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為中華民國以天使飛彈為藍本反向工程改良製造的反艦飛彈。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為中華民國以天使飛彈為藍本反向工程改良製造的反艦飛彈。 1975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為中華民國以天使飛彈為藍本反向工程改良製造的反艦飛彈。

開發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1967年10月21日在塞得港外埃及海軍的黃蜂級飛彈快艇使用冥河飛彈於17海里外擊沈以色列海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這宗首次以飛彈擊沈軍艦的戰例帶給中華民國海軍極大震撼,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60年代後期開始裝備與埃及同款的黃蜂級飛彈快艇以及冥河飛彈(中共自行反向工程製造稱為上游一型飛彈)。手頭無對抗手段的中華民國於1971年(民國59年)下令中山科學研究院進行雄蜂計畫以設計出可以與中共抗衡的反艦飛彈;不過在基礎設施以及人才皆十分貧乏的狀況下,計畫處於緩慢進行的窘境。
直到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天使飛彈的優異表現鼓舞了中華民國高層,在此戰之後中華民國於1975年(民國64年)向以色列購買了少量天使一型飛彈並安裝在陽字號驅逐艦上,藉由與以色列購買天使飛彈的機會中華民國將天使飛彈以反向工程加以仿製;由於仿造強化過程並不順遂,因此在1970年代後期中華民國引進了少量天使二型加以參考,由於中華民國海軍需求因此中科院改進了導引段以及火箭藥柱以達到射程40公里(冥河飛彈射程)的標準。增長射程的雄風一型在外觀上比原版的天使飛彈略長,也重了18公斤左右。
研發完成的雄風一型於1981年(民國70年)的國慶大典正式展示,隨後開始安裝在各型中華民國大小船艦以及岸防部隊上,成為1980年代中華民國的主要反艦武器。
雄風一型的意義在於中華民國首次從無到有完成了飛彈製造[1],對於後續發展累積相關經驗;不過其半主動導引模式限制了可用射程以及作戰模式,所以雄風一型之後沒有改良計畫,而中科院的目光也轉向了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研發,在1990年代末期武進一型陽字號除役之後,目前使用雄風一型飛彈的僅剩海鷗級飛彈快艇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為中華民國以天使飛彈為藍本反向工程改良製造的反艦飛彈。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為中華民國以天使飛彈為藍本反向工程改良製造的反艦飛彈。

類型 反艦飛彈
原產國 中華民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 1979-
用戶 中華民國
生產歷史
研發者 中山科學研究院
研發日期 1975-1978
生產商 中山科學研究院
基本規格
總重 537.5公斤
全長 3.43米
寬度 1.34米
直徑 34厘米
裝藥類型 高爆炸藥
裝藥量 150公斤
發動機 兩段式火箭發動機
最大射程 40公里
最大速度 0.65馬赫
制導系統 發射初期是光學導引、飛行中途采雷達乘波導引、飛行末端改由終端半主動歸嚮導引共三個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