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雷肖·納爾遜[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納爾遜·曼德拉]

霍雷肖·納爾遜[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納爾遜·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曾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主席。於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首位黑人總統,被尊稱為“南非國父”。 在任職總統前,曼德拉是積極的反種族隔離人士,同時也是非洲國民大會的武裝組織民族之矛的領袖。當他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將他定罪。依據判決,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獄後,轉而支持調解與協商,並在推動多元族群民主的過渡期挺身領導南非。自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以來,曼德拉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讚許,包括從前的反對者。 曼德拉在40年來獲得了超過一百項獎項,其中最顯著的便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004年,其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早年生活

1937年的納爾遜·曼德拉 1937年的納爾遜·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過學的成員,國小啟蒙教師給他取名納爾遜。當曼德拉9歲的時候,他父親死於肺結核。部落中的攝政王成為他的監護人,曼德拉於是就到離開父親王宮不遠的韋斯里安教會學校上課。按照騰布的習慣,他從16歲開始受業。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慣常需要3年完成的國中學業。因為父親的地位,他被指定為王朝的繼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爾大學上學時,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奧利弗·坦波。並在曼德拉大學生涯第一年中,他捲入了學生會抵制學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動。他被勒令退學,並被告知除非接受學生會的選舉結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學校。此後,曼德拉在監獄時才獲得了倫敦大學的函授法學學位。

離開福特哈爾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騰布家族的繼承人一起結婚。但他選擇逃避,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約翰內斯堡。剛到約翰內斯堡後,他就在煤礦坑找到了一份保全的工作。不過,當礦場老闆發現曼德拉是逃亡的貴族後就迅速解僱了他。曼德拉隨後在約翰內斯堡的一家律師事務所找到了文書工作,在此期間於南非大學通過函授修完了他的學士學位,此後,他開始在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學習法律。曼德拉在金山大學讀書期間住在位於約翰內斯堡北部的亞力克山德拉鎮,並遇到了他此後反種族隔離時的同事——喬斯洛沃、哈里斯沃茲以及魯斯福斯特。

投身政治

成為南非非國大青年聯盟主席 成為南非非國大青年聯盟主席

1944年參加主張非暴力鬥爭的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

1948年,由布爾人當政的南非國民黨取得了大選的勝利,由於這個黨派支持種族隔離政策,曼德拉開始積極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國大反抗運動和1955年的人民議會中起到了領導作用,這些運動的基礎就是自由憲章。與此同時,曼德拉和他的律師所同事奧利弗坦波開設了曼德拉坦波律師事務所,為請不起辯護律師的黑人提供免費或者低價的法律諮詢服務,並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德蘭士瓦省主席、全國副主席。1952年年底,他成功地組織並領導了“蔑視不公正法令運動”,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為此,南非當局曾兩次發出不準他參加公眾集會的禁令。

1958年9月2日,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出任南非首相,其於執政期間出台了“班圖斯坦法”,此舉將1000餘萬非洲黑人僅僅限制在12.5%的南非國土中,並且同時在國內實行強化通行證制度,此舉激化了南非黑人與白人的衝突,最終導致了沙佩韋爾慘案的發生。

1950年曼德拉與兩名“叛國罪”同犯聊天。 1950年曼德拉與兩名“叛國罪”同犯聊天。

1960年3月21日,南非軍警在沙佩維爾向正在進行示威遊行的五千名抗議示威者射擊,慘案共導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傷,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獄,但是最後通過在法庭辯論上為自己的辯護,而無罪釋放。

1961年,他領導罷工運動,抗議和抵制白人種族主義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國”;此後轉入地下武裝鬥爭。曼德拉創建了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並任總司令。他曾秘密赴國外訪問,並出席在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反非自由運動大會,呼籲對南非實行經濟制裁。

被捕入獄

1962年8月,在美國中情局的幫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種族隔離政權逮捕入獄,當時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曼德拉5年監禁,自此,曼德拉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監獄生涯”。

曼德拉被判處無期徒刑,離開法院時,拳頭伸出囚車 曼德拉被判處無期徒刑,離開法院時,拳頭伸出囚車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關押到比勒陀利亞地方監獄。在那裡,曼德拉為了爭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單獨關押,關押時間一日長達23小時,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個小時的活動時間。在單獨關押室中沒有自然光線,沒有任何書寫物品,一切與外部隔絕。最終,曼德拉放棄了自己的一些權利,他希望能夠與他人交流。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圖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處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終生監禁,當年他被轉移到羅本島上。羅本島是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那段時間內南非最大的秘密監獄,島上曾關押過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羅本島的獄室只有4.5平方米,在這裡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羅本島上的囚犯被獄卒們逼迫到島上的採石場做苦工。在島上,曼德拉希望監獄方面同意他在監獄的院子裡開闢出一塊菜園,監獄方面多次拒絕,但是最終還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島上,曼德拉依然堅持著身體鍛鍊,例如在牢房中跑步,做伏地挺身進行鍛鍊。

1982年,曼德拉離開了羅本島,他被轉移到波爾斯摩爾監獄。自此,曼德拉結束了自己在羅本島長達18年的囚禁。他在這裡也開闢了一片菜園,並且種了將近900株植物。

1984年5月,官方允許曼德拉與其夫人進行“接觸性”探視,當他的夫人聽到這個訊息時認為曼德拉可能生病了,當兩人進行探視時,他們互相擁抱在一起,曼德拉說:“這么多年以來,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來,我已經有21年沒有碰過我夫人的手了。”

重獲自由

南非在實行種族隔離後期那段時間內,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這一切最終導致南非於1990年解除隔離,實現民族和解。

1990年2月10日,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在監獄中度過了27年的曼德拉終於重獲自由。出獄當日,他前往了索韋托足球場,向12萬人發表了他著名的“出獄演說”。 1990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

擔任總統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5月9日,在南非首次的多種族大選結果揭曉後,曼德拉成為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1997年12月,曼德拉辭去非國大主席一職,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6月的總統競選。

1999年3月12日,被歐洲著名學府萊頓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5月,曼德拉總統應邀訪華,他是首位訪華的南非國家元首。6月正式去職。

生病入院

曼德拉攝於2012年5月的資料照片 曼德拉攝於2012年5月的資料照片

2013年3月曼德拉由於肺部感染復發,於27日午夜再次入院接受治療,這是自2012年12月以來,曼德拉第三次入院,也是他在3月份的第二次住院。在西方的復活節到來的時刻,南非人民紛紛前往教堂,為曼德拉祈福 。

2013年6月8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復發被送往比勒陀利亞醫院治療。同年6月12日,曼德拉孫子曼迪拉發布聲明稱曼德拉的病情已出現好轉,曼迪拉向南非和全世界為曼德拉送上祝福的人表示感謝。 6月23日,曼德拉病情開始惡化。醫療小組匯報說,在過去24小時裡,曼德拉的病情“危急”。

2013年9月1日,南非總統府稱,前總統曼德拉已經離開醫院,回到位於約翰內斯堡的家中繼續接受重症監護,但其病情仍然非常嚴重,健康狀況有時也不穩定。

2013年12月6日(南非時間5日),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歲。南非為曼德拉舉行國葬,全國降半旗。

葬禮

曼德拉葬禮 曼德拉葬禮

2013年12月10日11時起,曼德拉官方追悼會將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國家銀行體育館中舉行。

2013年12月11日,曼德拉的遺體將被轉移到比勒陀利亞的聯邦大廈中陳列三天,供民眾瞻仰。

2013年12月11日至13日的每天早晨,曼德拉的棺槨將在比勒陀利亞的主幹道上進行巡展,以供人們向他們的國父進行最後的道別。

2013年12月15日上午,曼德拉的國葬儀式在曼德拉兒時生活過庫努村隆重舉行,具體地點是曼德拉的家族墓地。來自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葬禮儀式並講話,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後一程。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穿著騰布部落的傳統服裝 穿著騰布部落的傳統服裝

曼德拉是騰布王朝(Thembu)非長子家族的一員,其統治南非開普省的特蘭斯凱地區。他出生於牡韋佐,一個坐落於特蘭斯凱首府阿姆塔塔一帶的小村莊。他的父系曾祖父努班庫卡(Ngubengcuka,逝於1832年),以國王( Inkosi Enkhulu)之姿統治著騰布人。國王其中一個兒子名為曼德拉,成了納爾遜的祖父,也是他的姓氏的由來。然而由於他的母親來自於伊克斯伊巴家族(Ixhiba,所謂的“左方王室”),因此依照傳統,他的後裔並沒有資格繼承騰布的王位。

曼德拉的父親葛德拉·漢瑞·孟伐肯伊斯瓦(Gadla Henry Mphakanyiswa),在牡韋佐城鎮擔任部落酋長。然而,由於與殖民當局之間的格格不入,他們奪去了孟伐肯伊斯瓦的地位,並將他的家族移至庫努。儘管如此,孟伐肯伊斯瓦仍然是國王的樞密院的一員,擔任瓊金塔巴·達林岱波(Jongintaba Dalindyebo)登上騰布王位的要角。

人生伴侶

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個女人的痕跡。她們分別是:初戀情人伊夫琳、“黑人母親”溫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薩。

23歲的初戀

曼德拉與第一任妻子的婚禮 曼德拉與第一任妻子的婚禮

1941年,23歲的曼德拉認識了反種族隔離人士西蘇魯,並與其結下深厚友情,正是西蘇魯介紹曼德拉加入非國大。西蘇魯不僅是曼德拉的引路人,還是“月下老人”,曼德拉的初戀情人及第一位夫人伊芙琳·梅斯是西蘇魯的表妹。1944年,曼德拉將伊芙琳娶過門兒。伊芙琳生了3個孩子。但由於曼德拉全身心投入反種族隔離運動,很少顧及家庭,夫妻倆隔閡加大,最終黯然分手。

國母淪陷

曼德拉的第二次婚姻最受人關注。1958年,曼德拉與年輕漂亮的溫妮一見鍾情,不久就走入婚姻殿堂。“溫妮·曼德拉”是南非家喻戶曉的響亮名字。在反對種族隔離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溫妮以戰鬥、忠貞、母愛的形象贏得了廣大黑人的愛戴,在南非曾享有“黑人母親”的尊稱。

曼德拉與第二任妻子 曼德拉與第二任妻子

但到後來,隨著地位的不斷提高,溫妮性格中專橫跋扈、野蠻霸道的一面逐漸暴露在世人面前。她崇尚暴力,生活腐化,還發生婚外戀。曼德拉出獄後,發現南非報端充斥著溫妮的醜聞。曼德拉多次苦心相勸,卻無法挽回妻子的心,他曾痛苦地表白,自從出獄後,在與溫妮共同生活的那段時間,他成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人。1996年,曼德拉與溫妮離婚。

晚年知己長相依

1996年,曼德拉一語驚人:“我再次墜入了愛河”。1998年7月18日,曼德拉80歲生日那天,53歲的莫三比克前總統馬歇爾遺孀格拉薩成為曼德拉的新娘。精通葡萄牙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的格拉薩,是莫三比克獨立以後,莫三比克解放陣線執政的頭11年裡擔任部長職務的唯一女性。曼德拉笑說:“從今往後,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有兩個,第一個是格拉薩,第二個是到莫三比克吃大蝦。

生養子女

曼德拉和孩子及孫輩等 曼德拉和孩子及孫輩等

曼德拉一共有六個孩子,兩男四女。

他與其首任夫人共生下兩男兩女,不過大女兒在出生後就夭折了。曼德拉的大兒子馬迪巴·桑貝基勒於1969年死於車禍,而他的二兒子馬克賈托·曼德拉於2005年的1月6日死於愛滋病。

曼德拉與他的第二任妻子溫妮生有兩個女兒。

明星交際

1991年,傑克遜在南非探訪曼德拉,他把曼德拉當作自己的精神之父 1991年,傑克遜在南非探訪曼德拉,他把曼德拉當作自己的精神之父

曼德拉與傑克遜的私人關係密切,與1999年傑克遜大規模慈善演唱會所籌集的善款全部捐獻給了尼爾森·曼德拉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紅十字會不無關係。 1998年,傑克遜曾為曼德拉的80歲生日音樂會獻唱。次年曼德拉再過生日的時候,還與傑克遜吃了一頓“私人聚會式午餐”。 在傑克遜的公眾追悼會上,傑克遜兄長原文宣讀了曼德拉寫給傑克遜的悼詞。在悼詞中曼德拉說:傑克遜不僅是美國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通過自己的同名基金會發布了哀悼訊息,稱“全世界都感覺到了失去他的傷痛”。

獲得榮譽

獲得諾貝爾獎 獲得諾貝爾獎

1983年和1985年,曼德拉曾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西蒙·博利瓦國際獎”和第三世界社會經濟研究基金會頒發的“第三世界獎”。1988年:曼德拉榮獲由歐洲議會頒發的薩哈羅夫獎(全稱為薩哈羅夫思想自由獎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以表彰他為捍衛人權所做的貢獻。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曼德拉“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

1992年10月首次訪華,5日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

同年,他還與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國費城自由勳章。

1998年9月曼德拉訪美,獲美國“國會金獎”,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這一最高獎項的非洲人。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卡馬”勳章,以表彰他在領導南非人民爭取自由的長期鬥爭中,在實現新舊南非的和平過渡階段,以及擔任南共體主席期間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4年3月底,高6米的曼德拉雕像在約翰內斯堡桑敦商務中心廣場落成,此廣場也更名為曼德拉廣場2005年4月曼德拉夫婦獲得由世界各地數百萬兒童選舉產生的“全球之友獎”。

主要著作

《走向自由之路不會平坦》、《鬥爭就是生活》、《爭取世界自由宣言》、自傳《自由路漫漫》。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曼德拉五度榮登《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曼德拉五度榮登《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為了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曼德拉進行了長達50年(1944—199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鐵窗面壁28年(1962—1990年)。最終,從階下囚一躍成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為新南非開創了一個民主統一的局面。南非終身名譽總統。因臉上常帶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稱之為“微笑大使”。

納爾遜·曼德拉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壇上一顆最耀眼的和平主義者。他領導的非國大在結束南非種族主義的鬥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新南非誕生,標誌著非洲大陸反帝、反殖、反對種族隔離的政治解放任務勝利完成 。最終當選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享有崇高的聲譽,被譽為“全球總統” 。

即使在獄中,曼德拉也多次成為全球焦點,他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遍及全世界,全球53個國家的2000名市長為曼德拉的獲釋而簽名請願;英國78名議員發表聯合聲明,50多個城市市長在倫敦盛裝遊行,要求英國首相向南非施加壓力,恢復曼德拉自由。

曼德拉是一個標誌,他代表了歷經千辛萬苦、南非人民用生命作為代價所換來的政治轉型。對於這個國家而言,他扮演了“國父”的角色。

負面評價

有人指出,曼德拉早年曾主張暴力,甚至組織、領導和參與恐怖活動;有人認為曼德拉個性急躁,在領導非國大期間也曾獨斷專行,並非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微笑老人”形象;有人指摘他私生活並非無可挑剔;更有人援引數據、例證,指責他領導的“彩虹國”、新南非,出現了經濟上的停滯和倒退,總體表現不如種族隔離時代的舊南非 。

人物影響

民眾擁戴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1994年12月中旬,非國大第49屆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會議開幕式在學校體育館舉行,當曼德拉精神煥發、笑盈盈地出現在主席台上時,台下民眾一片歡騰、雀躍,高呼“曼德拉”、“曼德拉”,像一陣陣熱浪激盪著整個體育館,掌聲和歡呼聲長時間經久不息。曼德拉頻頻招手致意,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發表主旨講話,闡述了新南非政府將以《重建和發展計畫》建設南非,解決廣大人民所關心的住房、水電、教育、就業等問題。開幕式結束退場時,曼德拉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代表們紛紛爭著要與自己愛戴的領袖握一握手,沸騰的場面足足長達半小時之久,晚上他又與代表們歡歌共舞。

曼德拉讓賢舉賢的高風亮節,更博得人們廣泛讚譽。曼德拉經歷鐵窗生涯27年,就在他出任總統僅兩年時間,正處於政治生涯的巔峰之刻,即毅然決然於1996年12月非國大全國代表大會上辭去非國大主席職務,舉薦姆貝基擔任,為其接任總統作準備。這一舉動震驚國內外。此後,曼一直以謙謙長者之風度宣傳姆貝基,說“他比我這老頭強”。

紀念日

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

2009年11月,聯合國大會為表彰南非前總統對和平文化與自由的貢獻,宣告7月18日為“納爾遜·曼德拉國際日”。

致敬歌曲

黃家駒在1990年8月3日到6日從巴布亞紐幾內亞之行回來後,創作了一首《光輝歲月》,黃家駒以這首歌向黑人領袖曼德拉致敬,歌頌了曼德拉偉大而輝煌的一生,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對種族歧視的厭惡與憎恨。曼德拉在聽到這首歌曲之後,立即找人來翻譯了歌詞內容,當他聽完歌詞中的含義之後,不禁潸然淚下。

詩詞

不可征服

威廉姆·恩內斯特·亨里(William Ernest Henley)於1975年作的一首詩,在描述曼德拉的電影《成事在人》里多次被提起。

電影傳記

《成事在人》從90年曼德拉出獄講起,然後被選為南非總統,國內政局動盪,黑人過激,白人惶惶,經濟、民生、外交等各種國家事務更是百廢待興的經歷。

遺囑情況

2014年2月3日,納爾遜·曼德拉基金會在其總部公布了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遺囑內容。遺產總估價是4600萬蘭特(約合2500萬元人民幣),家中30多名成員人人有份,他生前所就讀的一些學校和所在的機構、王室等也都有所惠及。

曼德拉的這份遺囑為2004年初立,2005年經歷了第一次修改,2008年9月9日最終定稿。曼德拉的遺產總估價是4600萬蘭特,主要為其位於約翰內斯堡霍頓區的住宅,以及位於開普敦和老家庫努村和烏姆塔塔市的幾處房產。作為曼德拉的遺孀,格拉薩·馬謝爾有權獲得一半遺產,據悉她將放棄自己的繼承權,將在曼德拉逝世後的90天內作出最後的決定。格拉薩曾是莫三比克前總統薩莫拉·馬謝爾的遺孀,於1998年與曼德拉結婚。

在曼德拉逝世時,留下遺孀格拉薩、前妻溫妮、3個女兒以及18個孫子孫女和12個曾孫。莫塞尼基當眾宣讀了曼德拉的這份長達22頁的遺囑的部分內容,在遺囑中,曼德拉對他的三位妻子所留下的其他子女與孫輩都有所惠及。遺囑透露,曼德拉已經給了在2005年死於愛滋病的兒子馬克賈托、長女馬卡茲維和其他兩名女兒每人30萬美元(約合330萬蘭特),他還將給格拉薩與薩莫拉·馬謝爾的兩名孩子每個人300萬蘭特的遺產。馬克賈托一支作為家族的繼承人,將獲得曼德拉逝世時所住的霍頓區的房產的使用權。曼德拉給兩個兒子留下的孫輩每個人30萬美元,給外孫和曾孫,以及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格拉薩的孫輩每個人10萬蘭特。此外,一直照顧他的私人助理賽爾達拉格蘭吉等9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將獲得5萬蘭特的遺產。

另外,曼德拉還向自己生前所就讀過的克拉基伯雷寄宿學校、希爾敦高中、福特哈爾大學(FortHare)、金山大學(又譯為維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頗有淵源的奧蘭多西部高中,以及老家的庫努中學,各捐贈10萬蘭特。曼德拉家族信託基金、其所在的王室,也都獲得150萬蘭特的饋贈。另外,他還通過捐出遺產,表達對其所戰鬥過的政黨非國大至死不渝的忠誠。

世界著名軍事家

本任務是盤點需要協作的一些世界軍事家的人名詞條,有的需要添加摘要或信息模組,有的需要創建或協作內容,歡迎大家一起整理、完善這些詞條。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約瑟夫·史達林
山本五十六
腓特烈二世
居魯士大帝
阿道夫·希特勒
約翰·約瑟夫·潘興
帖木兒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
東條英機
大流士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
劉裕
拓跋燾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
菲德爾·卡斯楚
奧利弗·克倫威爾
衛青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
豐臣秀吉
凱末爾
霞飛
獅心王理查
西蒙·玻利瓦爾
葉卡捷琳娜女皇
征服者威廉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
東鄉平八郎
山姆·休斯頓
穆斯塔法·凱末爾
摩西·達揚
愛德華一世
朱里奧·杜黑
埃爾文·隆美爾
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
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
約翰·邱吉爾
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
武元甲
斐迪南·福煦
弗朗西斯·德雷克
霍雷肖·納爾遜
漢尼拔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山下奉文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戴維·本-古里安
米切爾·內伊
托馬斯·喬納森·傑克遜
查理曼
霍拉肖·納爾遜
塞利姆一世
查理十二世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
沙卡
樺山資紀
亞瑟·韋爾斯利
喬治·杜威
庫特·斯圖登特
費迪南·福煦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赫爾南多·柯台斯
約翰·弗雷德里克·查爾
享利.德·拉·土爾·奧
米哈伊爾·瓦西利維奇·伏龍芝
全奉準
艾倫·弗朗西斯·布魯克
讓·巴普蒂斯特·瓦克特
奧馬爾·納爾遜·布拉德
拉爾夫·艾伯克龍比
H·羅曼·施瓦茨科普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維奇·蘇沃洛夫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蒂
伊萬·斯泰帕諾維奇·科涅夫
科林·坎貝爾
匈奴王阿蒂拉
喬治·卡特里克·馬歇爾
哥伯哈德·勒勃萊切特·馮·布呂歇爾
卡爾·古斯塔夫·馮·曼
H.H.阿諾德
A·H·若米尼
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
朱利葉斯·愷撒大帝
蓋奧爾吉·康斯坦蒂諾維
阿瑟·韋爾茲利
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
安東萬·亨利·約米尼
薩伏伊·歐根
每因茲·古德里安
啥羅德·魯珀特·亞歷山
費爾南德茲·岡薩洛··哥杜巴
雷納德·托爾斯滕森
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
爾·鄧尼茨
塞巴斯提·勒·普瑞斯崔
加內特·約瑟夫·沃爾斯
弗雷德里克·斯萊格赫·羅伯茨
弗朗西斯哥·皮薩羅
世·德·波旁
溫菲爾德·斯科特
喬治·S.巴頓
艾布·穆斯林·阿卜杜·拉赫曼·本·穆斯林
西辟奧·阿弗里卡納斯
托馬斯·考克瑞恩
約翰·切爾科拉斯·馮·蒂利
埃德蒙·亨利·H.艾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