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種

雲種

雲種是根據云的外形、尺度、內部結構和形成過程等特徵,對雲屬進行的分類。分類大致如下:毛(fil)、鉤(unc)、密(dens)、堡狀(cast)、絮狀(flo)、成層狀(stra)、薄幕狀(nebu)、莢狀(lent)、碎狀(fra)、淡狀(hum)、中展(med)、濃(cong)、禿狀(calv)、鬃狀(cap)。

定義

雲種是根據云的外形、尺度、內部結構和形成過程等特徵,對雲進行的分類。

現象描述

雲種概述

雲的外形特徵千變萬化,形成原因各不同,但它們又有其共同的特點。通常根據其共有的特點結合實際需要,按雲的底部高度把雲分為低雲,中雲,高雲三種,然後按雲的外形特徵、結構和成因劃分為十一類及若干主要雲狀。主要劃分如下:

低雲

1、積雲Cu:個體明顯,底部較平,頂部突起,雲塊之間多不相連,是由空氣對流,水汽凝結而形成

2、積雨雲Cb:雲濃而厚,雲體龐大,頂部已開始凍結,呈白色,輪廓模糊,有的有毛絲般纖維結構。底部十分陰暗,常出現起伏不平的雲底。

3、層積雲Sc:雲塊大,在厚薄、形狀上有很大差異,可成條,成片,成團,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結構較為鬆散,雲塊常成群,成行或成波狀排列。

4、層雲St:雲體均勻成層,呈灰色,雲底很低但不接觸地面。

5、雨層雲Ns:低而漫無定形,雲體均勻成層,呈暗灰色,雲底常伴有碎雨雲,雲層分布範圍很廣。

6、碎雨雲Fn:雲體低而破碎,形狀多變,移動較快,呈灰色或暗灰色

中雲

1、高層雲As:雲體均勻成層,呈灰白色或灰色,雲底常有條紋結構

2、高積雲Ac:雲塊較小,輪廓分明,在厚薄、形狀上有很大差異。常呈扁圓形,瓦塊形,水波狀的密集雲條,成群、成行、成波狀排列。

高雲

1、捲雲Ci:雲體具有纖維狀結構,常呈白色,無暗影,有毛絲般光澤,多呈絲條狀、片狀、羽毛狀、鉤狀、團狀等

2、卷層雲Cs:雲體均勻成層,透明或呈乳白色

3、捲積雲Cc:雲塊很小,呈白色細鱗片狀,常成行,成群排列整齊

低云云種劃分

積云云種

碎積云:雲體很小,比較零散分布在天空,形狀多變,為白色碎塊,多為破碎了或初生的積雲。色呈灰白,具備積雲特徵,邊緣殘破。

淡積云:雲塊較為扁平,個體不大,輪廓清晰,底部較平,頂部凸起呈圓弧形。

中積云:垂直高度大,雲底高度一般在2000m以下,從側面看雲塊呈棉花狀,多為白色雲層厚,雲底平坦,雲頂已有許多明顯凸起。

濃積云:輪廓清晰,底部在同一高度上,頂部圓弧形重疊明顯,在夏季出現較多,垂直發展旺盛時,個體臃腫、高聳,在陽光下邊緣白而明亮,有時可產生陣性降水。

層積云云種

堡狀層積云:出現高度較低,為2000m以下,個體呈條狀的, 垂直發展的積雲形的雲塊, 它們並列在一線上, 有一共同的底邊, 頂部凸起明顯呈鈍齒狀

成層狀層積云:出現高度較低,為2000m以下,向水平方向發展,連線成層

莢狀層積雲:形狀與莢狀高積雲相似的層積雲,中間厚邊緣薄,形似豆莢,梭子狀的雲條,個體分明,分離散處

積雲性層積雲:頂部呈圓弧形,薄的積雲性層積雲 在陽光的照射下也呈白色,積雲性層積雲對流減弱時,形成的雲色澤為暗色、灰白色,積雲性層積雲的雲底高度一般在1500 ~ 2000m

向晚性層積云:出現高度較低,為2000m以下,黃昏時從垂直發展變為水平發展,形成寬大雲條,雲體因常被夕陽照射,帶有紅色,黃色等色彩。

層雲

薄暮層云:出現高度較低,為2000m以下,雲體霧狀,沒有形態結構

碎層云:出現高度較低,為2000m以下,多在山地出現,可見破碎棉絮狀雲塊沿著山坡運動

雨層雲

雨層雲:雲體成片,厚重烏黑,雲底結構複雜多變,雲底高度低,在2000m以下,雲體黑灰色

積雨雲

禿積雨云:禿積雨雲常常由濃積雲發展而成。濃積雲發展到鬃積雨雲的過渡階段,圓弧形的輪廓漸漸變得模糊,頂部開始凍結,形成白色毛絲般的冰晶結構。垂直高度巨大,雲底可低至1000m以下,雲頂可超過萬米

鬃積雨云:垂直高度巨大,雲底可低至1000m以下,雲頂可超過萬米。充分發展的積雨雲。雲頂向外平展並出現明顯的絲縷狀結構,多呈馬鬃狀和砧狀。

中云云種劃分

高積雲

絮狀高積云:出現高度為2500-4500m的大氣層中,雲塊小而規則,排列不規則,多為白色

堡狀高積云:出現高度為2500-4500m的大氣層中,從側面觀察,雲體底部平坦,上部鋸齒狀突起

成層狀層積云:出現高度為2500-4500m的大氣層中,高而薄的高積云云塊組合成層狀

莢狀層積云:出現高度為2500-4500m的大氣層中,從側面觀察,雲塊呈梭狀,透鏡狀,中間厚,兩邊薄,邊緣光滑;從下方觀察,雲塊呈卵圓形,圓形或者不規則有弧度的形狀,邊緣光滑。

積雲性層積云:出現高度為2500-4500m的大氣層中,由積雲向上發展,水平衍生後形成的高積雲

高層雲

透光高層云:出現在高度為2500-6000m的大氣層中,雲層中大部分雲體比較透明的層積雲,可以分辨出日、月位置,在地面上可以看到物體的影子,但輪廓不清晰。

蔽光高層云:出現在高度為2500-6000m的大氣層中。雲體灰色或灰黑色,沒有明顯邊界或結構,看不到太陽,在地面上看不到物體的影子。

高云云種劃分

捲雲

毛捲雲: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具有纖維狀結構,常呈白色,無暗影,有毛絲般的光澤,形狀多樣,多呈絲條狀、片狀、羽毛狀、鉤狀、團狀、砧狀,在空中的分布不太規則

鉤捲雲: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絲縷狀結構,從側面觀察,雲體一端有鉤狀結構或形如逗號的結構

密捲雲: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濃密的捲雲團體,常呈塊狀聚集,有一定的光學厚度,在太陽周圍時呈灰色團塊狀。邊緣有纖維,頭髮般的絲毛結構。

偽捲雲: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偽捲雲雲體大而厚密,常呈鐵砧狀

堡狀捲雲: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小雲塊,雲體有纖維狀結構,雲底較為平坦,雲頂有鋸齒狀突起

絮狀捲雲: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雲體為絲毛狀蓬鬆團塊,邊緣不清晰,團塊相對獨立。

卷層雲

薄暮卷層云:出現高度為5500-8000m,幾乎看不到雲層存在,沒有紋理結構,幾乎透明,可見藍天,伴有明顯的日暈,月暈等光學現象。

毛卷層云:出現高度為4500-10000m,薄紗般的層狀雲全天覆蓋,白色半透明,具有纖維狀結構,常伴有明顯的日暈,月暈等光學現象出現。

捲積雲

絮狀捲積雲:出現高度為4500-8000m,雲體呈小團塊狀,邊緣不是很清晰,雲底略參差不齊,不規則排列,如同細魚鱗。

堡狀捲積雲:出現高度為4500-8000m,雲體為規則小團塊,從側面觀察可發現這些小團塊底部較平,頂部鋸齒狀突出。

成層狀捲積雲:出現高度為4500-8000m,許多捲積雲小團塊互相連線或緊密排列,形成層狀結構。

莢狀捲積雲:出現高度為4500-8000m,從側面觀察,雲體薄,邊緣呈弧形,捲積雲形成光滑的絲綢狀。從下面觀察,雲體半透明,呈卵圓形或圓弧形。

作用

雲種根據云的外形、尺度、內部結構和形成過程等特徵,對雲屬進行分類,可以方便判別雲的種類,對了解未來天氣變化,了解大氣狀況以及研究雲等具有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