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馴

雉馴

雉馴,拼音zhì xùn,出處《後漢書》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魯恭〉。

基本信息

詞目:雉馴

拼音:zhì xùn

注音:ㄓㄧˋ ㄒㄩㄣˋ

解釋:謂地方官施行仁政,澤及禽鳥。

詳細釋義

典源

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雛」。親瞿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還府,具以狀白安,是歲,嘉禾生恭便坐廷中,安因上書言狀,帝異之。

典源譯文

建初七年(82),郡國螟蟲為災,傷害莊稼,縣界犬牙交錯,而螟蟲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聽說,懷疑不是事實,派仁恕掾肥親前往察看。魯恭跟隨在阡陌之間行走,都坐在桑樹下,有野雞飛過,停在旁邊,剛好旁邊有個童兒,肥親對童兒說:“你為什麼不捉住野雞?”童兒說:“這隻野雞正在孵小野雞哩。”肥親驚動而起,與魯恭作別道:“我到這裡來,本是考察你的政跡。今螟蟲不犯中牟,這是一奇;德化及於鳥獸,這是二奇;連小孩都有仁心,這是三奇。我久留在此,只能打擾賢者。”回到府里,向府尹袁安如實作了報告。這年,特別茁壯的禾苗生長在魯恭住宅側室廷中,袁安因而上書說明情況,帝感到奇怪。

釋義

漢魯恭宰中牟,以德化民。時郡國螟蝗傷稼,獨不入其境;有母雉將雛過童子旁,童子仁而不捕。後遂以“雉馴”謂地方官施行仁政,澤及禽鳥。

同源典故

乳雉馴 使車聽雉乳 政成馴雉 狎雉 狎雉馴童 童子懷仁 童子狎雛 車迎雉群 雉留 雉過 馴雉 魯恭 魯恭化 魯雉

運用示例

明 海瑞 《知縣參評》:“履中牟之境而見 雉馴之休,則知魯恭之政矣。”

唐 駱賓王 《傷祝阿王明府》詩:“與善良難驗,生涯忽易窮。翔鳧猶化履,狎雉尚馴童。”

五代 李瀚《蒙求》詩:“ 魯恭 馴雉, 宋均 去獸。”

明 沉鯨 《雙珠記·刑逼成招》:“割雞聊自試,馴雉信非難。”

成語故事

漢朝時期,官員魯恭任中牟地方官,他用德仁來感化人,取得了明顯成效。老百姓很自覺地從事公益勞動,當時別的郡縣蝗災很嚴重,唯獨中牟境內沒有傷害。有母野雞帶小野雞在大路上大搖大擺地行走,連小孩都不去捕捉他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