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報

青春報

青春報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學院學生媒體。中國高校傳媒聯盟5星級會員媒體。半月刊。以深度報導見長。青春報的口號是:為公共利益奔與寫,為新聞理想鼓與呼。

概況

《青春報》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辦的學生報紙,目前為中青院影響力最大的學生媒體。青春報成員主體為新聞系一二三年級學生,以深度報導見長。2010年獲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4星級會員媒體(北京地區獲得該殊榮的3家,其他兩家為中國人民大學的《青年人大》和清華大學的《清新時報》)。
2000年,《青春報》由新聞系1998級的歐陽斌和他的同學一起籌資創辦。刊頭由著名新聞學者甘惜分題寫。2006年改由新聞系出資主辦。
《青春報》刊期為14-21天,每期20版,分ABCD四疊,發行量在2500份左右,免費供師生取閱。報業運作分編務和社務兩大部門,主編、責編負責編務,社長、網路部長、辦公室部長、發行部長負責社務。2012年5月,青春報手機報《青春》創刊,面向校內外訂戶免費發行。
《青春報》提出“為公共利益奔與寫,為新聞理想鼓與呼”的口號。2007年,主編張磊提出:“我們的目標:發揮校內媒體監督作用,積極捍衛學生權益,推動校內各方的溝通協調,推動部門信息公開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此確立了直面校內重大事件和爭議事件的報導傳統。
自2009年起,《青春報》一直蟬聯首都高校傳媒聯盟主席團單位。作為聯盟中唯一一份以深度報導見長的學生報紙,《青春報》曾被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副秘書長何磊稱為:“全國校園媒體的良心和愛心。”
2010年12月,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國讀到《青春報》第64期頭版報導《我守了你22年,你還是走了》時,激動不已。他在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年會分論壇上評價:“我看過很多校園媒體,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稿子,我覺得特別給力。向《青春報》致敬!”
目前,青春報的網上平台包括:青春報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公共主頁、搜狐部落格等。看不到紙質報的讀者亦可閱讀電子報。

主編社長

第一屆 主編歐陽斌
第二屆 主編姚朔,社長唐思
第三屆 主編黃少華
第四屆 主編孫冕
第五屆 主編陳書昊
第六屆 主編紀蓓
第七屆 主編夏媛、朱秋艷
第八屆 主編成津湘
第九屆 主編張磊
第十屆 主編梁嘉琳,社長耿倩倩
第十一屆 主編黃銳,社長張辰姿
第十二屆 主編陳躍子,社長唐敏
第十三屆 主編陳奕勤,社長劉君萍
第十四屆 主編諸葛亞寒,副主編孫航,社長順馨,副社長陳悅悅、張蕾

大事記

2000年5月1日,青春報創刊,時任系主任的李彬撰寫發刊詞《青春萬歲》。
2000年9月29日,第3期青春報擴至8版。
2006年6月起改由新聞系出資,由劉津指導。
2007年6月15日,推出第一個頭版深度報導《12分鐘跑,想說愛你不容易》(孫珊撰稿),標誌著《青春報》向深度報導定位的全面轉型。
2007年9月14日,推出第一個周年特刊。
2007年10月17日,再次擴至8版。推出第一個評論版和第一個關於考研就業的深度報導。
2007年12月8日,推出第一個校內學生猝發疾病的深度報導《吳瑤瑤事件追蹤報導:生死拉鋸三十日》(王陽、梁嘉琳、曾曉玲、張典、范雪嬌、史小靜集體撰寫);推出關於校內獎項評選爭議的報導《當中青學子遇上“芙蓉學子”》引起強烈反響。
2007年12月8日,推出質疑校內課活制度的報導《課活疑問知多少》(陳璇、牛犇、傅金玲撰稿)。
2007年12月10日,推出8版“輿論監督研討會特刊”。
2008年3月10日,嘗試推8版“民俗特刊”。
2008年5月7日,嘗試在頭版刊登校外深度報導《消失的大陸:北京地下城》。
2008年5月17日,推出汶川地震號外。
2008年5月29日,推出第一個討論版《抵制家樂福=愛國嗎?》(趙婧琳編輯)
2008年7月3日,推出第一個課程報導專版《女性主義課程,男生不得入內?》(張佩沛、牛犇撰稿,趙婧琳編輯)。
2008年9月13日,推出8版的校慶60周年“團校特刊”。
2008年10月6日,在一二版刊出陳丹青專訪《我們要的是活路,不是死路》(梁嘉琳、蔣夢恬撰稿)。
2008年12月13日,推出4版創刊9年“紀念特刊”。
2009年3月16日,擴至12個版,增加B疊。以文先軍老師執導的實驗電影《飛機》為題材,推出4版專題報導。
2009年4月30日,封面刊登“打工妹”馬小朵的人生故事《從“盲流”到“NGO”:一個打工妹20年的人生轉變》;專訪華賽得主郭鐵流和“中國紀錄片之父”司徒兆敦;就一起學生在體育訓練中受傷事件撰寫了頗受好評的人情味報導《一個跆拳道女生的傷與痛》(鄭亞楠、周夢嬌撰稿)
2009年10月14日,就一起外教在課堂上的粗口事件,探尋其背後的深層制度原因,推出報導《外教課衝突下的多重難題》(牛犇、張佩沛、張楚、周夢嬌、趙夢遠撰稿);推出4版“國慶閱兵專刊”。
2009年11月23日,推出第一個實驗性導讀版;推出4版“新人電影節”特刊。
2010年4月17日,推出“玉樹地震特刊”
2010年5月27日,推出8版的創刊10周年特刊《青春人物誌》。
2010年10月24日,以3個版面的篇幅,刊出心臟病突發去世的學生霍全的人生故事特寫《我守了你22年,你還是走了》(程濤、霍楊、劉君萍、葉玉婷撰稿)。
2010年12月10日,對話李銀河,推出《李銀河:將反歧視同性戀進行到底》(葉宇婷、霍楊撰稿);專訪楊繼繩,推出《楊繼繩:我們要當先驅,但不必當先烈》(陳奕勤、程濤撰稿)。
2011年1月1日,推出12版新年特刊《九封信》,受到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會員媒體的廣泛好評。
2011年5月22日,推出汶川震後3年回訪專題報導。
2011年5月27日,首都經貿大學文化傳播學院任伯傑院長一行前來交流《青春報》辦報經驗,青春報贈送合訂本留念。
2011年11月8日,推出4版記者節專版:《今天,我們向記者發問》採訪了夏榆、龍雲朱玉、安替等知名記者。
2011年9月21日,推出12版實習特刊:《實習什麼》。
2011年10月,《青春報》承辦了第四屆首都高校傳媒聯盟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來自首都49個高校的112個校媒的130多位代表參會。
2011年11月8日,頗受學生歡迎的“煎餅王子”因食物中毒事件離開中青院,青春報推出頭版深度報導《煎餅王子出中青記》(孫航、李盈穎撰稿)並在此後的元旦特刊中,獨家專訪在校外擺攤的煎餅王子。 
2011年11月30日,司馬南在中青的講座引發強烈爭議,青春報頭版推出報導《司馬南與中青學子言語交鋒》(孫航、田群撰稿)
2012年1月1日,推出8版“歲末專題”《聊聊這一年》。就70歲外教離去,數百學生簽名挽留一事,推出報導《道一聲珍重,Murray》(孫航、施燕玲、李昕、林天雨、范璐瑤、郭王惠)。
2012年3月20日,擴版至20個版,A疊為要聞疊,B疊為校內綜合疊,C疊為專題策劃疊,D疊為學術文化疊。
2012年5月15日,青春報手機報《青春》創刊。
2012年5月27日,青春報承辦首都高校傳媒聯盟新聞院系會員媒體論壇,主題為“新聞院系媒體的機遇與挑戰” ,清華《清新時報》、人大《新聞周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人》、北京財經專修學院《中廣新聞報》、中央民族大學《民聲時報》、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新知新覺》、中國農業大學《競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三棵樹》等學生媒體與會發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校新聞中心學生記者團代表、《青政》報社代表、《方舟》報社代表、《朝曦》報社代表應邀出席論壇。首都高校傳媒聯盟主席張宸在致辭說:“有這樣一份報紙,腳上常有泥巴,手上常有故事,用青年人的熱情說真話做實事,它就是《青春報》;有這樣一份報紙,紮根校園,但心繫天下,用學生的眼光看校園時事,同時用略顯稚嫩但異常堅定的腳步丈量著社會的發展,它也是《青春報》;還有這樣一份報紙,文筆熱烈而又挺進,主題樸素而又深刻,既有鐵肩道義的情懷,又有辣手文章之志,它還是《青春報》。” 2012年10月,青春報推出安卓客戶端“青春QM”,為校內師生提供即時智慧型手機新聞服務。
2013年3月15日,青春報承辦首都高校傳媒聯盟第六屆委員會高校新聞院系界別預備會議。這是青春報第三次承辦首盟會議。來自首都12所高校的新聞院系學生媒體參會。會議選舉常委為:清華大學《清新時報》郭立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春報》諸葛亞寒,中國傳媒大學《電視人》關偉娜,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周報》楊暢。《青春報》主編諸葛亞寒以最高票當選。
2013年3月18日,青春報安卓手機客戶端“青春QM”全面升級。同時,青春報蘋果客戶端上線。用戶下載安裝“青梅”而後選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即可登入客戶端,閱讀最新資訊。
2013年4月13日,在首都高校傳媒聯盟(簡稱“首盟”)第六屆委員會全體(擴大)會議上,《青春報》主編諸葛亞寒再度當選副主席。《青春報》第4次蟬聯首都高校傳媒聯盟主席團單位。
2013年4月,推出雅安地震號外《望雅安》 。
2013年4月18日,《青春報》與《南方周末》讀者俱樂部合作,舉辦了第一期“青春大講堂”,南周法治記者劉長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應邀前來講座。講座在學生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
2013年5月21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浙江寧海舉行第五屆換屆大會,《青春報》主編諸葛亞寒當選聯盟主席團執行主席。此次當選的27位執行主席中,來自北京的4位,其他3位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2014年元旦,推出《新年特刊》
2014年1月23日,註冊青春報微信公號:青春報。3月4日,公號正式開始運行。
2014年4月23日,在“狗仔隊長”卓偉爆出演員文章出軌事件後,青春報二年級成員曾雨艾完成的對卓偉的專訪《膿包紮破了,也許會壞事變好事》 具有豐富的獨家信息,而引起廣泛關注,《人物》雜誌微信公號隨即轉載了該文,微信公號“仟言萬語”轉載了曾雨艾同學的採訪手記 ,該文受到業界的廣泛稱讚。
2014年4月19日青春報主辦的“青春大講堂”邀請《中國青年報》特別報導部副主任劉萬永講座,劉萬永為青春報題詞:做有硬度的新聞!
2014年6月5日青春報記者李婷婷專訪作家嚴歌苓的報導《知識分子一身本事卻往往陷入一堆卑瑣》 受到外界好評。
2014年6月,《鳳凰周刊》編輯路琰、Cool短視頻合伙人陳鳴,應邀前來與成員交流。
2014年9月1日,青春報推出ABC三疊迎新特刊《大學之道》 ,由主編盧禹弛、社長曾雨艾策劃,參與成員有:劉思維、李欣麗、衛詩婕、朱星宇、張藝歌、關雅文、向雲逸、譚思超、李婉茹、郭鍇瑩、羅文君、鄭營營、張雋、劉蘊馨、謝吟雪、李婷婷、石書蘊、孫賀、金文盼、方飄、呂蕊、郝錚。
2014年11月24日,微信公號改版公告《這不只僅一份報紙》 。
2014年12月14日,在南京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大學生新聞媒體峰會上,青春報攬得4項大獎,分別是,集體獎:最佳版面設計獎;作品獎:兩個最佳特稿獎(石書蘊同學采寫的《夜訪三聯書店》 、朱星宇同學采寫的《柴會群:我是一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烏鴉》 ),一個最佳深度報導獎(朱星宇、張藝歌、龔憶宇采寫的《代購大學生及其朋友圈》 ),是該次峰會上獲獎最多的校園媒體 。
2015年1月1日推出“百期特刊” 。
2015年3月27日,青春報舉行部分編委換屆,郭鍇瑩、羅文君、謝吟雪、孫賀、鄭營營、李婉茹、於崢、王菲、張藝歌、關雅文當選編委,石書蘊、朱星宇當選主筆 。
2015年3月的首都高校傳媒聯盟的新聞匯評中,青春報兩篇特稿《快遞春秋》 和《兩元捷運七年之癢》 獲評A稿。自2013年11月第一次新聞匯評活動起,青春報已有5篇稿件獲評A稿 ,其他的3篇是《拷問傳媒:記者們的水俁病》 、《莊雁的最後21天》 、《入殮師小鶴》 。
2015年4月,青春報入駐網易新聞客戶端 。

各界寄語

在懷抱理想之前,先要有朝氣,有志氣。——陳丹青
希望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就樹立起保持客觀的新聞觀念,不要讓感情充斥自己的大腦。與所有的被採訪者保持距離,力求新聞的客觀與公正。記住,媒體永遠是在野黨。——《鳳凰周刊》陳磊
在我看來,許多現代的社科理論都大有缺陷,諸位大有用武之地。只要睜開自己的眼睛,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規律,就能得出超越前人的答案。——吳思
說真話,做真人。——吳青
青年是初夏的早晨,每一顆露珠都映著太陽。——易中天
青年人應該像傅雷先生說的那樣,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彭凱雷
只要腳上有泥巴,手中便有好故事。——王克勤
做一個有情感並且有常識的正派人。——盧躍剛
有好奇心,有恆心,獨立自主,好好玩兒!——普利茲新聞獎得主Amy Goldstein
青春無敵!青春萬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網路發展部主任欒軼玫
新聞要用腳採訪,用筆還原。——《中國青年報》記者王俊秀
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法學家賀衛方
追求新聞自由,致力社會變革。——王占陽
謹向《青春報》及所有學生記者們,致以我的祝福——祝你們有一個豐富的職業生涯,鼓舞人心,並且一生熱愛新聞工作!——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 Micheal Vitez
謹向所有新聞系學生致以我最誠摯的祝福——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努力學習工作,完成自己的學業,並且在中國媒體中擁有更加寬廣的前景。——英國傳媒學者、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Colin Sparks
要做合格的新聞人,先做合格的大學生。——《北京青年報》常務副總編田科武
胸懷理想腳踏實地,年輕時不因夢想高遠而迴避現實,工作後不因現實殘酷而放棄理想。——《北京晨報》副總編 李波濤
學做真正的新聞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王義軍
新聞事業是溝通現實社會的網路,《青春報》立足校園,反映中青院學子動向與心聲。聚焦青年熱點問題,探討學術真諦,為活躍思想,激發才智,擴展視野的平台,是未來新聞從業者的演練場。——新聞學者展江
作為一個未來媒體人,除了需要實踐培養熟練的新聞技能以外,更需要鑄煉無愧於心的道德感和開闊的視野。——騰訊網編輯張雲
心與海天同闊,胸懷萬頃碧波,隨風潛潤萬物,青春光耀人間。——中國廣播網副總裁伍剛
立足校園,心繫天下,永無止境。真誠祝願《青春報》更上層樓。——《中國青年報》記者、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副秘書長何磊
《青春報》,十年的新聞夢想,欣慰曾與你一同堅守。——《青政》報社
有《青春》做伴的青春無悔。——《中國青年報》編委、高級編輯、特別報導部主任吳湘韓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題《青春報》創刊十周年。——香港《大公報》風度雜誌社社長蘇琳
作為校媒同行,讓我們在發現真相,維護師生利益,推進校園建設的荊棘之路上前行共勉。——校新聞中心學生記者團

優秀記者

2008年度優秀記者:梁嘉琳、曹源、張麗萍、牛犇、張辰姿、彭曉珊、劉瑩、周承穎、黃銳、朱書緣、曾曉玲、蔣夢恬、張佩沛、謝達斐、王瑩、楊敏瑞
2009年度優秀記者:唐敏、陳躍子、楊柳、廖海霞、盧雪純、賀嘉鈺、劉素紅、來倩、王藝璇、鄭雅楠、王憧憧、周夢嬌、牛犇、張佩沛、熊覓茗、王藝凝、周承穎、徐丹璐、孫靖、劉雅、潘曉晨、徐箋寒
2010年度優秀記者:陳奕勤、劉君萍、霍楊、葉宇婷、秦丹、程濤、文平、盧雪純、鐵瑾、張晨、付善琦、李蕾陽、王憧憧、李文靜、張茜、劉素宏、唐敏、萬廣鵬、張恆
2011年度優秀記者:諸葛亞寒、孫航、田群、張晨、伍志潔、高興利、宋明明、陳悅悅、來夢京、付善琦、陳佳邑、高陽、潘昶安、石璇、李昕、秦丹、順馨、金婷
2011冬季學期新秀:左茂軒、翁佳妍、施燕玲、崔慧瑩、賀佳雯、毛晨鈺、林天雨、張皓月、范璐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