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灣鎮

雙龍灣鎮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雙龍灣鎮原名磨溝口鄉,2011年1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改設雙龍灣鎮。雙龍灣鎮位於盧氏縣西部深山區,距縣城29公里,居洛水南岸,熊山北璘,東接橫澗鄉,西連徐家灣鄉,南與雙槐樹鄉、官坡鎮相交,北於潘河鄉為鄰。

基本信息

概況

雙龍灣鎮位於盧氏縣西部深山區,距縣城29公里,國土面積146平方公里。轄螞蟻嶺村、龍駒村、草溝村、亂石村、磨溝口村、上店街村、河東村、石家村、官木村、東虎嶺村、西虎嶺村、曲里村、前虎峪村、後虎峪村、肖家村16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3320戶,總人口13460人。

沿革

雙龍灣鎮曾名龍駒公社、磨溝口公社,1975年從中阿(橫澗)公社分出,建龍駒公社;1982年2月改為磨溝口公社;1984年元月易社為鄉;2010年12月經上級批准改為雙龍灣鎮,駐地磨溝口村。

地理

雙龍灣鎮位於盧氏縣西部,距縣城29公里,行政區總面積14605.19公頃,共轄16個行政村,134個居民組,4586戶,14038人,耕地面積10813畝,林地面積191517畝。國道344線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民風淳樸鄉風文明,2017年4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村鎮。

行政區劃

草溝村位於雙龍灣鎮南部,距鎮政府3公里。全村轄7個居民組,159戶,558口人。全村共有耕地384畝,人均耕地0.7畝。全村主導產業以核桃和食用菌為主,勞務輸出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 4200 元左右。村組公路均為砂石路面,道路狀況很差,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85%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移動寬頻網路沒有實現全覆蓋。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85%以上,全村9個組通自來水。

東虎嶺村轄10個居民組,231戶,901口人。全村共有耕地1053畝,人均耕地1.16畝。2014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左右,主要靠糧食種植、中藥材和勞務輸出等。村村通水泥路一條,有8條村組公路為沙石路面。移動、電信、聯通、寬頻網路覆蓋全村;村民住房以土木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70%以上,磚混結構占28%,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全村有5個組通自來水。

官木村位於雙龍灣鎮西南部,全村轄8個居民組,183戶,627口人。全村共有耕地 380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 0.5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中藥材。全村主導產業以農業種植為主,勞務輸出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 2600 元左右,勞務輸出和中藥材占次要。

河東村位於雙龍灣鎮西部,全村轄7個居民組,139戶,539口人。全村共有耕地390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中藥材。全村以勞務輸出為主,農業種植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4300元左右,主要以勞務輸出和糧食種植。全村共通路兩條,受2007年“7.30”和2010年“7.24”洪災影響,多處沖毀,後經多次修復可以通行。全村7個組均通移動和聯通信號。村民住房以土木為主,約占全村房屋82%以上,磚混結構房屋約占18%;全村有3個組通自來水,其餘4個組需擔水飲用;全村沒有新型農村社區。

後虎峪村位於雙龍灣鎮東南部,與前虎嶺和肖家村相鄰,全村轄9個居民組,291戶,842口人。全村共有地612畝,其中旱地150畝,坡地460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中藥材。 全村主要以食用菌為主,中藥材和勞務輸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左右。無集體經濟收入。村村通水泥路一條,有4條村組公路為沙石路面。2012年7月新建成移動基站2個全村80%均通移動信號,不同寬頻;村民住房以土木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60%以上,磚混結構占40%,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全村有6個組通自來水。沒有新型農村社區。

久富村位於雙龍灣鎮西南部,全村轄6個居民組,171戶,489口人。全村共有耕地300畝,均為旱地。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中藥材。全村主導產業以農業種植和食用菌栽培及勞務輸出為主。全村農民人均收入3800元左右。全村有村村通水泥路一條,受2007年“7.30”和2010“7.24”洪災影響,多處沖毀,後經修復可以通行。全村共有能走公路3條,2條為沙石路,3個組沒有實現戶戶通。全村6個組,有3個組通移動信號,不通寬頻網路。村民住房以土木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65%以上,30%為磚混結構房屋,5%左右的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

龍駒村位於雙龍灣鎮東部,是全鎮最大的村和少數民族聚集村,全村轄12個居民組,778戶,2193口人。全村共有耕地1500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小麥、豆類、玉米和中藥材。全村主導產業以外出務工、商貿運輸和養殖業為主,勞務輸出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 5700 元左右。國道344線貫穿全境,有4個組為砂石路面,道路狀況良好,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85%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移動、電信、、有線電視、聯通、寬頻網路覆蓋全村;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85%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全村有10個組通自來水。全村沒有新型農村社區。全縣重點企業新潤礦業公司位於該村。

亂石村位於位於鎮南部,全村轄5個居民組,155戶,495口人。全村共有耕地345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中藥材。全村主導產業以林果種植、食用菌為主,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左右。全村只有3.5公里水泥路,道路狀況較差。村民住房以磚木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60%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2個組全部通自來水。

螞蟻嶺村位於雙龍灣鎮東大門,東與橫澗鄉相接,209國道與344國道在此交匯,全村轄9個居民組,227戶,663口人。全村耕地面積650畝,核桃園面積1200畝,有林地面積5925畝。全村主導產業以核桃種植為主,菸葉和勞務輸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800元左右。村創辦有國家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盧氏利民核桃合作社和盧氏奉君林果有限公司。

國道344公路貫穿全境,有村村通水泥路一條,有3條村組公路為沙石路面,道路狀況良好,實現了戶戶通。移動、電信、聯通、寬頻網路覆蓋全村;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85%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全村有9個組通自來水。

口村是雙龍灣鎮政府所在地,全村轄6個居民組,9個自然村,共310戶,932口人。總面積4.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6.26畝,林地5000餘畝。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有村民活動中心、超市、衛生室。全村已形成以食用菌、中藥材為特色的主導產業,並具規模,農戶從事食用菌、中藥材占90%以上。2006年——2010年獲得縣級先進村,2011年——2014年獲得市級先進黨支部(五好黨支部),2013年獲得市級生態文明村,2014年獲得市級文明村和四星級黨支部。

前虎峪村村位於雙龍灣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5公里,距離209國道8公里,海拔在700---900米,與雙龍灣鎮的龍駒村、螞蟻嶺村、草溝村、後虎峪村相鄰。村下轄9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327戶,996人,主要分布在虎峪河沿線的三條溝岔里,常年外出務工人員在200人以上。全村有耕地面積1186.5畝,其中多為貧瘠的坡耕地,退耕還林300畝,水災被毀150畝,實際耕種750畝,人均耕地不足1畝。農民主要以種植糧食、金銀花為主。農民收入主要依靠食用菌、金銀花、養殖和外出務工,人均純收入2890元。原有的村村通公路在2010年的7.24水災後基本被毀,後由鎮政府組織修建了龍駒至後虎峪旅遊公路。移動信號基本實施了覆蓋。村民60%蓋起了磚混結構的房子,多集中在1-6組,7-9居民組多土木結構,並且多年久失修,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差。搬遷移民新型社區一個,為個人自發組織,搬遷農戶15戶。

曲里村位於雙龍灣鎮北部,距磨口街1公里,全村轄9個居民組,357戶,1132口人。全村共有耕地560畝,人均耕地0.2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核桃和中藥材。全村主要以農業種植和在當地企業乾勞務為主,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750元左右。村村通水泥路一條,有2條村組公路為沙石路面,道路狀況良好,實現了戶戶通。移動、電信、聯通、寬頻網路覆蓋全村;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85%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全村有7個組通自來水。2013年建新型農村社區一處。境內有盧氏致先礦業公司和曲里水電站兩個企業。

上店 位於雙龍灣鎮西部,距鎮政府3公里,是省級生態文明村,市級文明村,也是雙龍灣景區的重要配套服務區之一。全村轄11個居民組,409戶,1242口人,共有耕地85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中藥材。250省道貫穿全境,道路狀況良好,實現了組組通。移動、電信、聯通、寬頻網路、有線電視覆蓋全村;各組全部通自來水。有標準化衛生室和三星級文化大院1座。村里聘有保潔員6名,購有垃圾運輸車1輛,移動垃圾箱8個,實行定時定點清運,有公廁2座。全村主導產業以農業種植、商貿運輸、勞務輸出和農家樂經營為主,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015年達到7150元左右。

石家村位於雙龍灣鎮西南部,全村轄10個居民組,245戶,828口人。全村共有耕地750畝,人均耕地0.9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中藥材。全村主要以食用菌為主,中藥材和勞務輸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300元左右,主要靠糧食種植、中藥材和勞務輸出等。村村通水泥路一條。移動、電信、聯通網路覆蓋全村;村民住房以土木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的90%以上,磚混結構占10%,少數在縣城購房。全村有7個組通自來水。

西虎嶺村位於雙龍灣鎮西南部,雙龍灣景區位於該村境內。現轄9個居民組,215戶,656口人。全村共有耕地672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1.13畝。全村主導產業以農家樂為主,勞務輸出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6800元左右。景區公路貫穿全境,交通狀況良好。電信、移動、聯通、有線電視、寬頻網路暢通。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85%以上,全村9個組通自來水。

肖家村位於雙龍灣鎮東南部,全村轄7個居民組,173戶,525口人。全村共有耕地680畝,人均耕地1.4畝,主要種核桃和中藥材。核桃種植300畝。全村主導產業以核桃和食用菌為主,勞務輸出為次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 4100 元左右。有村村通水泥路一條,有4個組為砂石路面,道路狀況很差,村民住房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約占全村房屋85%以上,少數農戶在街區或縣城購房。

交通建設

完成了G344線雙龍灣鎮淤泥河口至小河口段改建工程路基、擋牆、涵洞等工程和東虎嶺大橋前期相關工作,協助縣交通部門實施了G209擴建雙龍灣段建設任務;開工建設了上店草溝口護壩及漫水橋工程、草溝至亂石段5公里水毀公路項目,鎮內道路通行條件明顯改善。

集鎮建設

建國後龍駒村、上店村是遠近文明的大集鎮,南北貫通,四通八達,騾馬隊一群一群馱著藥材、油糧等貨物,由商洛、官坡經龍駒、上店往縣城、靈寶等地轉運,上店、龍駒為其住宿之地。市場開放以後,門市增加,貨物齊全,據不完全統計共有百貨門市36家,糧油門市12家,機械修理門市7家,理髮店9家,手機店6家,肉店3家。國小、國中、農村商業銀行各行各業,門類齊全,每天交易額150萬元以上。每逢節日,一街兩行,應有盡有,人山人海,擁擠不動,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自然資源

雙龍灣鎮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是絕佳的礦產開發、旅遊服務和地產、農產品深加工投資目的地。境內國家4A級景區——雙龍灣景區,既有奇峰林立的峽谷風貌,又有潭瀑相連的江南水韻,景區建成以來已接待遊客200餘萬人,被人們形象的稱為“秦嶺羅敷,北國灕江”。境內有磁鐵、銅、鉛鋅、石英、洛河砂石等礦產資源,已建成新潤礦業楊家灣鐵鋅礦、致先公司曲里鐵礦、森達源公司朱家灣銅礦等規模以上企業。

經濟發展

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500萬元,占目標任務45000萬元的101%;工業總產值完成120585萬元,占全年任務110253萬元的109%;招商引資完成6500萬元,占年目標任務6000萬元的108%。財政收入完成318萬元,占年財政任務304萬元的104.6%。

社會事業

文化方面,全鎮有多個文化大院,實施了16個村的文化共享工程。 衛生方面,全鄉共有1座衛生院,10個村建立了標準化衛生室。 教育方面,全鎮適齡兒童九年義務教學普及率達100%,共有中學1所,國小9所,幼稚園4所。 社會保障方面,有敬老院一個,可容納60名老人。 基礎設施方面,鄉村公路發展迅速,近五年完成公路等30餘條鄉村公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網路覆蓋全鎮,16個行政村村全部完成電網改造任務。

旅遊資源

雙龍灣風景區位於秦嶺東脈、洛河上源,三門峽盧氏縣境內,是按照國家5A級標準開發的大型綜合觀光、休閒、度假旅遊風景區,被人稱之為“秦嶺羅敷、北國灕江”。有購物一條街2處,景區漁台山莊酒店、雙龍灣大酒店、灕江賓館等4家規模酒店可同時接待1500住宿就餐,25家農家賓館可同時供1800餘人住宿。同時,到景區旅遊考察觀光,不但可以觀賞到秀美的北方山水景觀,品嘗到豫西特色美食,欣賞到豫西民間風俗,還可購買到稱心的特色農產品等。2017年,雙龍灣鎮共接待遊客16萬餘人次,綜合收入1.1億元。

東虎嶺連翹觀光園位於國家4A級景區——雙龍灣景區規劃區內,現有連翹2100餘畝,金砂梨1000畝,品種核桃

10000株。觀光園依託當地野生連翹資源,於2013年利用扶貧整村推進項目人工栽植連翹600畝,2014年在補植補造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盧氏縣益生連翹專業合作社,2015年又利用海關扶貧項目新栽植連翹1496畝,利用縣城管執法局包村扶貧項目新發展金沙梨採摘園1000畝,同時建設配套了農田水利設施,加快觀光路網、休閒娛樂設施和農家樂建設,打造連翹花觀賞項目,吸引遊客在早春來雙龍灣景區遊玩,以期把東虎嶺村打造成為雙龍灣景區的休閒度假功能區,促使景區開園時間提前半個月以上,增加景區新賣點,使之成為當地民眾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項目。

歷史名人

常好廉(1925.4.26-2014.2.29),男,自志清,號冰玉,盧氏縣雙龍灣鎮曲里村人,幼讀《四書》,畢業於國民國小,後受訓與省地銀行幹校,中共黨員,經濟師職稱,盧氏農商行離休幹部,盧氏縣書畫協會顧問,詩聯顧問,三門峽市書畫協會會員,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檀聯學會會員,中華春萌詩社副站長,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文化藝術委員會會員、委員,書畫師。

1944年被村聘為國小教師,1949年1月起,曾任小鄉財糧、鄉長,後歷任信用社主任,縣人行股長,縣農行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等職位。期間,曾被選聘為:縣五屆人大代表,洛陽地區一屆文藝代表,盧氏縣書協秘書長,縣政協首屆委員,《盧氏縣誌》特邀編輯,《盧氏文史資料》編輯、《盧氏縣金融志》主編,《盧氏時聯集錦》副主編,縣老年大學書法義務教師,全國銀行工會代表,省市紅旗手,勞動模範等。

1956年以來,曾在全國及省、市刊物上發表詩歌、檻聯、散文、經驗介紹80多篇;楷書、行書曾獲縣一等獎、市二等獎,省、市、縣銀行一等獎。1985年後,雖離休賦閒,卻勤於筆耕。1999年曾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暨澳門回歸書法大賽獲三等獎,同時參加長白山國際書畫社任理事,書法作品已被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文化藝術委員會收藏,耄耋之年,歷時月余,整理感悟,抄錄筆記,《聯海擷英》,裝幀成冊,藏書禾居,奉獻於世。

常公畢生,冰玉志清;勤謹和緩,為人剛正,理家創業,尚勤尚儉,撫育子女,重以義方,嚴而有節,愛而不縱;待人接物,禮貌謙恭,愛好廣泛,書法超穎;輸墨詩聯,登布鄉城,工作勤勉,業務精通,任勞任怨,克己奉公,忠心向黨,博愛於眾。然,二零一四仲春二九,子袒時分,長眠不醒,別妻離子,駕鶴遨空,年旦九十,正寢壽終,遺囑叮嚀,依岐訓令,遺體火化,靈當桑梓。

丁壽旗(1915.11.5-1995.3.3),男,漢族,祖籍河南省盧氏縣雙龍灣鎮曲里村。幼年家窘,僅讀私塾一年。1932年12月被抽丁在本縣反動地方民團當兵。1934年9月因病回家務農。1936年9月滿懷革命熱忱參加了公共工農紅軍。在豫陝交界打游擊,歷任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戰士、班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由陝南調到陝北雲陽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在警備四團任班長,黨小組長;1939年2月由延安到晉西北大寧縣、吉縣任班長、黨內小組長,1939你那10月由山西到延安瓦窯堡,擔任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光榮任務在警一旅二團任排長,支部任組織委員。1941年1月再延安二教導隊任排長。1941年從整風對畢業調到旅部特務連任班長,1944年5月由延安到洛陽。1946年1月轉戰到湖北大別山,歷任中原軍區三支隊七團任副連長、連長,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等戰役中對此立功受獎,1946年8月,團戰戰殘,到河北邯鄲住院療養,傷愈後復員定居於西門黑街,任支部書記、武委會主任職務。1951年3月起歷任邯鄲建築公司人事股長,邯鄲市工程局工程處副主任、副處長。省建四公司一處副主任,基建局三處機關支部書記,三公司革委會副主任等職,1980年11月離職休養,享受地方級政治生活待遇。1995年農曆三月初三23時50分,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1歲,3月7日安葬於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遺像和生平事跡載當日“邯鄲日報”,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授予“革命烈士”榮譽稱號。

特色產業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持續加快。以農業農村工作“四個一”工程為重點,投資100萬元在虎峪金銀花基地新栽植金銀花8萬株;投資400萬元成立了盧氏奉君農林有限公司,帶動全鎮發展品種核桃1550畝;連翹32000畝,食用菌1000萬袋,盧氏雞15萬隻,中藥材3000畝,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150個,投資120萬元完善了東虎嶺連翹產業觀光園配套設施,形成了特色明顯的農業主導產業。

紅色歷史

紅二十五軍宿營地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長征曾途徑我鎮龍駒、磨口、上店、河東等村,一路戰民團、打土豪,宣傳革命,播下了紅色的火種。為紀念紅軍宿營我鎮河東村,1996年8月1日當地民眾自發捐款修建了紅軍宿營河東紀念碑。

龍駒戰鬥紀略龍駒古寨,豫陝各一。陝南者謂“西龍駒寨”,豫西者稱“東龍駒寨”。此寨處盧氏西四十五里。相傳漢光武帝劉秀為王莽追趕至此,臨滔滔洛水而無舟楫可渡,忽有棗紅馬馳至,帝騎之,飛越洛水而得救,遂封其馬曰“龍駒”,地名亦由此得焉。公元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六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二千九百餘眾長征抵東龍駒寨,盤踞該地之反動民團不明軍情,竟以五十餘烏合之眾,截擊我威武之師,此乃螳臂當年,殊不自量。紅軍尖兵連以猛虎下山之勢,瞬間將其擊潰,幾使後續部隊不知前方曾有戰事。此戰斃敵一人,俘虜七人,戰畢,兩翼並進,一越大風嶺,一經黑溝,共抵官坡,繼而攻克鐵索關進入陝南,粉碎了蔣匪軍多路之尾追堵截。又經往復轉戰,在柞水、鎮安、山陰、洵陽、洛南、商南、商縣、盧氏、華陰一帶立足後,即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權活動初步建立起擁有五十萬人口、九十餘萬畝耕地面積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適值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紅飄帶工程”,以激勵、昭示老區後人,此碑即其一也。

闖王軍事文化遺蹟明朝後期的公元1627年,闖王李自成打起了起義的大旗。公元1637年冬,起義軍與明朝官軍激戰於潼關南塬,不幸兵敗。危急之時,闖王採納了高夫人的建議,決定兵分兩路突圍。高夫人一路向東南方向突圍,引開官兵;闖王一路向西南方向突圍,直奔陝西商洛山中。後來,闖王由商洛沿洛河小三峽來到盧氏,雙龍灣和洛河上游的商洛地區形成了闖王軍東山再起的根據地。公元1643年,闖王乘勝進占西安,並隨後建立了“大順”政權。不久,又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這段歷史在史料中有記載,在姚雪垠所寫的《李自成》小說中,也有大段的描述,在當地老百姓中也代代流傳至今。300多年前修建的寨門、寨牆、練兵場至今尚存,也見證著這段歷史。

文化特產

雙龍灣鎮紅軍主題廣場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兩支紅軍勁旅接踵而至,先後途徑龍駒、磨口、上店、東等村,一路戰民團、打土豪,宣傳革命,使雙龍灣史冊更卡華章。為銘記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同時也為民眾增添新的文化活動場所。雙龍灣鎮人民政府決定建設紅軍主題廣場。雙龍灣鎮紅軍主題廣場使於雙龍灣鎮磨口村,2016年12月完成前期各項準備工作2017年2月動工建設,歷時5個月,2017年6月底完成建任務。該廣場建設面積6220平方米,投資120餘萬元,包括廣場、三組紅軍長征系列雕望、紅軍亭、紀念碑、單檐六角亭、磨口村史文化牆、綠化、停車場等工程,形成了以紅軍長征系列雕塑為中心,亭、碑、廣場為一體,且東接休閒採摘園,西連文化廣場,融紅色教育、休閒採摘和旅遊觀光三位一體,具有山區特色和深厚紅色革命文化底蘊的旅遊景點,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打造雙龍灣全域派、助力脫貧攻堅增加了新的亮點。

抱玉台(又名暴雨台),座落於磨口老街西頭。其名稱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據祖輩傳誦說法有二:一是台中有一對金鴿子,偶爾在台北下方的大水潭中嬉戲遊玩,且潭中魚蝦蟹時隱時現,一派和睦景象。因金鴿子的佑護,自古水不進街。也正因此抱玉台是磨口街人的護街符,故而尊稱其為“抱玉台”。據傳說,早在清朝年間,有一喇嘛僧企圖取走金鴿子,卻被眾鄉民據理阻攔而未果。故其護街神功永存。又曰,此台不知歷經多少歲月滄桑,仍屹立於東、西兩座大山之間,挺立於黑溝河之畔。站在此台之上,東可觀洛水大溢奔涌而下,西可覽里溝河洪水從下灣處傾瀉而來,南可迎不翁溝河,黑溝河交匯之後擦肩而過,注入洛河。因人們常站在此台上,欣賞河水大漲之盛況,品鑑洪水肆意泛濫之弊端。故而又把此台稱作“暴雨台”。

抱玉台北側下方,有一個大水潭,方圓約10米,水深約2米,故而交通被阻,過經行人須從台東沿斜坡山路而上,從台東由北向南經磨口路可到不翁溝口,從台南側沿小路而下,向西可達黑河,向北過黑溝河,翻越丫豁嶺通曲里村。

台頂正中有一座送子觀音廟,坐西北,向東南,高2米,寬1.7米,深1.5米,青磚壘就,三面磚脊,白灰搪牆,精巧玲瓏。觀音菩薩左手抱童子居中盤膝而坐,慈眉善目,面帶微笑,喜迎虔誠求拜信徒,小童子一絲不掛,滿臉稚氣,右腿自然下垂,左腿微抬上翹,小丫娃完全顯露,姿態十分可愛。因形象為泥胎,常有求子心切的信婦偷把童子小丫娃掐一點,吞進腹中,期盼能夠懷孕,早得子嗣,故童孫丫娃需曲里村上廟和尚每年進行修補,以塑像完美雅觀。

台東側南,北邊下方約3米處,各有一棵雌性古棟樹。北邊這棵高20餘米,兩人不能合抱。南邊那棵高17米多,兩人合抱,枝繁葉茂,每到秋天棵果纍纍,紅、黑、藍、白、紫各色相間,待到深秋,霜打棟樹,不是楓葉,勝似楓葉,使抱玉台更顯得古樸而典雅。北邊棟樹旁邊有一小廟,坐西向東,供奉土地尊神,守護四方平安。

台男約30米處,有古戲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前,農曆二月十五為廟會正日,要么戲曲演出助興,要么賣藝,雜耍擺攤,要么耍猴,變戲法,農具購買,貨物交換,互通有無,可謂熱鬧非凡,台西河灘設有賭場,賭棚鱗比皆是,麻將牌,“乾子寶”,“抽老千”等五花八門。久而久之,廟會逐步演變為“賭會”,鄉親們深惡痛疾,廟會因此不斷衰敗。1954年抱玉台廟會最後一屆,由曲里全村民間業餘劇團演出新編湄滬劇《窮人狠》,此後,廟會終止,再來復興。

台東現倖存柏樹一棵,系磨口街幾位鄉民於115年移植而來,樹齡為121歲。因此石台之上,至今樹冠不足10米,樹高8米多,樹圍1.2米,姿態從容,鬱鬱蔥蔥。它為抱玉台年添了幾分秀色。

1966年,磨口糧管所成立以後,將送子觀音廟底不斷拆除,並下挖2米多,從而形成現在的平台式小花園。台頂四周磚壘花牆,並將古柏樹圍在花園以內。1972年,在東南方柏樹對稱處又栽植柏樹一棵,不幸的是有人在此養豬,柏樹被糟踐死了,古柏樹現仍留存。1974年,在台西栽植油松一株,樹齡48歲,樹圍0.8米,樹高約7米,樹冠美觀。可惜2016年不知被誰人將大部分樹枝砍掉,使得體形突顯單薄。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南古戲台蕩然無存,早已被糧店的兩層樓房所占據。台東斜坡小路已斷。東邊也已成為民宅區。西邊水泥路四面通向雙龍灣鎮中心國小老校區。北方台根是250省道貫通東西,路外側是沿河民宅。因為有這些好鄰居,抱玉台杯顯得孤苦伶仃,然而,這樣優美的好去處,近年來有點頹廢,沒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故而,人們也倍感惋惜。

幸哉!2016年抱玉台被列入“美麗鄉村” 項目,其設計規劃是將抱玉台四周崖壁漿砌,瓷磚封面。大理石台階,大理石欄桿,台頂居中建六角亭一座,設計總造價30萬元。屆時,抱玉台將再展英姿,人們於飯後茶餘登台憩息,以解勞碌耕作之疲憊,其閒情逸緻則美不勝收。人們將必然發自內心地感嘆曰:快哉!樂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