利者。這個勝利讓學生們對她由衷的折服和敬佩。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品反映的是地道的新時代的老師與新時代的學生。丁嘉莉所塑造的胡老師形象,不僅以全部的愛心和獨特的方式來溫暖和感化學生們,更以人格的魅力與老師的奉獻精神,一次次贏得學生們的心。《青春拋物線》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一群另類的學生與新時期的教師在較量中產生了深深的師生情,濃濃的師生愛。使學生們在老師的獨特點撥和教育中成長完善。這個“較量”好玩、好看、給人好心情,又能發人深思。

被譽為“另類新貴”的“心跳男孩(B.O.B)”,可謂是目前國內演唱組合最具有實力的四個新人,他們眼光遠,目標高,始終把目光鎖定在國際市場。多次代表國家在世界各地演出亮相,深受各國觀眾的青睞。幸運的“BOB心跳男孩”在受到觀眾廣泛關注的時候,又被《青春拋物線》的導演戲劇性的一眼看中,使他們轉眼從歌唱舞台跳入電視劇里,成為不是劇中人的劇中人,不是主角的主角。

影片評價

(圖)青春拋物線青春拋物線

《青春拋物線》的一大叫絕之處是導演的獨創風格。它的風格與樣式別開生面,讓人感到另類而親切,獨特而唯美。這種賞心悅目的方式生動、新穎、獨具匠心。《青春拋物線》的表現方式不像通常意義上的僅僅把插曲放在情節或主人公的情感宣洩處,而是作為導演的一種手法,將演唱部分生動地用畫面體現出來,並與劇情巧妙地相融合。另外劇中不時的出現小片段預告,不僅從視覺上讓人感到新穎浪漫,更能使劇情得以強化和升華,給人提供了想像的空間。《青春拋物線》以“新”見長,它沒有走墨守成規的老套路,可以說為校園劇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青春拋物線》讓人想到《流星花園》和“哈韓族”。《流星花園》熱和“韓流”的湧入,讓不少電視工作者感到了一種挑戰,或者覺得悲哀與無奈……奇怪,難道我們泱泱大國就拍不出好看的青春校園劇嗎?《青春拋物線》的出現,讓人欣慰,還有一份按奈不住的喜悅。畢竟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它不僅時尚好看,深刻新穎,還有著鮮明的我們這塊土地的味道和我們這個時代的氣息。

《青春拋物線》的另一新表現在作品的視角上,它用現代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現代孩子的思想表達理念。 它反映的是一個特殊群體——一群有個性、有思想、似乎膽大妄為的高中生。在學習成績落後的情況下,不服輸不氣餒,在人們的冷眼中尋找自我,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他們採用另類的方式與老師以及成人世界較量,當然,他們身上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如常常用各種惡作劇的方式來捉弄老師,以機智與頑皮來與老師較量,生怕老師忽視他們的存在。似乎在呼籲人們來重視自己。這種特殊的較量方式讓我們看到他們的純真與可愛,也讓我們對他們的潛質刮目相看。

影片反思

《青春拋物線》獨特的題材、新穎的創意、積極向上的基調、令青少年信服的故事情節,具有突破意識的表現手法,必將給孩子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引起千千萬萬家庭的關注,甚至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身為中國的獨生子女,這一代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父母給了他們比任何國度和時代的父母更多的關愛,但是他們同時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的身上也肩負著更多的期待和壓力。不管怎樣,他們的幸福和命運,無疑會牽動著每一個家庭的視線,成為每一個家庭關注的焦點。通過對幾個中學生家庭和大量的校外活動的描寫,劇中展示的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它所包容的巨大的信息量和它的深刻內涵以及對不同年齡觀眾的衝擊力是以往的校園劇所難以具備的。本劇成功塑造的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自信,有個性的孩子的形象,極易得到孩子們的認同,他們身上的真善美以及他們的價值取向將深刻地影響和啟迪著廣大的少年觀眾。

作者運用大量真實可信的情節和富於生活氣息的細節,塑造了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兩種教育方式的衝突中,在平凡而偉大的教學生涯里可敬可愛的“新一代”老師的群像。他們不僅嘔心瀝血、對教育事業鞠躬盡瘁,還具有先進的教學思想和能夠贏得孩子衷心擁戴的作風,他們盡職敬業,富有愛心,和孩子們交朋友,從不以管教者的身份向學生髮號施令。作者在歌頌老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的同時,突出了他們全新的教學思想和深受孩子們歡迎的新的教學方式。這是在以往的校園劇中很少看到的。

《青春拋物線》借何老師之口,提出了學校教育不僅包含知識教育,還包含以人性的因素為前提的人文教育,知識是人的生命之外的東西,而人性是人的生命之內的東西。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喚醒學生的良知,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他們確立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和精神,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何老師這一形象,成為新時代老師的典範而贏得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她的教學方法甚至有可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提供了一種參考和依據。

片尾曲

《老師 再見》
作詞:閻青琇
作曲:吳鏇
演唱:香玉
“心跳男孩(B.O.B)”組合
未來的成長與可愛
永遠與你不分開
那屈那犟那古怪
我會biang biang
我會biang biang聲地乖
曾經的無奈不愉快
如今已經不存在
那貧那笑那帥呆
早已收藏
早已收藏我心懷
回來老師別走開
忘記我們不管不顧和不該
離開夢中的講台
銘刻你們歡聲笑語和神態
親愛的老師再見
親愛的寶貝再見
我們不願與你分開(我不願與你分開)
曾經的無奈不愉快
如今已經不存在
那貧那笑那帥呆
早已收藏
早已收藏我心懷
回來老師別走開
忘記我們不管不顧和不該
離開夢中的講台
銘刻你們歡聲笑語和神態
親愛的老師再見
親愛的寶貝再見
我們不願與你分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