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古寺

靈泉古寺

靈泉古寺,1980年至1989年初步修建,八十年代獲準為宗教場所,1992年列為市第3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緬懷佛教高僧大峰祖師之聖地和旅遊佳處。

簡介

廣東汕頭潮陽市和平鎮和平管區橋尾山(古稱寶空山)“後靈豁”的靈泉寺,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高僧釋大峰(1039-1127)結廬之處,天啟四年(1624)由僧信騰創始並獲御賜“靈泉護國禪寺”,1980年至1989年初步修建,八十年代獲準為宗教場所,1992年列為市第3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寺後擴建。是緬懷大峰祖師之聖地和旅遊佳處。
寺坐北偏西,向南偏東,分為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和天井兩側的大峰祖師閣、歷代祖師閣及兩廂,總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1992年釋宏務圓寂,惟聰繼任住持,1995、1996年兩批共200餘人皈依門下,眾發願擴建。現於寺後擬重建大雄寶殿(估計2002年底建成),藏經閣、大峰結廬紀念室等。
今靈泉亭前一口靈泉井。據民間傳說,南宋元兵大舉南侵,宋帝昺及臣逃難至此,帝渴思飲,井水深而不可及,徘徊間水忽湧起盈井,於是暢飲不盡,龍顏大悅,遂賜之為“靈泉”。靈泉寺近處的前靈豁,有保靈庵,創於清乾隆(1736-1795),鄉民柳森嚴為檀越。庵前有“虎津古井”,也甘甜異常。
寺依山臨野,古榕成蔭,藤蔓纏繞,花香鳥語,磬聲陣陣,與大峰風景區相映成趣。

歷史

宋宣和二年(1120年),名僧大峰由閩入粵來和平,曾於此地結廬,時和平瘟疫流行,大峰施醫贈藥,救活患者無數。期間大峰見練江橫阻南北,過往不便,遂發願建橋。他不顧已是七十餘歲高齡,自測江水深淺,籌劃設計,然後赴閩募化建橋木石。越五年,大峰載木石糧糗航海而來,開始建造和平橋。因勞瘁過度,在橋尚有二孔未建成之時圓寂。今墓尚存於寺東之大峰墓苑。
明天啟四年(1624年),僧寂見始創靈泉寺。同年,潮陽知縣王三重奏大峰功德,熹宗朱由校敕賜為靈泉護國禪寺。據現存於大峰風景區的古碑亭中的古脾所鐫:“宋大峰忠國大師墓”,上有“洪武戊辰(1388年)修”下是“順治戊戌(1658年)季臘月法孫寂天、寂見重修”,可見僧寂見在創靈泉古寺34年之後重修了大峰墓,且註明為大峰法孫,看來大峰祖師與靈泉古寺因緣是源遠流長了。
古寺前有“靈泉古井”,《潮陽縣誌》記“(寺)下有甘泉恆澄澈不竭”。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寇潮陽,帝君臣從古驛道至此,帝渴思飲,見古井水深不可及,正徘徊間,水忽湧起盈井,於是君臣得以暢飲不乏,帝遂賜名“靈泉”,千古至今傳為美談。現和平鄉人尚常來古井水汲水烹茗。為紀念大峰及靈泉古井故事,原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曾為古寺題“宋大峰祖師紀念堂”匾,今中國佛協會長釋一誠為古寺山門題“靈峰祖庭”匾,且撰楹聯為“靈山泉涌皇飲水甜封聖跡,峰公造橋民間歌頌永流芳。”原廣東佛協副會長、潮州開元寺方丈釋慧源為靈泉、遐思兩亭所撰碑記對上述舊事予以記敘闡釋。
古寺歷經興廢,至光緒年間編修《潮陽縣誌》記,時寺“遺有田園三十三畝為寺香燈”。1943年古寺遭日軍拆毀。抗戰勝利後,1946年,南華寺虛雲長之高足寬鑒和尚率徒釋宏務興復,倡行農禪並重。建國後釋宏務住持古寺,與鄉民一道分田入社,務農奉佛,與里人情篤。文革期間釋宏務被遣送回鄉,至1980年經鄉人懇請才率徒釋惟聰重返古寺。幾經努力,上世紀80年代古寺被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1992年被批准列入潮陽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條目

宗教佛教旅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