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

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

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

簡介

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 清乾隆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有提到這樣一種瓷器:"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陶雅名為套環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古物保存所則標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工藝特色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就收藏有上文中描述的瓷器-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高23.5厘米 ,深18.5厘米,口徑5.3厘米, 足徑8.4厘米, 腹圍43.2厘米
此瓶分內外二層,外瓶通體描金施寶藍色霽青釉,瓶口處繪方形如意紋,頸部繪瓔珞連珠紋,肩部繪纏枝花卉紋並以四環修飾,腹部繪纏枝花卉紋並鏤空出四個花瓣形視窗.覆盆斜圈式底足,圖案與瓶口處相互呼應.內瓶則施白釉,飾粉彩游魚圖案.當轉動內瓶時,從外瓶鏤空處可以看到一幅池塘游魚的畫景.

乍看之下,此瓶渾然一體.但其實可以將其分為四部分,分別是外瓶的口頸、肩部、腹部和內瓶.可參考模擬的分解圖.
製作這樣一件轉心瓶是極其複雜的,製作流程可以簡單的概括為:
(1) 先制內瓶部分;
(2) 再制外瓶,需分二截燒制,口頸一截,肩腹一截.
(3) 將內瓶與外瓶組合在一起再次燒制.預先在外瓶的器底內,作好套合榫心的小柱紐,把內瓶套在榫心裡,最後再把外瓶的口頸和肩腹兩截粘合.如何粘合與固定,非常關鍵.有機會可以近距離觀賞此瓶的朋友應注意在此瓶肩腹連線處,那道肩部的稜線非常圓鼓,雖然以泥金描飾過.據此可判斷.二者粘合應是用低溫釉連燒在一起.
即使專家們這樣推斷出製作流程,也仍存在很多疑問.在將二截粘合二次入窯時,如何掌握溫度高低而不破壞內瓶的粉彩部分呢?還仍有許多疑問需要研究解決.我想也就是因為如此,才更增添了此瓶的藝術價值.

歷史傳承

中國制瓷業發展到乾隆年間,已經達到一種"可以燒出世間任何顏色的瓷器,任何再難的體裁和設計,也都有能力解決"的境地.乾隆皇帝個人酷愛文化,對文化事業的發展尤其重視.其創造非凡與超前事物的理念在瓷器製作領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同時景德鎮御窯場為迎合皇室標新立異的追求,器形屢有新創,奇巧之物層出不窮.轉心瓶就是乾隆初期督窯官唐英的獨出心裁之作.
據清代文獻載入,轉心瓶存世十分稀少.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窯廠曾經先後燒造數件可以鏇轉的瓷瓶及瓷碗等.轉心瓶每一個部件尺寸都要經過精心計算,反覆燒制,得出實際樣品,再根據樣品燒造中表現出的問題逐一從工藝上加以解決,並在全部部件燒造成功後組成樣品,紋飾、色彩、樣式全部獲得皇帝首肯後才正式燒造.除此之外還要關注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使整器的製造前功盡棄,內外均以粉彩彩繪的轉心瓶需二次燒作,成品率極低,複雜的工藝及艱難的燒制歷程使得存世的轉心瓶件件都是無價之寶.在今年5月翰海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鏤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就以2133萬多的高價拍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