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霍泉

霍山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南北走向,長200餘公里,蓍名山峰有老爺頂,蓮花山、摩天嶺、懸泉山、觀堆山、龍虎山等。

簡介

傳說顓頊畫九州,每州均有一座名山為鎮。霍山屬冀州,因其“巍大隆峻,深厚廣博,子諸峰而隸群垤”,故為冀州之鎮,位居九鎮之首。堯都平陽,以霍山為中嶽,因此霍山又名太岳山、霍太山,位列五嶽之尊。大禹治水,先登霍岳,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商湯建都於毫,盤庚遷都於殷,統治中心移往河南,故以嵩山為中嶽,霍山改稱中鎮。
<<霍山神傳>>載稱:“霍山神者,蒼帝之中子也,生於天靈之紀著雍,赤奮若之歲封冀,總領海內名山。”唐朝建立後,太宗李世民以“霍山神幽贊”,方能破霍邑,斬宋老生,而有大唐,於是敕建興唐寺、中鎮祠於霍山麓,歲歲祭祀,歷代相沿。
抗日戰爭時期,霍山成為著名的太岳抗日根椐地;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司令員曾在此指揮過著名的大溝戰役。霍山不僅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而且有優美奇異的自然風光。霍山旅遊景區開發以來,陶唐峪旅遊景區已因“山雄水奇、谷幽石麗”及“堯帝古祠、玉泉聖跡”而聲蜚四海,懸泉山旅遊景區已因“懸泉飛瀑、古剎凌空”及“大禹行官、夏王山莊”,而名揚五州,七里峪旅遊景區已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龍虎山旅遊景區、觀堆山旅遊景區相繼開發,霍山已成為一個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生態環境為一身的旅遊景區,成為一個融朝聖拜佛、休閒度假、聚會觀光的旅遊聖地。
霍泉又名廣勝寺泉,出露於洪洞縣東北15km處的霍山山前廣勝寺腳下,離下寺不過百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丈之深。它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築,源頭圍護其中,每小時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湧出,向西流去。霍泉用於農業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餘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反而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在當地土豪劣紳的挑唆下,兩縣因爭泉水,不斷打架鬥毆,持續了數百年時間。據碑誌記載,洪趙兩縣在唐貞觀元年開始分水,當時的分水是在河內壘起石頭把水分開,年長日久,石頭就發生移動。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陽知府劉登庸的主持下,將霍泉水“三七”分開,趙城七分,洪洞三分,並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以後,又建了碑亭。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解放後成立專門機構,水源得合理使用。
現今,分水亭早已成為歷史遺蹟。唐“十歷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環境幽靜的美好世界。李瑞詩里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

泉水出露點集中

,1956-1993年多年平均流量為3.91m3/s,動態穩定。1958年擴泉後,建有長155m、寬5m、深6~7m的截流槽,槽中大小泉眼108個,均從東側山邊奧陶系灰岩中溢出,屬岩溶上升泉。泉水出露標高581.6m。泉水水質良好,為HCO3•SO4-Ca•Mg型水,礦化度536mg/l,總硬度354.6mg/l,水溫14℃。
泉域位於臨汾盆地東側基岩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峰海拔2530m,最低標高600m左右,山脊呈馬鞍狀起伏,東坡傾向盆地,西坡切割強烈。年降水量400~600mm。山區河流均為間歇性河流,西側匯入汾河支流洪安澗河,東側匯入沁河。
根據《山西省霍泉岩溶水系統研究報告》分析,霍泉不屬於全排型泉水,除泉水出流3.91m3/s外,還有0.4m3/s通過西部圪同至耙子裡的半阻水邊界,潛流補給盆地,故泉域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總補給量為4.31m3/s。可開採量為3.18m3/s,合10036m3/a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