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春秋

雙峰春秋

雙峰春秋,重點設有雙峰縣概況地理位置、地形山河、交通橋樑、歷史沿革、豐富物產、名勝古蹟。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雙峰春秋》編委會,新世紀伊始,經過九個春秋,連續奮戰兩千多個日日夜夜,以編委會主編陳器之教授(長沙民政職院老領導)為首所組織的曾在省、市、縣有關大學工作過的8位學者、作家、教授及數十名雙峰縣內教育界、文藝界知名人士的辛勤勞動、無私奉獻,耗巨資編寫了大型文史《雙峰春秋》一書。前段,在中共雙峰縣委、政府等有關領導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陳教授親自上陣,主動出擊,帶領編委一班人及數百名的調研大軍,深入全縣城鄉900餘個村戶,認真調查研究,收集全縣近幾千年來有關文史資料及各姓氏譜牒520冊,然後整理和撰寫成章,經過九年的努力,《雙峰春秋》這部大型地方史字志,現將正式出版向全國各地發行,與廣大讀者見面。這部大型文史全書共六卷,計八編,全文約1000餘萬文字,其總量約有原《雙峰縣誌》七倍之多。《雙峰春秋》的出版,旨在挖掘雙峰厚重的人文史、歷史悠久的姓氏史、意義深重的文化史、豐富多采的教育史,蒐集和整理中共雙峰縣委黨史與地方史等資料,其中特別刊有編幅最長的520支姓氏的源流史、繁衍史、人文史、班序詩及各姓族規、家訓等內容;同時,也展現在改革開放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新人新事。出版和發行這部縣級大型文史,以發揮文化工作撰史、存史、資政、育人的功效,為推介雙峰、宣傳雙峰和文化興縣、科教興縣服務。有如此之人文巨蓍,真乃可喜可美之盛事矣!

主要內容

《雙峰春秋》的主要內容,重點設有雙峰縣概況地理位置、地形山河、交通橋樑、歷史沿革、豐富物產、名勝古蹟、當今行政(縣、鄉、鎮)建制,及全縣126個姓氏(計520支)源流、郡望、堂號、人口發展、各族班序及歷史名人等,以上為第一、二卷,總計兩編。第三卷為教育史、文化史兩編。第四卷為藝術編。第五卷為歷史名人與當今著名人物和雜錄等,共兩編。全書共六卷(第六卷為書畫續編),它的文字之多與內容之豐富(圖文並茂)及教育之深刻,是全國地方史志中少有的。湖南省社科院老領導、全國著名文史專家何光岳先生在看過清樣本時,曾高度評價說:“《雙峰春秋》的撰寫和出版,是我國目前縣、市、區地方史志之冠。”

《雙峰春秋》這部史冊宏文,挖掘與保存了雙峰三千多年的極為珍貴的人文史,突出了記人、寫史、傳佳、藏史於後世。斯部珍貴史料的面世,大大填補了雙峰史無前例的長篇文史巨著的空白。今日,《雙峰春秋》的出版,是雙峰全縣人民和廣大讀者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大喜事,它對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與解放思想,深入改革開放,建設文化興縣、和諧社會、富厚雙峰,具有深遠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同時,也對全縣各單位、機關、學校、工人、農民和縣、鄉、鎮圖書館及廣大讀者進行閱讀和珍藏,對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亦具有十分有益與重大價值。

圖書摘錄

《雙峰春秋》是一部大型歷史叢書, 共八卷, 有別於《雙峰縣誌》。 忠於正史之外, 側重民間野史的蒐集提煉。已出《人口》上下兩卷, 《文化》卷是其中一卷, 約30萬字。今將引言、提綱曬出, 敬請各位有識之士多提意見。

圖書引言

《雙峰春秋·文化篇》引 言

雙峰在古代為荊州一隅,三苗、百濮雜居,稱為南蠻之地。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湖南為楚之南境,始稱屬楚。然楚國勢力在楚平王(公元前688年—前685年)才漸次進入湖北,湖南仍為三苗、百濮部族的自由天地。自秦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雙峰地域屬長沙郡連道縣起,有史可考越兩千年。而雙峰地域原屬湘鄉中里,公元1952年才從老湘鄉縣析出單獨建縣,時間不過四五十年,欲溯其文化淵源,只能在湘鄉乃至湖南的大背景下找尋。

古代,湖南在少數民族雜處、原始圖騰崇拜、高山大澤、雲煙變幻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裡,造就了湖南人堅韌不拔又充滿活力的品格以及信鬼神、好祭祀、多巫歌、善巫舞的習俗。故此,屈原被放逐湖南期間,才會創造那么多瑰麗浪漫的偉大詩篇;也就在湖南人富有激情、尤具血性、沒有被徹底馴服的野性文化的氛圍中,使他更感國破家亡的悲憤而投江見志罷?到了公元九、十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湖南一個區區楚國(公元896年—951年),由於楚王馬殷的經營有方,種桑麻,鑄鉛鐵,實行發展實業、對外開放的政策,造成史載“以境內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貨,國以富饒”的局面。也許就是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楚國亡後的公元958 年,在原楚國中心長沙,嶽麓書院得以創辦。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比法國的巴黎大學早112 年,比英國的牛津大學早191年。那副掛在大門的對聯,原來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口氣真的不小。後來人才出得越來越多,對聯改成:唯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十分直白,更能說明問題了。

嶽麓書院創院伊始,就主張“知”與“行”的統一,主張“學貴力行,經世致用”。書院山長、湖湘學派創始人之一張拭(這“拭”字原是“木”旁加“式”,電腦無此字, 印刷時要合成改正)明確提出自己辦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材,傳道而濟斯民”。書院在教學中,把研習經典、修身養性與通曉時務相結合,與通曉禮、樂、兵、農等方面的學問相結合。這種經世致用的治學方針,是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也培養了湖南學人的務實精神,以改造社會、拯救生民為指歸。

然嶽麓書院在南宋時己達到鼎盛,後經元、明的戰亂有些式微。明朝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因“血洗湖南”使湖南人口急劇減少,從江西遷移人口到湖南。江西在南宋因處統治中心浙江附近,經濟、文化比湖南先進,儘管湖南人才濟濟,在明代以前,卻鮮有中進士的,而江西中進士的比比皆是,甚至中狀元的都有。這些江西客家人移民到湖南,也帶來了原本先進的中原文化與生產方式,從而使湖南又發達起來。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其後代們脫穎而出,從王夫之、陶澍、唐鑒到曾國藩,他們雖被尊為“理學名儒”,但又涉獵于軍政、地理、邊防、水利、礦業等經世要務,與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者魏源之後掀起的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經濟圖強的洋務運動,都是湖湘文化經世致用一脈相承的結果。

具體到我們雙峰,則不能不提到出生於雙峰的曾國藩及他所創建的湘軍了。湘軍的大本營在湖南, 其核心、靈魂則在雙峰。統帥及諸多將領均大多為雙峰人, 如曾國藩兄弟及有“湘軍之母”之稱的羅澤南等人,最初的隊伍幾乎全是他們門生、親人與鄉鄰組成。當初太平軍金田起事, 應該說還是順應民心的, 勢力也逐漸擴大。然而由於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 洪秀全偏安南京, 借托神權, 驕奢淫逸, 韋昌輝與楊秀清內訌, 石達開避忌外逃, 使之元氣大傷。馬克思在《中國紀事》一文中說: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 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治者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用醜惡方式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當然就逃不脫失敗的命運。而湘軍從湖南起兵, 就有“蕩寇以救民生, 平亂以全中國”的鮮明宗旨, 艱難百戰, 愈挫愈勇。 攻武漢羅澤南身先士卒, 激揚忠義;戰三河曾國華率七千湘勇死戰, 盡為鬼雄;作為統帥的曾國藩,本其所學, 轉移習尚, 刻苦自勵, 屈志求賢, 將將“要不外血性為主, 廉明為用”, 治兵“以忠義之氣為主, 而輔之以訓練之勤”, 致使“諸將一心, 萬眾一氣”, 終由其弟曾國荃率部攻克南京而告完勝。不然, 豈能讓青年毛澤東“獨服”呢?

造就偉大的沃壤, 應該是歷史, 是文化。那一代雙峰人因參加湘軍而走出雙峰,走出湖南,既長了見識、才幹,也積累了財富,從而有繼續發展的基礎。曾國藩及其家族,如其弟曾國荃、其子、著名外交家曾紀澤、他們的後代著名化學家曾廣植、曾昭掄、考古學家曾昭鐍、教育家曾幼農、曾寶蓀等等, 無一不是這些因素造就的結果。受其影響,還有嫁來雙峰的婦女,“中國革命婦女的楷模”、鑑湖女俠秋瑾, 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 中共早期的“模範婦女領袖”向警予, 都遠嫁雙峰從雙峰再出外留學的,又影響到偉大的革命母親葛健豪,五十四歲還毅然率兒子蔡和森(中共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之一”)、女兒蔡暢(亦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赴法國勤工儉學。故中國“八大女傑”,雙峰就有四位。

新中國成立雙峰建縣後,文化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由於人民的翻身解放,民眾文化得到了全面普及。雖有極“左”路線、“文化大革命”的乾撓與衝擊,但經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雙峰文化真正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春天,無論是民眾業餘文化,還是專業文藝創作,都有長足的進步。本編本著厚今薄古、遠略近繁的原則,將一一分章分目予以闡述。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民眾文化

第二章 文學、藝術

第三章 電影、戲劇

第四章 報紙、通訊

第五章 廣播、電視

第六章 圖書、著作

第七章 文物、勝景

第八章 檔案、其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