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李氏桿菌病

概述

雞李氏桿菌病(avian Listeriosos)又稱禽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李氏桿菌引起禽類的一種散發性傳染病。雞感染後主要表現為單核細胞增生性腦膜腦炎、壞死性肝炎和心肌炎等症狀。李氏桿菌還易感染家畜和人,重者表現為腦膜腦炎、流產、敗血症和單核細胞增多,輕者表現為結膜炎。雞李氏桿菌病引起雞散發性敗血症,死亡率通常較低,但有時也可高達52%~100%。本病死亡率高低常與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有關。

病原

李氏桿菌是一種球桿菌,大小為0.4~0.6µm×0.5~2µm,在兔血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可長成長達3~30µm的菌絲。普通瓊脂培養出的菌體較體內和含1%葡萄糖瓊脂培養出的小,菌體一般為0.4~0.6µm。菌體多呈單個散在排列,有時呈V字形成對排列,有時呈短鏈排列。李氏桿菌在22℃和37℃時能生長,22~25℃時可形成4根鞭毛,具有運動性。而在37℃時菌體一般不長鞭毛或只長單鞭毛,運動性減弱以至消失。本菌無芽胞、一般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陽性。但是,在血清葡萄糖蛋白腖中能形成粘多糖莢膜。老齡培養物有時脫色為陰性,菌體染色常呈兩極濃染,容易誤認為是雙球菌。
本菌屬需氧兼性厭氧菌,在普通瓊脂上生長不好,在含血清或血液的瓊脂上生長較好,在血瓊脂上生長形成狹窄的β溶血環。當培養基中含1%葡萄糖及2%~3%甘油時生長更佳。用亞碲酸鉀瓊脂37℃培養24h,呈圓形、隆起、濕潤,直徑平均為0.6mm的黑色菌落。此菌在麥康凱培養基上不生長。據報導,胰蛋白腖瓊脂是培養和保存活菌的最好培養基,菌體在此培養基上具有純淨透明的特點,低倍鏡下菌落有細膩的表面結構和藍綠色的特殊光澤。肉湯培養呈均勻渾濁,有顆粒狀沉澱,不形成菌環及菌膜。在半固體培養基上,細菌沿穿刺線呈彌散性生長,距瓊脂表面數毫米處出現一個倒傘形生長區,呈松樹狀。
李氏桿菌生長範圍為pH5.6~9.8,當小於pH5.6時會死亡。此菌無耐酸能力,在糖發酵管中分離不到活菌。生長溫度為25~42℃,一般選擇30~38℃培養。動力觀察的最佳溫度為22--25℃培養。
能發酵多種糖類,對葡萄糖、水楊苷,37"C24h內產酸,對乳糖、麥芽糖、蔗糖、阿拉伯糖、山梨醇、甘油和糊精等3~10天產酸或不發酵,而對棉籽糖、肌醇、菊糖、甘露醇等不發酵。甲基紅、MR、VP、過氧化氫酶、七葉苷、接觸酶陽性。尿素酶、明膠、 H2S試驗陰性。不還原硝酸鹽,石蕊牛乳在24h微酸,但不凝固。
李氏桿菌對物理和化學因素抵抗力較強。在土壤、糞便、青貯飼料和乾草內能長期存活。對鹼和鹽的耐受力較強,在20%食鹽溶液內可長期存活,2.5%苛性鈉經20min細菌才能被殺死。70%酒精、2.5%石炭酸經5min殺死。60~70℃經5~10min可殺死。對青黴素G、氨苄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新黴素和磺胺嘧啶鈉敏感,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氨苄青黴素。
根據菌體O抗原和鞭毛抗原的不同,最初用凝集素吸收試驗法曾查出本菌有4種抗原型(即Ⅰ、Ⅱ、Ⅲ、Ⅳ型),其中有的可再分為若干亞型,Ⅰ型見於豬、禽、嚙齒類,Ⅳ型見於畜禽,人類4個型都可致病,在國外Ⅰ型和Ⅳ型有商品化抗血清。後來又鑑定了12個血清型變種。

流行病學

本病易感動物種類甚廣,雞、鴨、火雞、鵝和金絲雀等對本病易感,其中以各種不同年齡的雞更易感,多呈敗血經過。
實驗動物中,小鼠、家兔、豚鼠對本菌易感,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易引起死亡;Anton試驗表明,家兔或豚鼠點眼,24~36h後可出現膿性結膜炎。
患病禽類和帶菌者是本病的傳染源。在禽類糞便和鼻分泌物中可檢出此菌,但在蛋內不含此菌。
本病的傳播途徑尚不完全了解。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及受傷的皮膚感染。污染的飼料、飲水和吸血昆蟲可能是主要的傳播媒介。李氏桿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2年,並能抵抗反覆凍融,接觸污染土壤也可感染本病。李氏桿菌在禽類糞便和鼻黏膜中均可短期存在,通常因接觸病禽而迅速傳播此病。
本病的流行特點為散髮型,偶爾呈地方性流行,發病率低,致死率高(52%~100%)。發病季節多在3~5月份,冬季亦有發生。各種年齡的禽類都易感,但幼齡比成年禽易感,發病也較急,多呈敗血經過。在冬季缺乏青飼料、營養不良,氣候驟變,黏膜抵抗力低下,寄生蟲或沙門氏菌感染、維生素A和維生素B缺乏時,均可構成本病誘因。

臨床症狀

李氏桿菌自然感染的潛伏期很不一致,一般為2~3周。本病主要危害2月齡以下的雛雞。發病前無明顯臨診症狀,突然發病。病初精神萎頓,羽毛粗亂,離群孤偶,下痢,食欲不振,雞冠、肉髯發紺,病禽嚴重脫水,皮膚呈暗紫色。隨病程發展,兩翅下垂,兩腿軟弱無力,行動不穩,臥地不起,倒地側臥,兩腿不停划動。有的則表現為無目的地亂跑、尖叫,頭頸側彎、仰頭,腿部發生陣發性抽搐,神志不清,最終死亡,病程1~3周。死亡率可高達85%以上。雞的李氏桿菌病多與寄生蟲病、雞白痢、雞白血病等合併發生,可使症狀複雜化。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敗血症變化。腦膜和腦血管明顯充血。心肌有壞死灶,心包積液,心冠脂肪出血。肝臟呈土黃色,腫大,並有黃白色壞死點和深紫色瘀血斑,質脆易碎。脾臟腫大,呈黑紅色。腺胃、肌胃和腸黏膜出血,黏膜脫落呈卡他性炎症。有的腹腔內含有大量血樣物。腎亦腫大、炎症變化。
顯微鏡檢查,在變性或壞死的區域可觀察到大量的單核細胞浸潤,壞死區及其周圍可見革蘭氏陽性桿菌。腦組織變化,神經膠質細胞增生以及大腦髓質形成血管套。在敗血症時,常見肝化膿灶及心肌變性。肝、腦病變區以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特徵。

診斷鑑別

1.病原學檢查
(1)塗片檢查:采病死禽的血液、肝、脾、腎、腦脊髓液、腦組織等做觸片或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有呈單個、V字形或並列的革蘭氏陽性小桿菌。
(2)病原分離培養:取腦、淋巴結或肝等病料,接種於兔鮮血瓊脂培養基、0.05%亞碲酸鹽胰蛋白瓊脂平板、0.1%葡萄糖血清肉湯、Martin瓊脂斜面和Martin肉湯培養基中分離培養。在血瓊脂上菌落周圍有溶血環;亞碲酸鹽瓊脂上則呈黑色菌落;葡萄糖血清肉湯中呈均勻渾濁,有顆粒狀沉澱,不形成菌環及菌膜;Martin瓊脂斜面上可見乳白色、大小不一、圓形、邊緣光滑、透明的小菌落;Martin肉湯中呈均勻渾濁,管底有黃色沉澱。
(3)病原體鑑定:取典型的單個菌落經純培養後進行生化反應。李氏桿菌能發酵多種糖類,如葡萄糖、麥芽糖、七葉苷、果糖、海藻糖和水楊素等產酸不產氣。緩慢發酵乳糖、蔗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糊精、山梨醇和甘油。不液化明膠,接觸酶陽性,甲基紅與VP反應陽性。不形成吲哚,不分解尿素,不能還原硝酸鹽。
(4)動物試驗:病料製成懸液,以普通肉湯(如胰蛋白酶大豆肉湯,腦心浸液)以1:1稀釋,用研缽或勻漿器勻漿。將懸液通過腹腔、腦腔、靜脈注射兔子、小鼠或豚鼠,可很快引起試驗動物敗血死亡。點眼,可出現化膿性結膜炎,不久發生敗血死亡。
2.血清學診斷血凝抑制試驗(HIA)、補體結合試驗(CF)、瓊脂擴散試驗(AGP)和免疫螢光試驗(IFA)等可用於本病的診斷。但由於李氏桿菌的自凝性,以及它與金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等有共同抗原成分,易出現交叉反應,所以在運用血清學診斷時受到很多限制。在國外血清I型和Ⅳ型有商品化抗血清可用於血清型鑑定。
3.單克隆抗體檢測病原菌
(1)套用Farber等報導的診斷李氏桿菌鞭毛抗原的單克隆抗體ELISA檢測程式,該法可在2--3天內從病料中檢出李氏桿菌,此法不能確定李氏桿菌的種間差異。
(2)Buttman研製的15株李氏桿菌屬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構成的夾心ELISA檢測方法,可於增菌後24h內報告陽性結果,最低菌濃度檢出為5×105/ml。
(3)焦新安等研製的C11、B11和B153株單克隆抗體,採用間接免疫螢光和ELISA的方法可快速檢測出李氏桿菌。
(4)范江潔於1995年研製的3株單克隆抗體(LJl0、ALM5和LBll),具有種間特異性。用LJIOA做包被抗體和酶標抗體建立的夾心ELISA方法,測定人工模擬肉樣至少可測出含5個/g細菌的樣品,並在48h得出結果。
(5)細胞株EM-TG1能穩定分泌抗單核細胞增生李氏桿菌的特異單克隆抗體,以此特異的單克隆抗體建立的夾心ELISA方法能於20~24h內檢測出含8~10個/g(ml)細菌的樣品。並可區分單核細胞增生李氏桿菌與非病原性李氏桿菌。
4.套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快速檢測李氏桿菌的方法Datta等研製成功的β溶血性李氏桿菌特異的DNA探針,以核酸雜交和PCR方法快速檢測單核細胞增生李氏桿菌,用核酸探針技術檢測李氏桿菌,每克樣品中污染一個細菌即可檢測出來,十分敏感、特異,且縮短了檢測時間。到目前為止,許多快速檢測方法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要能在實踐中快速、特異、方便地檢測此菌的方法仍有待於繼續研究。

防制措施

預防李氏桿菌病,需加強飼養管理,禽舍定期消毒。本病對幼齡雛危害較大,因此加強育雛期的管理,提高機體抵抗力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同時,注意環境衛生,做好防疫消毒工作,及時發現清除死雞,隔離治療病雞。場地、用具等用3%石炭酸、3%來蘇兒、2%火鹼、5%漂白粉等嚴格消毒。注意周圍的疫病信息,防止把病畜禽帶入場內。
發病後,要選用敏感藥物。氨基青黴素和苄基青黴素G對本病菌有抑制作用。鏈黴素有較好治療作用,但易產生抗藥性。有報導使用四環素粉劑,按0.06%~0.1%混入配合飼料內,連續用藥3~5天。慶大黴素注射液用生理鹽水稀釋後每隻雛雞5000~10000單位,肌注,每天1次,連續用藥2~3天,有較好治療作用。同時也要重視其他病毒性、細菌性疾病的合併感染,做好早期預防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