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源自2010年2月28日天涯論壇的一篇帖子——《過年回家,在老家舊窯洞裡發現父親的“驚天之作”》而被關注,迅速走紅。此帖發出後被天涯論壇推薦至天涯聚焦頭條,並在短短10天內就有87萬的點擊量,截止目前已經突破90萬。發帖人的父親被網友親切的稱為“雕刻老爸”“雕刻爸爸”“太上樓主”等。

人物檔案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原名武克文,別名武存科。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崔木鄉古坪村人。自幼由於家 庭貧困,只上過2年國小。從未接受過一天的美術教育,但是由於他酷愛藝術,年輕時在繁重的農活期間爬在炕頭上進行繪畫創作,由於自己艱辛創作的一幅畫作被騙後,他深受打擊,從此開始琢磨雕刻。他的雕刻有石刻、木刻、鑄銅、根雕等等。而且他還擅長藝術加工,將一些廢棄的材料揀回來經過雕琢,可以變為非常漂亮別致的檯燈、菸斗等。幾十年的時間,他雕刻的作品有幾百件,但是由於家庭貧窮,他的作品大多被人以很便宜的價格買走,現在所剩不多。

走紅起因

2010年2月28日上午9時34分,網友“0smart”在天涯雜談里發了一個名為《過年回家,在老家舊窯洞裡發現父親的“驚天之作”》的帖子。看似普通的帖子,一天內便在天涯論壇里贏得6萬人的關注。被天涯網站推薦至天涯聚焦頭條名字為:《民間藝人,看父親窯洞的“驚世之作”》,一時間又引起很多人的關注,10天內有87萬的點擊量,2000多人回帖祝福。

這位叫做“0smart”的網友是武克文的兒子,他今年29歲,原名武向平,目前在深圳從事設計工作。

他很早有個心愿,就是希望能將父親幾十年在極其困難的家庭條件下堅持創作的作品公布於世,讓更多人了解、認可父親的作品,這是作為兒子的心愿。

他說“幾年沒回家了,這次回家特意帶了相機,目的有兩個,一是將家鄉的一草一木拍下來留作紀念,以備想家時翻出來看;另一個目的就是想用相機真實記錄下父親這幾年來創作的作品。”

武向平的家在陝西寶雞麟遊縣古坪村,一個普通的山區村落。由於家庭貧困,57歲的父親小時候只上了兩年學就輟學了,但是他的藝術追求從未磨滅,“從我記事起,父親就喜歡畫畫,雖然未接受過一天的美術教育,但是他在藝術方面卻非常有天賦”。

在武向平的帖子裡,他展示了父親數件雕刻作品,有石雕、木雕,一件精美的石雕菩薩尤其引人關注。“父親在山上發現一塊1米多高的綿石,我們用架子車套的牛拉回家的,經過雕琢後出來的菩薩石碑只有30cm左右高。石頭很堅硬,雕刻難度非常大,但是完成後的作品很漂亮。” 武向平說,石碑後面父親雕刻了做人的道理。

作品展示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雕刻老爸

媒體報導

2010年3月4日 西安華商報社的報導,題目為:《寶雞『雕刻老爸』成為網路紅人》

57歲的寶雞市麟遊縣古坪村的農民武存科,不能相信自己在短短几天裡,成為網路紅人。他只知道過年的時候,兒子回家後拿了個照相機拍了很多他的“業餘愛好”,誰知道五天后,以他的業餘愛好為主要內容的帖子,得到64萬的點擊率。

挖石頭做雕刻

武存科的兒子武向平在深圳做設計工作,虎年春節回家,他拍了很多父親業餘愛好做的石刻作品,2月28日,他把這些作品放到經常逛的天涯網站上,五天后成為聚焦的頭條,“我自己就是突發奇想,想把老家舊窯洞裡父親的‘驚天之作’讓大家都看看,誰知道剛放上去就有很多人回帖。”

武向平說,他們所在的村子比較偏僻,現在只有二十多戶人家,“我在深圳好多年沒回家了,本來想拍下來,等自己想家的時候可以翻出來看一下,順便把我爸的這些石刻拍下來。”

在武向平的照片裡,我們看到了雕刻精美的菩薩,還有石碑。“菩薩石牌的石頭是當地的綿石,是我和父親用架子車套的牛拉回家的,拉回來時石頭有1米多高。雕琢後的菩薩石牌只有30厘米左右高。我父親雕的菩薩佛像看起來很白,是父親打聽到鄰縣一個山村產這個石頭,所以專門坐車去山上挖回來的,這種石頭堅硬,雕刻難度大,但是完成後的作品很漂亮。”

老人還做過毛主席銅像,先用木頭刻樣子,再到建築公司用銅鑄好。

說起父親的創作,武向平就好像回到了上學時代,“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第一次雕的是孔子像,還雕過秦俑,後來用石頭雕石碗,把整塊石頭掏空,碗邊薄得和正常碗一樣。”

業餘愛好曾上電視台

在武向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開始畫畫,“我覺得我爸好像特別有天賦,他就上過兩年學,文化程度不高,他那時候總看我們的美術課本還有歷史課本,拿著當資料畫畫。拿木炭畫,買顏料畫,都畫得挺好。”

老人家因為喜歡秦腔還畫了一幅白蛇傳,後來被別人騙走了,老人很受傷,再也不畫畫了,改做了雕刻。刻石頭,樹雕等等。“家裡農活多,條件也困難,我爸能晚上不關燈刻到兩點,早上5點起來乾農活,說是業餘愛好,他很上心。有時候別人家的麥子都收完了,我家的還沒動,有時候叫吃飯也沒反應。”

後來,因為家裡條件不太好的關係,加上好多人來看了石刻都很喜歡,老人家就把很多石刻賣掉了。有時朋友來了,喜歡就送人,現在家裡也沒多少了。

武向平說,正因為好多人從父親這裡拿到了雕刻,所以縣上的電視台在十幾年前還來採訪過。

大家關心 因為特殊的環境

為什麼一個普通老人的業餘愛好,會有這么多人喜歡,同樣學美術的武向平說:“我一直覺得我爸做這些都是在做他內心的東西,可能外面的人雕塑為了賣,但我爸他是純粹的,做的也很痴迷。大家很關注他,也是被那個環境下依然能夠這樣堅持做所感動,如果這是一個城市人,或者是一個大師做的,大家可能沒這么關心,但農村那么困難的環境下,堅持了這么多年,真的不容易,那塊白石頭,我爸刻了一年多,很不容易。”

網友“玫瑰王妃”說:真了不起!看得出是真正用心來完成的!還有網友說:不知有多少這樣優秀的民間藝人就此埋沒了,許多民間藝術正在慢慢消失。也許就是這樣的珍惜之心讓大家如此的真心關注。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劉慧 采寫

電話連線

雕刻老爸 心愿:想要好工具

記者:您知道您現在在網路上很火嗎?

武存科:我剛聽兒子說,我也不了解你們說的網路,以前電視台播過,挺好。

記者:很多網友說您是藝術家,還說您是梵谷,你自己覺得呢?

武存科:(呵呵)反正我自己想做啥東西,就能做出啥東西。家裡常有人來看,至少也來過幾百人看過。

記者:您現在一天中什麼時間刻東西?

武存科:(因為家裡條件不太好,老人最近在養牛)每到放牛的時間,過去刻東西老把家務耽擱了,現在好了,放牛的時候就刻小東西,回家有空刻大件。

記者:聽說過去賣掉好多雕刻,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可能以後會賣得更好。

武存科:以前是家裡孩子多,困難,我們這山溝溝來的人少,幾十塊、幾百塊的就賣了,現在也沒剩下幾個了,咱一直想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留下來,以後能放到啥展覽館裡給大家看,現在年紀也大了,信心沒有過去大了,做不動了,留幾個想著以後給孩子們做個紀念。

記者:據說有人想跟您學刻東西?

武存科:我給他們說說方式方法,不過這個要有美術細胞。

記者:您現在有點啥願望?

武存科:(停頓了一下)我就想要點好的工具,現在用的小鋼鋸條,是從廢品站,還有一些廠里要來的,不是很好用,想要那種好刀。

二,2010年3月10日 西安晚報的報導,題目為:《寶雞 雕刻老爸 執著精神感動網友》

兒子發帖推薦農民父親雕刻作品,10天吸引87萬點擊量

874478次點擊!——29歲的寶雞人武向平在天涯論壇發帖,展示父親農閒時雕刻的作品,帖子發出10天,點擊量突破了87萬。兒子的感恩、父親的執著感動著每一位瀏覽帖子的網友……這位普通的農民父親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雕刻老爸”。

網友發帖

貧苦父親的那些“雕刻故事”

2月28日上午9時34分,網友“0smart”在天涯雜談里發了一個名為《過年回家,在老家舊窯洞裡發現父親的“驚天之作”》的帖子。看似普通的帖子,一天內便在天涯論壇里贏得6萬人的關注。

“這次回家特意帶了相機,目的有兩個,一是將家鄉的一草一木拍下來留作紀念,以備想家時翻出來看;另一個目的就是想用相機真實記錄下父親這幾年來創作的作品。”網友“0smart”說。

“0smart”的家在寶雞麟遊縣古坪村,一個普通的山區村落。由於家庭貧困,57歲的父親小時候只上了兩年學就輟學了,但是他的藝術追求從未磨滅,“從我記事起,父親就喜歡畫畫,雖然未接受過一天的美術教育,但是他在藝術方面卻非常有天賦”。

在 “0smart”的帖子裡,他展示了父親數件雕刻作品,有石雕、木雕,一件精美的石雕菩薩尤其引人關注。“父親在山上發現一塊1米多高的綿石,我們用架子車套的牛拉回家的,經過雕琢後出來的菩薩石碑只有30cm左右高。石頭很堅硬,雕刻難度非常大,但是完成後的作品很漂亮。” “0smart”說,石碑後面父親雕刻了做人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

眾人熱捧

這才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家

帖子不斷在更新,截至昨日下午4時,點擊量已經達到874478次,還有2220位網友跟帖留言。網友紛紛讚嘆,“樓主父親才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家”。

“漂漂的細胞”:不光是雕工好,主要是那種質拙可愛的風格,不是學校教出來的,更加鮮活生動。我是外行,但看著那個石雕的感覺,就像當年看說唱陶俑一樣,能感覺到裡面感染人心的喜悅和歡愉。

“山里來的蝸牛”:民間的東西更質樸,更有靈氣,而且老爺子的作品真的很大氣。

“眼中的蔚藍”:你父親很聰明啊,能有這么多生動的作品,為他老人家鼓掌喝彩。這種質樸的作品有時比那些所謂職業人士的作品更耐人尋味。

“蘋果和櫻桃”:樓主的父親真的是個讓人敬佩的老人家!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出樓主對父親的愛和驕傲。

“eicoyang”:真正的藝術家出自民間,樓主好好孝敬自己的父親,他們這一輩子不容易。

“你會在夏天回來吧”:樓主父親雕刻出來的作品淳樸而精美,真的讓人感動。這些東西是需要花費時間、耐心和汗水,才能成形的。建議樓主和你的父親,把這些東西都保留下來吧,好好珍惜。

發帖人稱

網友的認可讓人感動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到遠在深圳的網友“0smart”,他的真名叫武向平,29歲,從事設計工作。小武說,自己的父親身份證上的名字叫武存科,但是父親把名字改成武克文,“‘克’通‘刻’,他很喜歡這個名字”。

說到自己發帖的初衷時,小武表示,自己很早就有個心愿,希望將父親幾十年在極其困難的家庭條件下堅持創作的作品公布於世,讓更多人了解、認可父親的作品。

“小時候我經常聽到有人說,看他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還整天抱個石頭刻石娃娃。我哥曾給我說,多少年後,在我們當地,估計後來人能記住的唯有父親,因為父親雖然窮,但是他的作品卻被人們稱讚,更可貴的是父親能在這么艱難的環境下堅持創作。”小武說,網友的認可與祝福讓他感動,也是自己對父親最好的感恩。這讓他更加了解到了父親一直以來的艱辛與堅持。小武說,他會繼續在上傳父親的作品。

成為網路紅人後,“雕刻老爸”有什麼感想?記者昨晚電話採訪到了這位可愛的父親,他說,沒有想到網路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得到網友的認可與欣賞,讓他感覺山路都變寬了好多,自己身心一下子輕鬆了,走路有使不完的勁。

對於眾多網友提出的購買收藏的願望,他表示,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所以不會出售作品,只希望以後有機會把自己的作品送到當地的展覽館,讓更多的人欣賞。對於今後,“雕刻老爸”說,會一直堅持下去,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三,2010年3月10日 河南東方今報的報導,題目為:《上網曬父親 太上樓主 民間奇人值得敬仰》

近日,天涯論壇一個題為《過年回家,在老家舊窯洞裡發現父親的“驚天之作”》的帖子十分火爆,帖子講述的是陝西一個只上過兩年學的老農無師自通,利用農閒創作了大量繪畫、石雕、鑄銅、根雕等藝術作品,引來追捧者如雲,因為發帖人是老農的兒子,所以網友們親切地將這個老農稱為 “太上樓主”,這位在網上走紅的民間藝人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人生經歷?

▲▲兒子上網曬父親作品

29歲的武向平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一個帖子會如此轟動——80餘萬的點擊量和2000餘條回復。

武向平的老家在陝西麟遊縣崔木鄉古坪村。今年春節期間,武向平回到了闊別4年的家鄉,他隨身帶了一部數位相機,在自家破舊的窯洞內拍下了一組父親作品的照片。

回到深圳上班後,武向平將照片上傳到網路。武向平在帖子中告訴大家,父親武存科只上過兩年學,未受過一天美術教育,但是在藝術方面卻有非比尋常的天賦,會石刻、鑄銅、根雕等“絕活兒”。其父的經歷加作品照片,引來巨大的反響。三天之後,天涯網站將該帖放在了聚焦頭條的位置,帖子後邊的回覆多達20餘頁。

網友們親切地將武向平的父親稱為“太上樓主”,在回覆中不吝溢美之詞。

▲▲“太上樓主”講述“藝術生涯”

網上走紅時,57歲的武存科正在窯洞前侍弄他的十頭黃牛。前天,武存科在電話中用濃厚的陝西方言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武存科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6個弟妹,從小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只上過兩年學,沒有機會也沒條件拜師學藝,他總是白天在放牛的時候找塊木頭或石頭雕刻,晚上趴在炕頭上畫畫,時間一長,刻出來、畫出來的東西還都有模有樣。

但無論是繪畫、石刻、根雕還是鑄銅,都是武存科的業餘愛好,他家有20畝耕地,平時地里的活兒也挺多。武存科共雕刻、製作了不下500件手工藝作品,他說這些東西都是他的心血,捨不得賣掉,但實際情況是,家裡尚存的作品只剩下20多件,他認為是精品的東西基本上都賣光了。

除了武向平,武存科還育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生活過得很是艱難,什麼時候沒錢了,他就把家裡的東西拿出來賣一兩件,大多是三五十元出的手,賣價最高的一件作品是麒麟根雕,賣了900元的“高價”。

提起願望,武存科這樣說:“我就想要點好的工具,現在用的小鋼鋸條,是從廢品站,還有一些廠里要來的,不是很好用,想要那種好刀。”

▲▲有多少民間奇人值得敬仰

“太上樓主”的網上走紅,讓人們不禁想到曾經紅遍中國的“梵谷奶奶”。

2006年,年過七旬的河南老太太常秀峰成了網路紅人,在離開農村前,她不會寫字,不會畫畫,到了城市後,她閒暇時拿起孫女的蠟筆,自顧自地創作了百餘幅作品,雖然她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還是送給她一個很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網友們則親切地稱她為“梵谷奶奶”。

網上走紅後,“梵谷奶奶”常秀峰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兩次被請上《魯豫有約》,她的畫作被法國著名攝影師魯斯本、台灣的馬英九先生收藏,後來還出了一本叫《梵谷奶奶的世界》的書。之後,人們又發現了重慶版的“梵谷奶奶”鄔良英。

▲▲網友感嘆草根藝人的命運

無論是之前的“梵谷奶奶”,還是現在的“太上樓主”,他們的網上走紅,無不出於網民們對民間奇人受埋沒的感慨,很多網友由此提出了關於文化傳承、民間絕活的保護等方面的思考。

網友“俺是鄉下來的”說,這類人才是大地的精華,也正是因為這些被埋沒在民間的卑賤的草根的默默堅持,在這個繁華浮躁的現代社會裡中華傳統文化才不至於斷絕。在民間,有許多這樣的草根因為家庭條件而無法獲取更多的資源,只能混跡於社會最底層,這種現狀令人嘆息。

網友“夜隼”感嘆,進了殿堂便是藝術家,身處民間就是藝人;入了藝協便是雕刻家,身處民間就叫工匠;當今社會埋沒了多少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