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前身為雲南省工業微生物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199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託雲南大學建設,1997年開始運行。2003年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同時被科技部批准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前身為雲南省工業微生物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199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託雲南大學建設,1997年開始運行。

2003年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同時被科技部批准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004年通過了雲南省科技廳組織的培育基地驗收。2007年實驗室領銜獲微生物國家級重點學科,同年獲微生物可持續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張克勤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張亞平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實驗室經過11年的努力,無論在實驗室的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主攻方向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領域為:
(1)特色生物的物種與遺傳多樣性:特色生物的基因多樣性,物種演化和區系演變的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變化的關係;動物、植物與微生物協同進化的關係與規律;特色生物資源保護的策略。
(2)資源微生物利用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具重要套用前景的微生物資源評估和生物學基礎研究;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構建及產業化開發;植物寄生線蟲微生物農藥研究;具活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先導化合物研究。
(3)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與修復:污染及極端環境中植物、微生物的抗性、適應及多樣性變化機制;山區土地植被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維持;關鍵區域受損生態系統的退化機制與恢復。

主要成果

近5年來,圍繞上述方向實驗室承擔了“973”、“863”、國家攻關、國家基金重點、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財政部成果轉化等國家重大和重點項目。2008年到位科研經費達2115.4萬元。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一等獎8項、國家發明金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1項。線蟲微生物農藥和酒精發酵新技術2項成果實現產業化,酒精發酵新技術在全省25家企業進行推廣。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8項,實現第一作者在Science,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的突破,在AppEnvironMicrobiol、App.Microbiol.Biotechnol、FEMSMicrobiolyEcol等微生物學領域知名刊物發表SCI論文286篇,出版專著7部。分別建成西南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基因與蛋白、微生物發酵和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平台。

支撐條件

現擁有2棟獨立科研大樓,總面積達5800平方米以上。設備總值達3000多萬元。

實驗室已建成一支以青年博士為主,結構合理、勇於創新的研究團隊,在41名固定研究人員中,有32人具有博士學位。實驗室擁有微生物、遺傳、生態、分子生物學、動物學5個博士點以及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近5年培養畢業碩、博士246人,實驗室已經成為西部一流生物多樣性研究、吸引和聚集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