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雛待飼圖

雞雛待飼圖

宋李迪雞雛待飼圖中國宋代古畫.這幅畫原藏於故宮,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兩隻雞雛,一隻半臥,一隻站立,均仰首張口,鳴叫待飼。雛雞的造型準確生動,細潤豐滿的羽毛和腳嘴的質感細膩逼真,神情生動,達到高度的形神兼備。此圖是一件書法、繪畫、緙絲、緙毛合璧的作品,描繪兩隻雞雛無助地等待母親來飼食。在緙織技法上,用以絲毛合捻的線施長短戧、平緙、搭梭等技法暈色,使雞雛羽毛的層次和質感表現得自然真實,雞雛的神態也描繪得十分生動。畫面上部書乾隆御筆“雞雛待飼圖”題跋。摹緙御筆文字則用絲線,雖然僅用平緙、搭緙技法,但緙工細緻傳神,書與畫相得益彰。乾隆朝此圖屏藏於建福宮花園延春閣。

概述

雞雛待飼圖雞雛待飼圖
《雞雛待飼圖》頁,宋,李迪繪,絹本,設色,縱23.7cm,橫24.6cm。

主要內容

本幅款識:“慶元丁巳歲李迪畫。”“慶元丁巳”即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鑑藏印鈐宋代“張則印”,明代“項元汴印”、“墨林秘玩”、“項墨林鑑賞章”、“神”、“品”等,又一朱文印模糊不辨。裱邊鈐清乾隆皇帝“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之寶”璽印2方。
圖繪兩隻雛雞一臥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氣凝神,仿佛聽見母親覓食的召喚,正欲奔去。畫面描繪傳神,將雛雞嗷嗷待哺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反映了溫馨的農家情調。畫家用黑、白、黃等細線密實地描繪出雛雞毛絨的質感,生動地繪出雞雛幼小可人的生動神態,體現了深厚的繪畫功力。此圖為李迪晚年所畫,構圖極其簡潔,無任何背景相襯,卻捕捉住了雞雛回眸的剎那間神情,動人心弦。
此幅與畫家在前一年創作的《楓鷹雉雞圖》相比,在審美意趣上全然不同,前者展示的是和風細雨的婉約情調,後者則是張揚自然界生命相殘的嚴酷氛圍,由此可見李迪表現各種題材的能力。
此圖自民間入藏清內府後,雅好書畫的乾隆皇帝除賞識其藝術造詣外,還從帝王角度聯想到勤政愛民的治國之策。他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臨摹此件作品,並且喻令摹刻多份,頒賜給各省督撫,希望這些地方父母官將所轄地區的百姓視為圖中的雞雛,在處理政務時要“實心經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
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五言詩一首:“雙雛如仰望,其母竟何之。未解率場啄,誰憐空腹飢。展圖一絜矩,觸目切深思。災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鈐“含英咀華”、“即事多所欣”2印。
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雞雛待飼圖頁 宋,李迪繪,絹本,設色,縱23.7cm,橫24.6cm
兩隻雛雞一臥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氣凝神,仿佛聽見母親覓食的召喚,正欲奔去。畫家用黑、白、黃等細線密實地描繪出雛雞毛絨的質感,此圖為李迪晚年所畫,構圖極其簡潔,無任何背景相襯,卻捕捉住了雞雛回眸的剎那間神情,動人心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