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拉市海

雲南拉市海

拉市海(亦稱拉什海,納西族語音譯,原意為老虎海)是雲南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西面8公里處的拉市壩中部,玉龍雪山東南坡。“拉市”為古納西語譯名,“拉”為荒壩,“市”為新,意為新的荒壩。拉市海是著名的候鳥聚集地,每年冬天約有兩萬多隻候島會在此處過冬。

地理構造
這裡原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榴皺隆起成陸,至中新世成為一個準平原,隨著橫斷山脈造山運動的發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這個準平原又分割成三個相對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間盆地,即拉市壩、麗江壩、七河壩。拉市壩是其中最高的壩子,壩中至今仍有一片水域,便稱拉市海。
拉市海面積為5330公頃,湖面海拔2437米,與同在拉市海濕地保護區的文海皆是橫斷山脈的多次構造變動形成的高原山間盆地的冰蝕湖。保護區內還有人工修築的吉子水庫和文筆水庫。
拉市海實為斷層構造湖,同時又受石灰岩溶蝕構造作用而成。入湖地表水源有南側的清水河和北側的美泉河。水文匯水面積265.6平方公里,湖水原從西北側的溶洞泄出。過去,湖面季節變化顯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億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達9米;乾季水位下降,甚至乾涸。
80年代以來,先後興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築起了一個高大的堤壩,海水再也無法隨意流去,而是從海東黃山哨打通的輸水隧道,流入麗江城區。拉市海由季節湖變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鏡的湖面倒映著玉龍雪山,越冬水鳥安然棲息,構成高原濕地特有的氣息。但是近年來也有人認為該水壩的修建及修建後的執行不力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
拉市海濕地保護區

中國雲南拉市海濕地中國雲南拉市海濕地

拉市海濕地保護區於1998年6月正式批准建立,總面積6523公頃,其中拉市海占5330公頃。位於北緯26度44分至27度00分,東經100度05分至100度13分之間。
拉市海的匯水面積為265.6平方公里,徑流面積215.7平方公里,年平均產水量7680萬立方米,相對容積380-1840萬立方米。湖底高程為2436.2米,常年水位高程2440.5米。
保護區處於低緯高原氣候區,屬山地暖溫帶,年平均氣溫11.8攝氏度。最高月七月18攝氏度,最低月一月3.9攝氏度。降雨一般集中在六至九月,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間。年蒸發量1200毫米,其中陸面蒸發量為500至600毫米。乾季平均相對濕度在45-69%,濕季在59-83%,年平均濕度63%。
全年日照時數為2500—2750小時,年總計幅射熱量為146。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率達60%。 
拉市壩(壩:山間盆地的意思)的現作耕作土壤主要是湖積、沖積、冰水沉積殘積物組成,讓要是沖積土和水稻土。匯水而積內的森林土壤有紅壤、棕壤、暗棕壤,隨海拔變化分布不同。
動植物
據調查,目前在拉市海濕地共有鳥類5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鳥類有3萬隻左右,其中特有珍稀瀕危鳥類9種,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鳥類斑頭雁,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黑頸鶴、黑鶴等。
拉市海有7種魚類,生長著47種水生植物種,其中的海菜花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人口
保護區內有納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藏族、苗族、普米族、回族、傣族、水族、漢族等十一個民族,其中納西族占94。8%。人口密度為第平方公里54人。
產業
農業用地1848.1公頃,占總面積的28.3%。保護區人均占有耕地2。9畝,主要產玉米、小麥、水稻、蠶豆、土豆及蔬菜、油料作物。畜牧業主要以養豬、牛、羊為主。
林業用地為3169.9公頃,占總面積的4.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