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父親,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

教觀綱宗

》,

原名

《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因幅長難以閱讀,於是添四教各十乘觀,改作書冊,題

名為《教觀綱宗》。一卷。明代智旭(1599-1655)大師述。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九祖。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吳縣(江蘇)木瀆人,俗姓鍾,名際明,字蕅益,號八不道人。少習儒學,以衛道為職事,曾撰《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因讀蓮池袾宏的《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己非,燒毀所著《闢佛論》。二十歲,誦《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志。二十三歲,發四十八願,自名大朗優婆塞;因聽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二十四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剃度,名智旭。二十六歲,受菩薩戒,翌年遍閱律藏。偶罹病將危,乃專意求生淨土。三十歲時,依道友雪航之請,於龍居寺講律,後至金陵,深切體察宗門流弊,自此決意弘律。三十二歲,欲注《梵網經》,作四鬮於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鬮,乃詳究天台教理。翌年,入浙江孝豐靈峰寺,其後歷住九華、溫陵、石城、晟溪、新安等地,弘揚台教,注釋經論。
師為人嚴峻精到,厭棄名利,固持戒品,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綜學法相、禪、律、華嚴、天台、淨土諸宗教義,尤重天台,並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諸宗外,亦研究儒家及基督教,著作範圍甚為廣泛。其禪法是承繼延壽、梵琦、真可的文字禪,而會歸於天台教觀。於天台教義亦有獨到的見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貫通前後的五時說,於教理主張性具善惡與色心雙具、理事兩重三千,於觀法則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觀。於律學方面,注重戒律實踐。其禪、教、律學,終皆指歸淨土,主張禪淨合一。又鑒於當時佛教各宗門戶分歧的流弊,力求諸宗調和,主張禪、教、律三學統一。其思想的總結為三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清代以後,台家講教多以師之經論經疏為依據,形成“融合禪、教、律而歸入淨土”的靈峰派,延續至今。著作頗多,有《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阿彌陀經要解》一卷、《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梵網經合注》七卷、《毘尼事義集要》十七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閱藏知津》四十八卷、《周易禪解》十卷、《四書蕅益解》四卷等四十餘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