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陽國小

霞陽國小

霞陽國小由楊昭固先生創辦於1904年,始名“霞陽中西學堂”,由校主楊昭固先生撥出二間廂房為教室;學生六十多人,招聘清朝舉人、榜眼約7人為師,授“國語、英文”兩科目,為村民子女出洋謀生為宗旨,學以致用,全面發展;二、三年後,學生就發展到二百多人,教師十三人;1907年學校發展迅速,校舍遷往大路尾楊程舊大厝上課,長達34年,造就了大批人才。

基本信息

光榮歷程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學校經費斷絕,為把學校繼續辦下去,“植德堂公司”及鄉親承擔了國小的一切費用,並更名為“植德堂公司”。1942年,更名為“新霞中心國小”。

解放後,學校更名為“霞陽國小”,經費均由政府負擔,學生一百多人,原7名教師也變由公派。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源大量增加,到1971年學生數已達四百之多,那時校舍嚴重不足,借民房、祠堂、大庵為臨時課堂,校舍也歷經三次大變遷。

1949年劃歸公辦後,學校歸屬漳州海澄縣海滄區管轄;1958年底,海滄歸入廈門郊區管轄;1978年8月,由杏林鄉管轄(1989年5月,杏林設台商投資區);2000年8月,歸海滄投資區社會事務局管理(2003年5月,海滄區成立)。

國小創辦至今已有20位校長前後供職,任教教師達數百人,他們在此為學校發展、培養新一代,付出艱辛勞動,貢獻出寶貴年華,並有光榮革命鬥爭史,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時期,光榮榜上都有他們光輝的一頁,精神令人欽佩,永遠值得敬仰。

一百多個春秋,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數以千計,其中不少頗有建樹,有的已成為教授學者,科技名人,商賈巨商,政界名流,他們在不同崗位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創辦宗旨

學校創辦時的宗旨是為本村廣大華僑服務。

當時的學校系私立學堂,由僑胞捐資,經費充裕,專從漳州府聘請高師,多是清朝舉人、榜眼等,因此學校辦學有聲有色。

霞陽村本是僑鄉,大多是旅居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有呂宋印尼的,出外謀生回國定居安享晚年的絡繹不絕。旅居各地的僑胞都有自已的組織,如“同鄉會”、“公司”等。最著名的是海滄“三魁堂”,仰光“植德堂”與檳城“植德黨”,在“植德黨”公司和廣大僑胞的贊助下,霞陽這所“洋”學堂發展之快,令人矚目,與當時西港的新江學堂、林東學堂、曾營學黨齊名。凡“霞陽兩項學堂”畢業到南洋謀生者,因會中、英文,所以多數人很快就當上了經理或財會之職,至少也當上“店口財付”。於是學校在華僑頗有名氣,許多致富的僑胞自願捐資作為學校的經費。有的校友到南洋謀生,每月把積蓄存在公司,然後由公司統一寄回辦學校,使學校日漸繁榮。

創辦之初,學校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組織銅樂隊,定期舉行菊花展,然後借菊花賦詩;每期畢業生都有畢業相冊,由老師給相片題評語或標明每位學生各自特點,賦詩一首以作為紀念;舉行運動會,由仰光公司出資白銀二千元,檳城公司一千元作為經費,運動會開得生動活潑,並出版在小冊子裡。

學校變遷

(一)校名更動

創始階段:霞陽中西兩項國小堂(1904—1937私立)

抗戰時期:霞陽植德堂國小(1937—1942私立)

抗戰勝利後:新霞中心國小(1942—1949私立)

解放後:霞陽國小(1949 — 今 公立)

(二)歷屆校長

1、解放前(1904——1949)

楊昭固(校主)——馬亦錢(馬彭舍)——馬祖庚——楊汀傑——洪天嘗——邱日新——楊章熙——楊耀華——邱秀珍

2、解放後(1949——2008)

楊新義——楊章期——暢漢祥——楊輝生——黃仲信——楊澤田——陳海龍(1964.8—1971.7)——楊端三(1971.8—1978.7)——楊漢義(1978.8—1987.7)——葉水車(1987.8—1991.7)——楊光注(1991.8—2006.1)——鄧宗攀(2006.2—2010.7)____(2010.9----至今)劉江河

(三)校址變遷

創辦私立國小後,由於學校發展迅速,原來的校舍不夠用,由當時校主楊昭固動員一個叫楊程的夫婦(無子女)騰出一幢房屋,自已搬到原來辦學的廂房住。楊程騰出的房屋即作為新學堂,由公司出錢建圍牆,豎起“霞陽中西兩項國小堂”的校旗,此外校址延用七十多年,直至七十年代。

解放後,由於學生數大量增加,教室不夠用,時常租用民房,借祖厝、大庵為臨時課室。原校舍年年修葺,教室仍很缺欠,到1971年生源已超過四百人,由陳海龍聯繫村委在舊址北側(即現大操場西北)擴建三間平屋作為課室。

到1978年班級數猛增,由楊漢義校長配合公社教改組和村委於當年三月動工,在西北側(即大操場西北)擴建三間平屋作為課室的基礎上改建成二層教學樓,連同原來三間共十二間,把原來舊校舍拆除,改為校牆(舊校舍不復存在)至當年九月份竣工使用。

由於當時資金不足,設計質量差,只用石板砌蓋,防震抗震力差,純屬違章建築。八十年代經區、市城建局鑑定,列為二級危房,隨時有斷裂倒塌的危險。1990年5月,在區政府和村兩委會大力支持下,以及華僑植德堂協助下,由校友楊本成先生孫女兒(楊來治之女)鼎力相助,動員旅港僑宗親楊元榮先生損資23萬人民幣,區政府撥款25萬元,村籌55萬元,興建磚混結構五層教學樓,1991年3月竣工,於當年十月投入使用。

學校榮譽

(一)革命歷史

一九三五年,地下黨員許飲(許昭明,解放後任同安縣縣長)、陳玉華等人接受上級委派到學校任教,攜帶槍枝、電台等進行地下秘密活動,暗中給學生傳播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論和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後來受到反動勢力的圍捕,在學生楊和祥、楊章華等人的掩護下,連夜逃離虎口,才倖免遇難。他們在任教期間,大力宣傳抗日救國道理,贏得人民民眾崇敬和愛戴。因此,無論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土改時期,學校都成為了革命鬥爭的陣地。

解放前夕,教師與學生組織文明劇社,由楊輝生、洪汀水、楊三勤、楊三川、余定坡、楊章期、楊升祧、楊覺民、楊乾胤等人組織演出諷刺劇《欽差大臣》,頌揚光明,鞭撻黑暗,有力地打擊和諷刺了當地官僚紳士,激怒了反動勢力,於是下令輯拿劇社成員。

解放以後,在鎮反以及轟轟烈烈土地改革運動中,由楊章友、楊美蓉、洪汀水、余定坡、楊三川、楊覺民等人演出《白毛女》等劇,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校友馬寒冰於國小畢業後輾轉到南洋,後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工作,以後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部編審處處長,被授以少將軍銜,他的創作名曲有《騎著馬兒過草原》和《新疆好》等優秀歌曲,至今興唱不衰,有口諧碑。

(二)解放前地下組織

1、“晉南同”(閩中)見《同安黨史集》

以陳國良(原廈門師範學校黨委書記)為主的地下組織。成員有:邱賜福(新安人,南京大橋設計師,高級工程師)、楊秀環、楊川綢、楊愛雪、許欽、楊章華等,在楊章華家接頭活動。

2、“閩粵贛”(閩西北,見個人證書)

以蘇進寶(新安人,原任華安縣政協副主席)為主的地下組織。地下民眾有:楊元宙、楊升玉、楊水源、楊允頂、楊有福、楊允冷等。

3、“閩浙贛”(或叫“閩西南”地下組織)

以楊永全為主及周茂祥的地下組織。成員有楊新義、楊章期、余定坡、楊美蓉(原任廈門師範黨委書記)、楊譯田、楊子仲(廈門公安局)、洪汀水、周舍仁、周胡派、楊輝生、楊三勤、楊乾胤等人。(見《同安縣黨史資料辦公室》一書,作者楊子仲)

以上三個組織在黨的領導下,所有成員冒著生命危險,到處發傳單,貼標語,宣傳馬列主義思想,鼓動民眾為推翻舊政權、迎接解放而英勇鬥爭,特別是為解放廈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近年來學校獲獎主要情況

1985—1987年:連續年獲區文明先進(集體)單位。

1988年1月:區教育系統文明單位

1988年6月:區少先隊先進集體

1989年6月:區少先隊先進大隊

1989年6月:紅領巾養殖場被評為市“十佳紅領巾陣地”

1989年9月:區德育先進單位

1990年6月:區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1990年6月:紅領巾養殖場被評為區少先隊活動最佳陣地

1990年6月:區“熱心教育、培育幼苗”單位

1991年3月:區“校風好、校園美”先進單位

1992年1月:區文明單位

1992年9月:區先進家長學校

1992年9月:區德育工作先進單位

1993年3月:市少先隊學雷鋒活動先進集體

1993年10月:首批福建省農村示範國小

1994年3月:區“校風好、校園美”先進單位

1994年7月:區文明單位

1994—2000年:連續四輪被評為廈門市“文明學校”

2001年9月:海滄鎮“先進單位”

2003年3月:海滄區“文明學校”

2005年4月:海滄區“少年兒童美術培訓基地”

2005年9月:廈門市民眾藝術館“少兒美術活動基地”

2006年3月:海滄區區“平安校園”

助學善舉

(一)解放前

楊昭固先生,學校創始人,集資出讓房屋辦學。

(二)解放後

1979年10月,楊元淳先生為新校舍添置捐資一千元。

1980年6月,村委會為新校舍添置電網扇20支,價值二千元。

1987年,楊元榮先生捐一萬元給學校添置圖書及部分學校設備,另捐十一萬元修國小路及幼稚園。

1990年,楊元榮先生捐二十三萬元蓋新校舍二層,並刻碑留念。

1990年,杏林區政府集資二十五萬元建新校舍。

1993年3月6日,由楊元通先生子女楊吉人、楊吉潤先生四兄弟姐妹捐資港幣11萬元設立楊元通“獎學獎教基金會”。

1993年,霞陽村委會捐款人民幣10萬元設立霞陽村教育基金會。投資學校基建、設施購置合計40萬元。

1994年1月,楊元榮先生捐資10萬元港幣,為國小、幼稚園添置教學設備。

1994年8月—1995年4月,楊元榮夫人蔡慧嫻女士捐資35萬元人民幣設立“楊元榮、蔡慧嫻教育基金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