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文化管理模式

一時間,企業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文化管理日漸風行,有些企業還嘗試運用傳統文化,改善、強化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致力於把企業做大做強。 零管理是企業文化的生長地,零文化是企業管理的加工廠,零文化管理是企業恆久成長的生態園。 實施零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站在跨文化、跨管理的高度,把企業管理活動形成的“經營管理力”與企業文化整合生成的“文化整合力”,以及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實現企業的持續、恆久、和諧發展,國內外理論家和管理者無不對此孜孜以求,創立了諸多管理理論、學說、方法,但似乎並未找到有效途徑。我在二十多年的基層管理工作中,不斷進行實踐思考、總結歸納,又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得到驗證、提升,形成了一套零文化管理模式的套用理論體系和實用管理體系。所謂零文化管理模式,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為核心、以西方現代管理工具為手段、融東西方文明於一體的管理模式,它通過持續開展“一切從零開始”的管理活動和“把問題降到零”的文化整合,使企業管理外張力與文化整合內斂力的互動作用達到“自我零和”,實現企業動態平衡、自我循環、和諧永續發展的“超有機體”。
零文化管理模式來自傳統文化的啟迪:“零”是萬物的本原狀態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通過大量引入西方管理理論、模型和工具,企業管理逐步與世界接軌,助推了民族企業的發展壯大。但無論國外企業還是國內企業,都存在著制約永續發展的瓶頸。一場金融風暴,擊倒了眾多百年老字號,令人不寒而慄,許許多多企業雖苦心經營,也取得一些成效,卻潮起潮落、難以為繼,前景並不樂觀。國內外理論界、企業界試圖創建一種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為核心的企業管理模式。一時間,企業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文化管理日漸風行,有些企業還嘗試運用傳統文化,改善、強化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致力於把企業做大做強。儘管進行了多方探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老闆文化”的困擾和“文化落地”的困惑依然存在。企業的管理活動和文化建設往往搞成形式化、運動式,一時熱熱鬧鬧,過後便銷聲匿跡,其癥結主要在於現有企業管理模式普遍存在著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單擺浮擱,企業管理的陽剛外張力與企業文化的陰柔內斂力不能達到均衡協調有機狀態等缺陷。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早已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萬事萬物都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未知到已知,從0到1的擴散;任何事物又都是從生到死,從大變小,從已知到未知,從1到0的收斂,復歸於零,都是“0-1-0”這樣的循環往復。這兩個零的復點,佛教稱作“空”,老子稱作“道”或“無”,易經稱作“無極”,哲學家稱作“本體”,我把它稱作“零”。“無”和“空”所描述的是事物的初始狀態和本原狀態,“中”所描述的是均衡狀態、和順狀態、完美狀態。一張太極圖鮮明而又深刻地闡釋了陰陽“兩儀”相隨相依、相剋相生關係,揭示出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若能保持“陰陽”完美結合,進而達到高度和諧,必然可以順利、堅固而彌久。“零”所描述的是企業管理、運行、發展起於“善”達於“善”的動態過程和節點狀態。
在企業運行中,管理活動是為陽,企業文化是為陰;規章制度是為陽,運行機制是為陰;產品創新是為陽,質量服務是為陰……從巨觀到微觀,從對外到對內,從“看得見的”到“看不見的”,存在著諸如此類的“表”、“里”兩面,“陰”、“陽”兩端的企業運行元素。零文化管理模式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企業運行,用“0”概括企業的目標追求與理想狀態,並把零的哲學意義及其圓融、順達、和諧與持久、包容、動態的特點生動鮮活又具體地演繹出來,使得紛繁複雜的經營管理和文化建設變得簡捷清晰、易於掌控;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陽的光輝,一個零可以述說世界萬物,藉助“0”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動態特徵,用“0”描述企業的成長軌跡與發展規律,從混沌的管理和無形的文化中找到力量源泉及其運行形態,凸顯對於企業管理的重要意義;用“0”構建企業的管理系統與運行模式,形成零文化管理架構,嘗試了企業在循環平衡中恆久發展的路子。
零文化管理模式著力激活經營管理力:一切從零開始
一談到企業管理,就會聯想“質量月”、“服務月”等活動和定任務、下指標、檢查評比等措施。這些活動和措施本身沒有錯,管理就是活動,管理過程由連續不斷、平穩開展、紮實推進的各式各樣的活動所構成。但各種活動往往虎頭蛇尾,成為所謂“活動式管理”。很多企業隨著管理工具的大量引入,產品創新越來越多,服務質量卻出現缺陷(同質化、單一化等),經營業績不斷下滑;流程越來越細,管理事項間卻出現了邊界(多元化、複雜化等),效率不升反降。尼古萊·福斯在《企業萬能》一書中指出,人的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而人的能力具有局限性。就是說上述問題主要出在員工能力上,使企業管理活動不能持續放大,甚至導致企業管理所開展的活動有始無終。
一切從零開始,即“一開始就正確地工作”、“做正確的事”,使其所做工作與本企業發展目標無偏差。將員工視為企業第一資源,讓員工全面參與經營管理理念的確立、組織制度的制定和企業產品的設計,在此基礎上建立能力開發系統。利用人的不可思議的非線性精神功能,彌補物性因素的不足,使人與事一起運動起來,突破個體能力局限性,形成具有“團體智商”的能力集合體,無限放大團隊能力和整體能量。並以“能力無局限”為核心,通過有針對性地選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實現經營的“產品無缺陷”,管理的“流程無邊界”,把這三個“無”用數字“零”來取代,逐步建立起零能力局限、零管理邊界、零經營缺陷構成的零管理系統,稱作“零管理金三角”。
在零經營缺陷子系統,通過紮實開展緊貼目標要求的經營活動(如產品質量零缺陷、客戶服務零投訴等),逐漸創新對客戶的產品和服務標準,就能“無窮”地注入企業動力。在零管理邊界子系統,通過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管理行動(管理流程零邊界、信息渠道零阻滯等),逐漸形成對員工的成績和效率評價體系,就能“無盡”地激發組織活力。在零能力局限子系統,通過建立完善的能力開發系統(如員工訓練零成本、幹群關係零距離等),逐漸形成人力資源使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就能“無限”地提升員工能力。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有機運行,使員工、組織、企業形成點、面、體三維結合的立體能量,從而不斷提升員工能力、激發組織活力、注入企業動力,並使這三個方面的力量互動作用在一起形成合力,稱為“經營管理力”。這是一種向前的力量、擴張的力量、把企業做大的力量。
圍繞“零管理金三角”,以產品和服務標準、成績和效率評價、激勵與約束機制為支撐,組織開展系列經營管理活動,使紛繁複雜的企業管理變得簡明化、易操作,又可避免虎頭蛇尾的“活動式管理”。在經營管理力的作用下,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員工行為明顯改觀,企業有形財富不斷增加。這些變化經過不斷生成、累積和梳理,逐漸孕育出具有本單位特色的,以物質文化(產品)、行為文化(制度)、精神文化(理念)為核心的諸多企業文化現象,也可稱為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是多元的,也是散亂的,文化元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激盪,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和問題,導致員工能力時強時弱,組織活力時有時無,企業動力時高時低。同時零管理系統的目標取向是向前、放大、外張,會使企業越做越大,但是如果單一運行這個系統,就會加速導致企業各個方面發展失衡,有的方面甚至遠遠偏離應有的軌跡,最終使企業發展肆意膨脹,就像不斷充氣的氣球被漲破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零文化管理模式注重強化文化整合力:把問題降到零
一提到企業文化,往往就會想像“企業文化手冊”、“文化長廊”等形式,各種口號、標誌、掛圖、裝飾等載體花樣翻新,看似轟轟烈烈,實質效果很小,甚至是負效果,成為所謂“運動式文化”。
企業文化與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等個性文化一樣,具有地生性和不可複製性,是在推進企業管理活動中自然孕育、慢慢生成的,不是照抄照搬而來的,也不是刻意設計出來的。如果片面誇大某一方面(如精神文化)就會導致文化活動的虎頭蛇尾,片面弱化某一方面(如制度文化)就會導致企業文化的先天不足,若把所有企業文化要素簡單疊加在一起又會造成企業文化的雜亂無章。無論照抄照搬還是刻意設計,都是把企業文化做成了靜態、死板、教條的文化現象。因此,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就要對企業自身形成的物質、行為、精神三個方面的管理文化進行有機整合,使之相互交叉滲透,達到零空隙合和狀態,繼而形成三面有機聯繫、動態平衡的零文化系統,稱作“零文化金三角”。
把問題降到零,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正確地做事”。就是讓全體員工自覺運用“問題管理法”,通過能力適應度的檢測,克服員工能力局限,循環提高員工能力;通過客戶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測評,不斷修正經營缺陷與管理偏差,使企業始終保持在規範的軌道上運行,把問題降到“零”水平;通過有機整合散亂的、無序的、失衡的企業文化現象,從而持續員工能力、保障組織活力、維護企業動力,並使這三個方面的力量互動作用在一起形成合力,稱為“文化整合力”。這是一種向回的力量、內斂的力量、把企業做強的力量。
圍繞“零文化金三角”,以能力適應度、客戶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為支撐,採用恰當的工具持續不斷地進行文化整合,實施高一層級的管理,稱為文化管理。這樣的管理既簡單明確,又可避免轟轟烈烈的“運動式文化”。在經營理念引領下,企業動力會越來越足;在管理理念引領下,組織活力會越來越好;在人本管理理念引領下,員工能力會越來越高。這時在文化管理的作用下,就會使企業越來越強。
零文化系統的目標取向是向回、收縮、內斂的,企業經營者為進一步規範企業,還會不斷引入“CIS戰略”、“波士頓距陣”、“戴明循環”、“六西格瑪管理”、“7S管理”、“SWOT分析”等等,文化管理模型過度使用,使企業逐步陷入僵化,如果單一運行這個系統,就會加速導致企業發展喪失活力,就像不斷受到外力擠壓的氣球被壓破一樣,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零文化管理模式取向於生成企業“超有機體”的文化力:達成“自我零和”
從以上闡述中可以看出,無論零管理系統,還是零文化系統,都不能達到使企業持續成長的目的,企業怎樣才能實現恆久成長呢?一定還會存在更高層級的運行之道。中華古老哲學告訴我們“太極生萬物,物物有太極”。任何事物一開始都是向前運動,向前、向前、再向前,但到了一定時候就要向回運動,回來、回來、再回來。漸漸遠去,慢慢回來,循環往復。這種雙元反向互制運行原理,構成了萬事萬物的和諧。
通過一切從零開始,從點到面發散式(0-1)的零管理活動,生成物質、行為、精神三大管理文化;通過把問題降到零,從面到點的收斂式(1-0)對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進行動態有機的零文化整合,形成文化管理。無論是企業管理開展的活動,還是企業文化要素的動態整合,都會極大地提升(或持續)員工能力,激發(或保障)組織活力,注入(或維護)企業動力,這稱為“企業三維力”,即企業三維力=企業動力+組織活力+員工能力。
套用在企業管理中,就是要把握管理文化與文化管理的契合點,將 “零管理金三角”與“零文化金三角”形成有機體,使經營管理力與文化整合力這兩種雙元反向的力量相互作用產生動態平衡的合力,稱為“文化力”,它保證了企業處於“自我零和”狀態,構成零文化管理系統,這樣的管理模式就是“零文化管理模式”。如果將零文化管理用數學模型來表示就是,一方面將企業管理活動從零出發形成的經營管理力量用“F(經營管理力)”表示,F(經營管理力)=f(企業動力)+f(組織活力)+f(員工能力)”;另一方面將企業文化要素整合回歸成零形成的文化整合力量用“F(文化整合力)”表示,F(文化整合力)=f(企業動力+組織活力+員工能力)。這兩種力量,前者為企業三維力的函式之和,後者為企業三維力和的函式,二者雙元反向運動,量能相當,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所生成的文化力:F(文化力)=F(經營管理力)+﹛-F(文化整合力)﹜=0。這個複合的“0”點,諳合太極運行法則,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也是零文化管理模式的獨特魅力所在。
零管理是企業文化的生長地,零文化是企業管理的加工廠,零文化管理是企業恆久成長的生態園。零文化管理模式既是平和、平靜、平衡推動、“變散打為組合出擊”的實用管理體系,又是一整套開放式、自循環的套用理論體系。其形態無始無終,要素無此無彼,方式可繁可簡,範圍可大可小,內容可多可少,主體靈活不限,途徑常態普遍。在使用過程中,就要守住和諧靜點(零點),把握系統框架,將企業管理與文化要素裝入零文化管理系統,診斷問題,適時控制,循環運行,不僅可以把它作為CEO的工具箱和錦囊袋,對所有管理者甚至每個人的思維、工作和生活都有啟示和借鑑作用。
實施零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站在跨文化、跨管理的高度,把企業管理活動形成的“經營管理力”與企業文化整合生成的“文化整合力”,以及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不斷地更新理念、創新產品、完善制度,“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使無形的文化變成有形的文化力量,貫通於企業管理的全過程。用文化力促成企業管理與企業文化保持在零點狀態的“陰陽合一”的動態循環,《易經繫辭下傳》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道正好說明了“與時俱進”,“時時新,苟日新,又日新”的大易精神。只有在不斷的“變”與“通”動變中,著眼於和諧、永續發展,企業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超有機體”,實現零文化管理模式追求的“保合太和,乃利貞”的最高價值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