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勵青年公益發展中心

雷勵青年公益發展中心,簡稱雷勵中國,是致力於青少年發展的教育型公益機構,也是雷勵國際在亞洲的第六個獨立社區。

基本信息

機構名稱:雷勵青年公益發展中心

城市:上海

大分類:綜合

公益分類:社區服務、兒童等

註冊性質:民政登記

成立時間:2008年7月12日

機構網址:http://www.raleigh.org.cn/

機構簡介

起源

雷勵國際源於1978年由查爾斯王子(威爾斯親王)及約翰上校共同發起的德雷克行動,此次行動旨在通過乘船環遊世界開展青年項目。其目標是讓青年人在一些世界級的探險家、科學家的帶領下,通過參加環境保護、社區建設和野外探索等活動,發展他們的自信心和領導才能。在兩年的項目里,有414人選擇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曾走過的史詩般的路線,乘坐風眼號參加了環球航行,並且在途經的16個國家開展了陸地項目。

德雷克行動非常地成功,因此威爾斯親王和約翰上校在此之後又策劃了一個規模更大,更雄心勃勃的雷勵行動。它是一個為期四年的計畫(1984-1988),有4000名志願者和將近1600名工作人員參加。此次航行使用的船是由Hull和zebu兩地年輕人修繕的沃爾特雷勵爵士號,為高桅橫帆船。在Hull市參議會Kingston的大力支持下,雷勵行動於1984年從Hull市啟程。鑒於大家對於活動的熱情和期待越來越強,主辦方決定把雷勵行動持續下去,成為著重於陸地遠征的長期活動。

從雷勵行動到雷勵國際

為了體現國際志願者數目的迅速增長,雷勵行動在1992年正式更名為雷勵國際。這個慈善團體將通過擴大參與者的來源,以確保海外遠征行動的實用性和質量,以及提高國際知名度,著眼於將其發展成為獨特的塑造和培養年輕人的組織。

雷勵國際的今天

目前已有超過30,000的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青年人參加過雷勵國際的遠征行動,其中還包括威廉王子,在他上大學之前,參加了2000年在智利的一次遠征行動。
作為一個成立於1984年,並致力於青年教育的慈善組織,我們始終堅持在第一次遠征行動中設立的目標:通過開展富有挑戰和探險的項目,讓每一個參與者能夠充分認識和發掘自己的潛能。我們深信,每一個參加我們遠征活動的人,不論文化、年齡和所處的生活階段,都會有所收穫。因此我們與青年機構以及協會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希望更多人有機會體驗雷勵,並成為30,000志同道合的組織中的一員。

雷勵中國

2008年7月12日,雷勵中國正式成立。
2008年夏天,雷勵中國在上海設立總部辦公室,開展籌備工作。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上海浦東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NPI)的大力支持,並與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2009,雷勵新公民少年營項目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會、陳一心家族基金會(香港)以及上海民政局公益創投項目的資金資助,以及安永(中國)的人力及物資贊助,並從2009年9月起正式展開。
在經過了北京、上海廣州共五次甄選營後,一大批雷勵人獲得了遠征資格。2009年夏,雷勵中國與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東南衛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雷勵中國甘肅遠征09A,為期25天(7月12日-8月5日),志願參加人數40人,來自17個省市。
經過25天烈日、風沙的考驗,“雷勵中國”甘肅遠征隊共種植沙棘數萬株,行走沙漠十公里,了解了當地的民情,考察了荒漠的變遷,同時體驗了艱苦的生活,培養了成熟的心智,全面提高了團隊精神、自信心、領導力等素質,也為西部甘肅的環境改善、為當地農民的脫貧,盡了微薄之力。
該項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和強烈興趣,也得到了太古資源贊助的哥倫比亞戶外裝備
2010年3月,雷勵作為第一家進駐機構,正式入駐由楊浦區民政局與復旦大學聯合創辦的復旦青年公益創業基地。
2010年4-6月,新一輪的雷勵分享會及甄選營在全國各大城市展開,更多青年人加入雷勵人的隊伍。

理念與使命

雷勵中國使命

通過社區服務、環保行動及野外探索,培養勇於實踐、樂於挑戰、具有開創精神和全球視野的青年一代。

雷勵中國願景

2015年的雷勵中國,將是一個享譽國內、群英薈萃的公益社區;我們的成員執著而充滿激情地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從此與眾不同。而雷勵遠征、少年營和本地項目中的社區服務和環保行動也將為我們的社會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
我們鼓勵這個時代的人們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充分實現自己的夢想;為實現這個目標,雷勵提供平台,使得這個時代的人們去尋求生命的真正意義,以及滿足自我歸屬的需要。雷勵把萬萬千千這樣的人聚集一堂;我們迎接挑戰、共同努力、不斷進步。

雷勵中國戰略

雷勵遠征、雷勵少年營以及基於雷勵理念的志願社區服務和環保行動。

雷勵中國理念

探索:
成長的過程,是認識新事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摸索著世界的模樣,和尋找不一樣的自我。探索的真正涵義在雷勵這個充滿高度挑戰的組織中發揮的淋漓盡致;雷勵是我們人生的一盞明燈,幫助我們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勇氣:
挑戰和逆境是我們的試金石;雷勵人從來不畏困難,因為信念才是我們執著的追求。在不斷打破常規、執著向前的過程中,雷勵為人類的進步不斷做著貢獻;同時,雷勵也成為了一個勇於創新、不拒困撓、充滿激勵精神的團體。
正直:
我們了解自己;這意味著,我們的言行都是合乎道義而且對人們有積極影響的。我們尊重每個雷勵隊員,善待所有的工作社區,感謝我們的合作夥伴,敬畏我們走過的每個地方。在這裡,雷勵組織是溫暖、關愛的象徵。
魄力:
強烈的願望使我們開始征程,並一直追隨著正確的方向。熱情是雷勵的獨有基調,樂觀是雷勵的特有風格,打破常規、接受新鮮事物是雷勵追求的目標。在這裡,一支有著豐富經驗的團隊,一種積極向上無所不能的文化,使得雷勵充滿活力和希望。

雷勵口號 服務中成長

無論是在本地的社區,還是在陌生的遠征地,雷勵的工作有助於我們建立這樣一種態度:親身參與、履行責任、享受挑戰、激發潛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遠離舒適的生活而尋求生命意義,並且經歷新鮮事物,開拓我們的眼界,豐富我們的人生。
在歷程中,人們審視著自我實現的需要,了解雷勵、走近雷勵、融入雷勵,從而建立與雷勵一種矢志不渝的信賴和合作關係。在雷勵,人們找到歸屬的感覺,同時又彰顯著自己不同的個性。我們相信,這個過程將讓人們充滿影響力並且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

工作團隊

雷勵的自信,來自我們專業而充滿激情的工作團隊。

工作團隊

這一工作團隊的組建,將能使雷勵更好地與政府、企業以及其他非盈利組織,建立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同時,也確保我們的項目不僅有效滿足當地的切實需求,而且是安全和高水準的。

執行長

執行長致力於合作夥伴以及項目開發,資金籌集以及事業拓展,主要職責包括:
-領導雷勵中國的發展
-全權負責雷勵中國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行政、財務、與捐助團體和個人的關係維護、策劃與執行遠征項目等
-作為組織的最高行政人員,向理事會匯報,提交年度展望與年度工作報告,在理事會的高度上評估機構方針及戰略執行的有效性執行長向理事會匯報
陸豐GarrisonLu
執行長
ChiefExecutiveOfficer

人力資源部

人力資源部致力於培養和組建富有雷勵精神的團隊,並規劃其組織發展,主要職責包括
-建立、執行並評估雷勵中國人力資源的總體規劃及規章制度,包括員工手冊和勞動契約
-負責招聘、雇用和新員工入職
-建立、執行並評估雷勵中國薪酬體系及制度
-建立、執行並評估員工培訓
-評估審核員工能力與表現
-界定各部門職責並對各職位進行描述
-建立人才庫:分類存檔所有遠征隊員信息,包括個人資料與評估記錄,並確保其準確無誤人力資源部總監向執行長匯報

宣傳部

宣傳部致力於雷勵對外形象的建立和宣傳,包括媒體關係的建立、校園宣傳、展會宣傳等。宣傳部還負責網站建設及市場活動推廣,比如如何加入雷勵中國,雷勵人的故事,以及接收對雷勵的建議等等。宣傳部總監向執行長匯報

項目部

項目部致力於策劃、推廣、發展及執行遠征項目,確保項目對活動目的地提供具有一定高度的安全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實質服務。申請者一旦申請參與雷勵遠征項目,就會得到項目部的全程關注,具體涉及問題寬泛,諸如如何籌集資金以及遠征裝備要求等。項目部有義務確保每一個遠征都順利進行,及每一位遠征隊員和義工都得到全力支持。項目部總監向執行長匯報

信息技術部

信息技術部致力於雷勵中國的卓越管理與有效運轉。
信息技術部總監向執行長匯報
劉海濤JasonLiu
機構核心義工
OVS

首席攝影師

顧凱CaiGu
機構核心義工
OVS

項目成果

2009年夏,雷勵中國與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東南衛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雷勵中國甘肅遠征09A,為期25天(7月12日-8月5日),志願參加人數40人,來自17個省市,其中隊員22名,義工10名,雷勵機構員工4名,媒體4名;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51歲。經過25天烈日、風沙的考驗,“雷勵中國”甘肅遠征隊共種植沙棘數萬株,行走沙漠十公里,了解了當地的民情,考察了荒漠的變遷,同時體驗了艱苦的生活,培養了成熟的心智,全面提高了團隊精神、自信心、領導力等素質,也為西部甘肅的環境改善、為當地農民的脫貧,盡了微薄之力。

參與活動的隊員和義工,都認為自己在遠征中發掘自我潛能,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長;對甘肅當地的貢獻雖然微薄,但很有意義。活動受到發起單位和甘肅省計畫生育協會、甘肅省治理荒漠化等機構的廣泛好評。

少年營從實施以來,實際項目目前開展了13組,共132名隊員,66名義工參與少年營,繪製3幅油畫,社區勞動一個下午,欣賞音樂會一場。通過執行成果提高了農民工子弟自尊心和自信心、通過崗位擔任提高了農民工子弟領導能力、通過方案開發發掘了農民工子弟自身潛力,提升了創造能力、通過方案討論增強了農民工子弟溝通、表達及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農民工子弟學校及周邊社區互動提高了農民工子弟社會融入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