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菌

雷公菌

雷公菌,科屬是念珠藻屬植物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又稱雷公地木耳等,是人們作用的大宗野生(當地叫雷公菌的名字較多,但都稱之為菌,而不叫學名葛仙米)。

基本信息

簡介

以全植物入藥。夏秋雨後採收,洗淨,去雜質,鮮用或曬乾。可食。

關於記載葛仙米具有明目、益氣、令人有子、解熱清火、利腸胃、清除疲勞、治夜盲症等,史料記載有藥用價值的有《本草綱目》、《全國中草藥彙編》等文獻,現代營養學分析,乾品,每百克含蛋白質18.5克,並且氨基環齊全,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58.3克,可食纖維1.0克,礦物質13.7克,其營養成份比一般紫菜高,與竹蓀很相近。

其他綜述

【別名】地耳、地踏菇、鼻涕肉(《野菜博錄》),天仙菜、天仙米(《綱目拾遺》),地軟、地木耳(《陝西中草藥》)。

【性味】淡,寒。

【功能主治】清熱,收斂,益氣,明目。用於夜盲症,脫肛;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1~2兩;外用適量,研粉調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原形態】藻體為多數球形的單細胞串連而成,外被透明的膠質物,集成片狀,與木耳相似;濕潤時開展,呈藍綠色,乾燥時捲縮,呈灰褐色。

【生境分布】雨後林間濕地上發生極多。分布我國西南及西北各地。

【性味】

甘淡,寒。

①《綱目拾遺》:"性寒,味甘爽。"

②《陝西中草藥》:"味淡,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明目。治目赤紅腫,夜盲症,燙傷。

①《藥性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

②《綱目拾遺》:"解熱,清膈,利腸胃。"

③《陝西中草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湯火傷,夜盲症。"

④江西《草藥手冊》:"治目赤紅腫。"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2兩。外用:研粉調敷。

【附方】

①治夜盲症:地軟二兩,當菜常食。(《陝西中草藥》)

②治湯火傷:地軟五錢。焙乾研粉,菜油調敷患處,或加白糖三錢,香油調敷患處。(《陝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補遺

歷史

雷公菌,古名天仙菜、天仙米,俗稱田木耳或水木耳, 藻類藍藻綱、念珠 。據唐人房玄齡等撰《晉書》和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晉朝學者葛洪(公元284-364年),號“葛仙公”,他不圖升遷,不慕名利,隱居“南土”時,因缺糧曾采念珠藻為食,從此,民間稱之為“ 葛仙米”。據《鶴峰州志》乾隆六年記載:“ 葛仙米出產距州城(鶴峰古時曾稱鶴峰州)百餘里,大岩關外(即走馬坪)水田內遍地皆生,色綠顆圓,頗稱佳品”。

特點

色綠粒圓,玲瓏剔透,閃閃發光。含有蛋白質、藻類澱粉和各種糖分,維生素C含量接近鮮棗,比山楂高五倍多,比柑桔高15倍,維生素B1、B2高於一般菌藻類,含礦物質15種:即磷、硫、鈣、鉀、鐵、鍶、釔、鉛、矽、鎂、鋇、鍺、鋅、銅、錳,碳水化合物高於許多蔬菜,提供熱量適中,為極好的天然保健食品。

功效

其性寒、味淡,可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主治夜盲症、脫肛、燒傷、燙傷等。

食用方法

取本品5—10克放進溫水中侵泡,待全部復原後再清洗1—2次,將其放入沸水中煮熟,添加香料或少量澱粉即可食用,以湯食最佳,甜鹹均可還可入火鍋食用。

新增補遺

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s Kutz.)是藍藻門(Cyanophyta)、念珠藻 科屬的植物,與地木耳(N.commune Vauch.)、髮菜(N.flagelliforme)為同屬植物,出現時間要早於螺鏇藻. 葛仙米是一種多細胞的絲狀微藻,細胞結構簡單,個體由許多圓球形細胞組成不分枝的單列絲狀體,一般絲狀體呈念珠狀,群體呈球體,肉眼可見.葛仙米絲狀體的外面有一個共同的膠質衣鞘,易形成層狀結構,比較堅固,由於葛仙米的含水量較高,因此,膠質衣鞘不易發現.葛仙米的細胞壁有內外兩層,內層主要由纖維素組成,外層為膠質衣鞘,主要成分是果膠質,有鈣化現象,即是在膠質衣鞘的層狀結構中有石灰質的沉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