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頓節目錄

頓節目錄
雪頓節概述
雪頓節起源
雪頓節歷史
雪頓節活動
雪頓節意義
雪頓節內容
雪頓節時間

[編輯本段]雪頓節概述
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優酪乳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優酪乳子的節日,因此又叫“優酪乳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民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氂牛和馬術表演等。
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這裡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節日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圍的樹林裡,一夜之間便會湧現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在樹影里傳播,這是拉薩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編輯本段]雪頓節起源
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優酪乳,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編輯本段]雪頓節歷史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民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氂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優酪乳子。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編輯本段]雪頓節活動
雪頓節,是西藏最隆重的節日,千千萬萬的佛教徒從全世界湧向拉薩,以最虔誠的心、一步一個頂禮膜拜,朝聖道至高無上的佛祖。佛教信徒們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畢時家裡的親人帶著優酪乳到山上去迎接他們,在回家的路上人們吃優酪乳、跳舞、唱歌。每年此時,西藏各地的藏戲主要流派會聚在拉薩羅布林卡連續幾天進行表演和比賽,其場面熱鬧非凡。最隆重的曬佛儀式、最歡騰的藏戲表演,還有賽氂牛、歌舞表演,神秘的西藏風情盡在眼下。
哲蚌寺曬佛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鐘,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結所建,占地25萬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築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欽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倉(經學院)、甘丹頗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牆建築依山而建,從遠處看來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語稱作哲蚌,這就是哲蚌寺名稱的由來。
藏戲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齣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卡墊鋪在草地上,親朋好友閒適地圍坐在一起,擺上一路背來的青稞酒、酥油茶,還有自己做的各種藏式點心,很多藏民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搖著手中的轉經筒,或是捻著佛珠。
藏戲的故事,有《諾薩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動人的唱腔、抑揚頓挫的獨白、神奇瑰麗的臉譜、古樸肅穆的服飾、優美動人的舞姿,歷經600餘年的洗鍊,藏戲散發著一種渾然天成、底蘊豐厚的獨特魅力。
[編輯本段]雪頓節意義
200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雪頓、布達拉雪頓和羅布林卡雪頓並存的局面,其中以羅布林卡為中心。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具體表現形式,過好這一節日對發揮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隨著歷史的演變,如今雪頓節已經成為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體育競技、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銷、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盛會。
[編輯本段]雪頓節內容
藏曆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諧潑”,相當於現在的領導接見和開幕式,也就是各地區的藏戲團體來到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
藏曆六月三十日,搞傳統的“哲蚌雪頓”。這一天正是哲蚌寺舉行浴佛節,要把幾十丈高的錦緞繡繪佛像大唐卡,由幾百個青壯年喇嘛一字長蛇陣地抬著,宗教樂隊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邊的陡斜的後山崖上鋪掛起,讓數以千萬的僧俗民眾來瞻仰禮拜。同時,這一天也是哲蚌寺維持政教活動正常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任的日子。
藏曆七月一日,各團體相繼到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規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諧潑”儀式。
藏曆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員等在羅布林卡內選地搭起帳篷和圍幔,擺放地毯、卡墊、食品和娛樂用具等,以準備看戲、玩樂和朝拜等活動用。這天開始由四大藍面具派戲班輪流正式獻演。
藏曆七月三日至六日,規定由迥巴、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這幾天,是雪頓節藏戲演出高潮階段。
藏曆七月七日,扎西雪巴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戲最大的團體,也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天的演出活動。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開場儀式“甲魯溫巴”和結束儀式“扎西”,以表示雪頓節主要的活動圓滿結束,歡慶祝福,祈賜吉祥。
藏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戲團體紛紛到拉薩各地區演出,稱為“拉薩雪頓”。
藏曆七月十六日以後,覺木隆可去拉薩城區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個別藏戲團體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區演出的,但是,一般都開始紛紛回本地區去。
藏曆八月一日開始過“色拉恰季”節,即“色拉雪頓”。
[編輯本段]雪頓節時間
2008年8月30日-9月5日
2007年8月12日-18日
2006年8月23日-29日
藏戲節又名雪頓節,是西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優酪乳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優酪乳子節日。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
雪頓節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規定,每年的藏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準外出活動,以免踏死小蟲,他們在寺廟裡要行三事:即長淨,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曆七月一日開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優酪乳子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到十七世紀下半葉和十八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旺阿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已開始演出藏戲,並形成固定的雪頓節。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隆爾巴、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朗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成為達賴夏宮,並開始允許市民民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單位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抽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蜇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則、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的戲班子,一個氂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優酪乳子。
一九五九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
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
產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名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近年來,自治區名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時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