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蕭綱詩作]

雁門太守行[蕭綱詩作]

《雁門太守行》是蕭綱的邊塞組詩之一。

作品全文

其一

輕霜中夜下,黃葉遠辭枝。

寒苦春難覺,邊城秋易知。

風急旍旗斷,塗長鎧馬疲。

少解孫吳法,家本幽并兒。

非關買雁肉,徒勞皇甫規(1)。

其二

隴暮風恆急,關寒霜自濃。

櫪馬夜方思,邊衣秋未重。

潛師夜接戰,略地曉摧鋒。

悲笳動胡塞,高旗出漢墉。

勤勞謝功業,清白報迎逢。

非須主人賞,寧期定遠封。

單于如未擊,終夜慕前蹤(2)。

註解

(1)中夜:半夜。遠辭:遠離。邊城:邊境城鎮。旍旗:旌旗。旍,古同“旌”。塗:路途。鎧馬:披帶鎧甲的馬,戰馬。少解:年少時就解讀。孫吳:春秋時孫武和戰國時吳起的並稱。皆古代兵家。法:兵法。幽并:幽州并州。幽州,今北京地區。并州:山西大同地區。非關:不是因為;無關。買雁肉:食雁,謂之以賄賂得官職。語本《後漢書.王符傳》:後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安定,鄉人有以貨得雁門太守者,亦去職還家,書刺謁規。規臥不迎。既入而問:卿前在郡食雁美乎?徒勞:空自勞苦;白費心力。皇甫規:東漢時期名將。

(2)隴:隴山。綿延於陝西、甘肅交界的地方。甘肅省的簡稱。因古為隴西郡地而得名。恆:永久。總是。關:邊關。自:自己。自然。櫪馬:櫪驥。拴在馬槽上的馬。多喻受束縛,不自由者。方:正在。方才。思:思念,思想。邊衣:指戍邊人員穿的衣服。未重:沒有重疊的衣服。沒有多餘的衣服。潛師:秘密出兵。接戰:交戰;迎戰。接觸戰。遭遇戰。略地:掠奪地方。占領土地;侵占土地。曉:佛曉。摧鋒:摧折刀鋒。挫敗敵軍的銳氣。悲笳:悲戚的胡笳。胡笳,北方民族的管樂器,似笛。胡人卷蘆葉為笳,吹以作樂,後以竹為管,飾以樺皮,上有三孔,兩端加角。傳說由漢張騫從西域傳入,漢魏鼓吹樂中常用之。胡塞:胡人的關塞。塞外的胡國。亦泛指西方和北方邊地。高旗:高大的旌旗。漢墉:漢人的城牆。謝:辭謝。酬謝。功業:功勳事業。報:傳達,告知。迎逢:迎接送往的應酬。非須:不須。主人:指皇帝。寧期:豈能期待。寧:豈。寧願。定遠:定遠侯。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定遠侯。封:封賜。封侯。單于: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未擊:未擊破。終夜:整個夜晚。通宵;徹夜。前蹤:前人的足跡或功勳。

作品賞析

其一

這首 《雁門太守行》 或許就是其戍邊外任生 活的一種實際觀照 。邊城氣候惡劣 ,秋霜早來 , 黃葉滿地 ,然而 , 就在這樣寒苦的天氣里 , 將士 們還要在深夜的疾風中艱難跋涉 ,路途遙遠 ,人 困馬乏 ,大風把軍旗都吹折了 。這樣的軍戎生 活場景絕非簡文杜撰 ,他是實際經歷過的 ,他的 《答徐扌 書》 離 可為佐證 “驅馳五嶺 ,在戎十年 ,險 : 阻艱難 , 備更之矣 。末四句用典 “少解孫吳 ” , 法”誇讚己方謀略出眾 “孫吳” , , 指孫武 、 吳起 , 孫武即孫子 ,春秋齊時為吳王闔閭賞識 ,用為大 將 ,著 《孫子兵法》 。吳起 , 戰國衛國人 , 魏文侯 用為將 ,拔秦五城 ,後為楚悼王令尹 ,有 《吳子兵 法》 “家本幽并兒” 炫耀將士勇武敢斗 , 幽州 。 , 在今河北省北部 , 并州在今山西太原一帶 《隋 , 書· 地理志》 “自古言勇俠者 , 皆推幽并 。後 雲: ” 世所謂 “三邊” 即指幽 、 、 並 涼三州 。曹植 《白馬 篇》 “借問誰家子 , 幽并遊俠兒” 鮑照 有 , 《擬古》 亦有 “幽并重騎射 , 少年好驅馳” 。結尾二句 句 用東漢皇甫規事 。 蕭綱的這首邊塞詩筆法儘管算不得十分出 色 ,但確是基於一定的實際感受而發的 。更值 得一提的是 《雁門太守行》 , 寫邊塞簡文是第一 人。 《雁門太守行》 屬樂府 “相和歌澀調曲 ”原 , 作寫的是東漢洛陽令王渙事跡 ,而並非邊塞詩 。 《樂府詩集》 收晉樂 《雁門太守行》 八解 , 蕭綱第 一次將其改為邊塞題材 , 顯然是具有一定開拓 之功的 。

其二

僅僅八十字,卻有聲有色地記述了一場邊塞大戰,謳歌了邊陲將士高尚的精神操守和志向。

本詩起句,發興高遠,點染了悲涼的環境,烘託了大戰前的緊張氛圍,為正文展開鋪墊了一個廣闊的背景畫面。

“隴暮風恆急,關寒霜自濃。”交代了地點:隴;時間,日暮時分;描寫了景貌:關塞、風急、霜濃。寥寥幾字,畫面空闊、單調,但在這種單調之間,恰恰令人感受到塞外的曠遠、蕭索、荒涼。作者善於提煉景觀特色,去表現塞外的濃郁的地方色彩。“關”、“風”、“霜”三樣,即特色之三筆,抓住了這些特色,也就抓住了塞外景觀的神采。關塞、風急、霜濃,用字不多,且深得神似之美。作者為什麼要寫塞外景觀呢?這裡,有發興的作用。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說,是為了引出後文。它不僅點染了雄渾淒涼的景觀,也烘託了大戰前的緊張。因此,起句之興,高遠悲壯,為下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先寫戰爭準備:“櫪馬夜方思,邊衣秋未重。”寫夜秣戰馬,將士披甲的情況。“邊衣未重”,也折射著昂揚的士氣。已經暗示了這場有準備的仗,是要打贏的。

接著寫戰爭經過:“潛師夜接戰,略地曉摧鋒。”用十個字寫一場惡戰的經過,不能說不是難事,但作者交代得清清楚楚,表現了高度的概括能力。“潛師”,高度概括了偷襲行軍的全過程;“夜”、“曉”交代了戰鬥經歷的漫長時間;“接戰”、“摧鋒”,概括了鏖戰的全過程。縱觀這二句十個字,無一字不重要,無一字不精當,無一字不圓滿。高超的概括能力,也是作者鍊句、煉意思的結果。

寫戰爭結句:“悲笳動胡塞,高旗出漢墉。”傳統的戰爭結句描寫,多著眼於戰場上的景象:追亡逐北、流血飄櫓......作者一反歸譜,憑藉“悲笳”與“高旗”的對比,把戰爭的勝負,點染得更加鮮明。

作者簡介

蕭綱(503-551年),即梁簡文帝。字世贊,梁武帝第三子。幼聰慧,梁武帝曾夸之為“吾家之東阿(曹植)”。 531年(中大通三年),太子蕭統卒,綱立為太子。549年(太清三年),侯景叛亂,梁武帝被囚餓死,侯景立綱為帝,在位僅二年,即為景所害。綱好學能文,自稱“七歲有詩癖,長而能文”(《梁書·筒文帝本紀》)。繼立為太子前後,與徐搞、庾肩吾等文士大量創作以姬人倡女為描寫對象的詩作,時人稱為“宮體”。其論詩主張“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誡當陽公大心書》)。其詩描繪細膩,語言清麗,“思入微茫,巧窮變態”(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