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多

雷多

2004年-2005年,《哈佛中國評論》出版人 現在,在雷多小鎮郊區,有一塊巨大的牌子,這裡就是史迪威公路“零公里”處。 當年,這裡也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史迪威/雷多公路零公里。

人物:雷多

基本情況

男,漢族,籍貫四川成都,1981年2月出生。2005年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
教育背景 1998年07月赴美國留學
2003年05月獲麥迪遜大學哲學專業文學士、計算機專業理學士
2005年11月獲哈佛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3年-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育研究培訓班講師
2004年-2005年,《哈佛中國評論》出版人
2005年-2008年,北京奧組委人事部項目助理、主管
2008年至2009年,調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期間交流河北分行
2009年至今,調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經營管理、客戶行銷部,期間交流華融證券資本市場部、華融渝富股權基金籌備組
2009年至今,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機關團委書記
2006年-至今,歐美同學會留美青委會秘書、留美分會副秘書長、總會青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社會活動

2003年,美國哲學榮譽學會會員(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Philosophy)
2005年,北京哈佛同學會會員
2006年,歐美同學會會員
2008年,榮獲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奧組委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
2008年、2009年,榮獲歐美同學會“留美先進青年”稱號

個人愛好

雷多學長喜愛古代藝術品的收藏, 勤於書法,對話劇、電影、音樂會充滿興趣。在歐美同學會期間,組織過高爾夫球、羽毛球、爬上等多項戶外活動。學術方面,師從孔飛力教授,從事中國近代政治,當代中國移民等問題研究,在哈佛中國評論上發表過《關係與當代中國社會》、《中國海外留學》等論文。
--------------------------------------------------------------------------------------------------------------------------------

地理:雷多

一、概況

雷多,英文名為Ledo,中文譯名又稱“利多”、“萊多”。位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地理坐標為(北緯27.29°,東經95.68°)。雷多是印度跟緬甸的邊界城,是印度往緬甸、東南亞中國的必經之路。該地為重要貨物集散處,外國商人極多。

二、歷史

默默無聞
在二戰盟軍到來前,雷多只有一個茶葉種植園,一個煤礦和一個磚窯。除了茂密的叢林,偶爾有一些土著村莊,僅僅只有最原始的狩獵土著納加人和走私玉石的商人來過這裡。
繁榮一時
二戰期間,由於雷多地處防衛日軍入侵英屬印度的戰略要地、駝峰航線的起點之一和史迪威公路的起點,並有大量的盟軍(包括中國駐印軍、美軍和英軍)駐紮在此,雷多繁榮一時。
盟軍的駐地之一
二戰時孫立人領導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以及後來繞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師近三千人因為作戰失利退入英屬印度,到達印度東北部。盟軍在雷多駐紮了大量軍隊防止日本入侵英屬印度。
史迪威公路起點
在日本切斷了中國獲得盟國支援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後,盟軍開闢了舉世聞名的駝峰航線和修築了意義重大的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而雷多是史迪威公路的起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在雷多小鎮郊區,有一塊巨大的牌子,這裡就是史迪威公路“零公里”處。牌子上面用英文寫著:Stilwell Road,rejuvenate our lifeline,Revitalize our relationship,Reach out beyond the borders。(史迪威公路,為了使我們的生命線煥發青春,為了使我們的對外關係煥發青春,到邊境去!)
當年,這裡也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史迪威/雷多公路零公里。它呼喚著從藍姆迦出來的士兵報仇雪恨,打回老家去!

雷多位於史迪威公路的起點雷多位於史迪威公路的起點
中國駐印軍反攻起點
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在經過兩年的訓練後,6萬中國駐印軍士兵與2.5萬美國工兵於1943年10月從雷多開始了通往中國的漫漫征程,他們一邊殲滅日軍,一邊修築史迪威公路。最終,中國駐印軍與盟軍一起打敗了日本,取得了中緬印戰區的全面勝利,成功返回國內。
這一切,都使得雷多走向繁榮。
走向衰落 二戰結束後,隨著盟軍的離去和史迪威公路的荒廢,雷多逐漸衰落,又回到了盟軍到來前的狀態。
此後的六十年中,雷多如同一座死城牛群在空蕩蕩的公路上悠閒地散步,小販靠在用柚木竹篾和鐵皮油毛氈搭建的搖搖晃晃的路邊小店裡呼呼大睡;用當年中印油管的鋼管和米軌鐵軌做的電線桿也歪歪倒倒。
再次繁榮 隨著中國、緬甸和印度近年來準備重修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雷多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再次繁榮起來。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印關係的改善及經濟聯繫的加強,修復史迪威公路的必要性日益增大。中國方面經過考察研究,決定先期修通騰衝密支那200公里的道路,隨後再從密支那往印度邊境修,與印方修築的公路對接,全線復活“史迪威公路”
雷多再次處在了中印之間的重要橋頭堡上。只要史迪威公路再次打通,雷多將迎來再一次的繁榮。三、雷多附近的中國遠征軍墓地

位於雷多小鎮旁邊的瑪格利特(Margherit)鎮郊區的史迪威公路邊上有一塊雜草叢生的中國遠征軍墓地。資料記載,當年美軍第二十總醫院就駐紮這裡,有大量的中國傷病員坐著飛機從緬甸前線來到這裡,有些搶救無效的官兵就地掩埋。這裡是2008年首次由雲南省貿促會在當地人的帶領下,第一次發現的另外一座被荒棄的中國軍人的墓地。當時他們為找到自己戰士墓地而高興,也為此地無人照料而悲傷。隨即他們拼湊出1800多美金交給隨行的當地政府官員,懇切希望他們好生善待我們的士兵。現在,當我們撥開茂密的雜草,我們還能看到排列整整齊齊的水泥板掩蓋的墓穴,其中有的石碑上還刻著中文。
墓地殘破不堪,但是沒有受到任何的破壞。儘管四周都是農田和村莊,但是當地的農民並沒有侵占這塊已經荒棄了多年的無人管理的墓地。墓地除了自然的坍塌風化,也沒有任何人為破壞的痕跡。
位於雷多附近一座石油城迪格包艾(Digboi) 還有一座英軍墓地。這裡人工鋪設的草坪非常漂亮,烈士簇擁在鮮花叢中如同一座公園,士兵有英國人,郭爾卡人和印度人,有專人住在墓園內負責看守。每一塊墓碑上陣亡官兵的名字,籍貫、年齡、單位、陣亡時間都寫得清清楚楚,而且還有一句祝福的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