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岔村

雷岔村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碧玉鄉,從交通不便、行路難,到全村累計修建農路7條25公里,實現了社社通汽車,田間地頭通農用車,道路形成網路化。被定西市授予“平安村”的光榮稱號。

基本信息

雷岔村

雷岔村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碧玉鄉一個乾旱、半乾旱的山區村,曾經是窮出名的村。改革開放後,該村搶抓機遇,藉助國家的好政策,走出了一條可喜的發展之路。在全鄉率先實現梯田化。從清一色的種植小麥到現在的馬鈴薯種植、全膜玉米推廣、庭院經濟和大棚蔬菜的興起。從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後到“農家書屋”的建成、被定西市授予“平安村”的光榮稱號。雷岔村從交通不便、行路難,到全村累計修建農路7條25公里,實現了社社通汽車,田間地頭通農用車,道路形成網路化。從人畜飲水困難到1997年建成容積為160立方米的“甘肅第一窖”,到全村建成節灌水窖360眼、戶均2眼,建成100立方米的大型蓄水窖2眼、戶均1台小型抽水泵。從1986年的人工修土改田到現在的全村梯田面積累計達3665畝、占總耕地的90%。雷岔村是一個發展的陣地的話,那景木岔組就是這個陣地的前沿。2004年,該組首次成功試驗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近年來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畝純收益在1000元左右;延長農業產業鏈條,走“小群體、大規模”、“家家種、戶戶養”的種養結合的發展路子,全組有48戶農戶建成標準化圈舍48間1728平方米,建成青貯氨化池2眼,現有大牲畜180頭,其中養牛117頭,戶均年牛出欄2頭,從中收益5000元以上。積極爭取相關項目,加大對沼氣、道路、水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該組“一池三改”沼氣池戶均1眼,集雨水窖戶均4眼,家家通上了有線電話、閉路電視,著實改變了信息閉塞、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的落後面貌。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每年組織引導輸出剩餘勞動力70人左右,年人均創收8000元以上。2008年,景木岔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00元,比全縣人均水平高出700多元。在這樣一個昔日窮出名的地方,景木岔取得的發展是令人驚嘆的。[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