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民主黨派青島地方組織志

中國的民主黨派是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逐步形成和建立的。 到1990年底,全市民主黨派成員已發展到2802人(其中青島市各民主黨派之間交叉14人) 。 1957年,青島市各民主黨派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組織成員幫助共產黨整風,發表了大量意見和建議。

青島市志·民主黨派青島地方組織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91年,2001年公開出版。
本志以篇、章、節層次劃分,全書共分為7篇、25章。首篇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青島地方組織,以下各篇依次為:中國民主同盟青島地方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青島地方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青島地方組織、中國農工民主黨青島地方組織、中國致公黨青島地方組織、九三學社青島地方組織。上限自1947年5月始,下限至1990年底。
中國的民主黨派是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逐步形成和建立的。在民主黨派建立之前,各界進步人士反對國民黨獨裁,要求民主,主張聯合共產黨,堅持抗日,與國民黨當局進行鬥爭。在此基礎上,他們多數在抗日戰爭時期,少數在抗戰勝利後,先後建立了民主黨派。
各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並肩戰鬥,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民主黨派先後在青島建立組織的有7個:1947年在青島建立組織的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青島建立組織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和九三學社;1982年後在青島建立組織的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和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
青島各民主黨派組織發展工作,是堅持協商確定的各自重點分工和以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人士為主的原則,逐步發展成員。20世紀50年代建立組織時,僅有成員幾百人。1956年有較大發展,1957年底發展到1498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有一次較大的發展。1986年後,各民主黨派經協商分工,在經濟文化較發達、民主黨派對象集中的即墨縣、膠縣、膠南縣、平度縣、萊西縣和嶗山縣的縣城以及黃島區進行試點,有計畫有步驟地發展成員,建立組織。到1990年底,全市民主黨派成員已發展到2802人(其中青島市各民主黨派之間交叉14人) 。其中民革180人、民盟1098人、民建567人、民進211人、農工黨250人、致公黨96人、九三學社400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島各民主黨派積極投入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 “五反” 運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後,中共青島市委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充分發揮了各民主黨派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積極性。
1957年,青島市各民主黨派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組織成員幫助共產黨整風,發表了大量意見和建議。但後期由於“反右派”鬥爭嚴重擴大化,一部分民主黨派成員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各民主黨派貫徹“三自方針”(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和“三不主義”,採取召開和風細雨、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的“神仙會”等辦法,對其成員及其所聯繫的人士進行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增強了他們與困難作鬥爭的信心,對於穩定青島市的安定團結,較快地克服困難,發揮了積極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民主黨派被迫停止活動。
中共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實踐中有了很大發展。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繫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政治力量。
1990年,全市各民主黨派在各級人大(人民代表大會) 、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擔任職務的共360人,占成員總數的12.84%。其中全國人大代表6人;省級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人,人大代表5人;市級人大常委2人,人大代表29人;縣(市) 區級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人,常委8人,人大代表32人。全國政協常委1人,委員2人;省級政協副主席1人,常委6人,委員24人;市級政協副主席7人,常委21人,委員88人;縣(市)區級政協副主席16人,常委39人,委員70人。他們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事務的管理,為改革開放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顯著成績。
民主黨派中人才濟濟,成員中有相當多有影響、有專長的中上層人士。許多民主黨派成員在政府機關、學校、科研單位擔任領導職務。1990年黨派成員中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840人,占成員總數的65.67%,其中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914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926人。有相當多的成員是著名的專家學者,有些是與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和國外有廣泛聯繫的知名人士,有的還獲得外國榮譽博士學位或被列入《世界名人錄》。民主黨派不僅在參政議政方面,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協商和決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維護安定團結,進行兩個文明建設,推動法制建設,加快改革開放,促進祖國統一等工作中,也是一支重要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