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不保的年代

隱私不保的年代

Dooced 好的與壞的 Chase529

圖書信息

作 者:[美]丹尼爾·沙勒夫 著,林錚顗 譯


出 版 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2-1
版 次:1頁 數:272
字 數:168000
印刷時間:2011-12-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214076540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我們身處網路的世紀,人人都喜歡網路,離不開網路。
但網路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呈現出所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質:莽撞、任性、無畏、不受約束、不計後果……
於是,層出不窮的艷照門、無處不在的人肉搜尋和大量隨時隨地的微博爆料……種種故意、意外或未經同意的信息,在網上大面積流傳分享,而且永不消失。
無論你是強勢的政治人物,或是再普通不過的小學生,在網民集結的意見暴力面前,你都可能遭到無法無天的欺凌!
那么,網路能建立我們的人氣還是毀壞我們的名聲?掩飾我們的身份還是揭露我們的身份?
使用網路越自由,越使我們陷入更多不自由──如果分享八卦和散布謠言真的是人類不可悔改的天性,我們該如何應對?
國際著名個人隱私法權威、網路法律專家丹尼爾?沙勒夫通過本書為言論自由與隱私權的兩難尋求平衡點,教你如何在網路的高危信息環境中捍衛你的言論自由,並同時確保攸關個人名聲的信息受到保護!

作者簡介

丹尼爾·沙勒夫(Daniel J. Solove),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School)教授,國際知名的隱私法專家。曾於華盛頓特區的Arnold & Porter律師事務所工作,2000年起開始任教。他屢屢受到各大媒體的專欄訪問,包括: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Chicago Tribune, Associated Press, Business Week, ABC, CBS, NBC, CNN等。除本書之外,另著有《數字人:在資訊時代中的科技與隱私》(The Digital Person: Technology and Priv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4)、《了解隱私》(Understanding Privacy,2008)、《》(Nothing to Hide: The False tradeoff between Privacy and Security,2009)。

目錄

中文版序:網際網路讓信息自由流動,卻為人們帶來更多不自由
英文版作者序
導論:當狗屎登上黃金時段
網際網路像個十來歲的孩子
規範警察
隱私
谷歌時代
第一部 數字世界中的謠言與名聲
第一章 信息的自由流動如何解放又束縛我們
部落格的誕生
活字:過去與現在
部落格打擊黃金時段
部落格入門:如何在3分鐘以內成為部落格作者
部落格作者,部落格作者到處皆是
部落格有各種尺寸、外形和色彩
新聞記者或日記作者?
社交網站
信息俯拾皆是
名聲
名聲與負責
從小鄉村到地球村
為何我們應該有能力控制我們的名聲?
不確定的資料
發人深省的後果
Dooced
對我的崇拜者做背景調查
一切都沒有回頭路
小胖
星際大戰小子
好的與壞的
第二章 八卦與少知為妙
讓我們談談有關性
校園網誌
幽靈教授
八卦移到網上
交流網
社會流行和引爆點
連結
借耳朵而八卦,借電子而八卦
應該八卦嗎?
當較少即是較多時
斷章取義的評斷
複雜的自我
“非理性的-判斷”與“理性的-判斷”的困擾
從社會壓迫的目光中解脫
二度機會之地
八卦的過去,八卦的現在
第三章 羞辱與數字式“紅字”
網路警察
紐約市捷運的暴露狂
手機竊盜
網際網路上自命的警察
規範與羞辱
規範
規範的強制執行
忿忿不平的女服務生
壞孩子罪有應得
有問題嗎?
網際網路式羞辱之優點
網際網路式羞辱的缺點
永久疏離
不成比例的懲罰
缺乏正當程式
復仇與欺負
我們需要多少羞辱?
從羞辱到私人復仇主義
紐倫堡檔案
失去控制
第二部 隱私、自由言論與法律
第四章 法律的角色
回顧19世紀
法律方式之類型
自由主義方式
威權主義方式
找尋一個中間立場
隱私與名聲的法律保障
誹謗
隱私侵犯
為法律找出適當的角色
太多的法律,太少的法律
第五章 言論自由、匿名與責任
善言,惡言
絕對主義
折衷
折衷言論自由與隱私
個人的自主
民主
意見市場
新聞價值
辨識信息
談論一個人的生活
匿名
匿名的優點
負起責任
維基百科:開放的力量與風險
匿名法
可追蹤匿名
折衷匿名與責任
誰應該為傷害性言論負責?
肯尼思?熱蘭的困境
豁免部落格作者
網路上的裸體
Chase529
非納粹藝術品竊賊
法律應該做什麼?
天平的兩側都有自由
第六章 暴露過度的世界中的隱私
公開場合中的隱私
法律對隱私的二元了解
新科技的挑戰
錄像偷窺癖
承認公開場合里的隱私的困難
信息的使用便利性
保密性
我們應該承擔背叛的風險嗎?
社交網路理論
從實體空間到網際網路
責任應該被延伸多遠?
過多保密的危險
控制
控制信息的系統
翻新盜用侵權
隱私法勝任這項工作嗎?
第七章 結語:名聲的未來
法律的能與不能
法律的限制
部落格圈的規範對比主流媒體的規範
自我暴露的問題
人們還要隱私嗎?
對隱私具有細微差別的看法
給我一位編輯……或免了
結構的力量
改變默認值
“朋友”的概念
僱主的責任
教育
網際網路的盡頭
原注

媒體評論

國際知名的隱私法權威,為言論自由與隱私權的兩難尋求平衡點。——台灣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葉玟妤律師一本及時、生動、富有啟發性的書,它將改變你對隱私、名聲以及網際網路上的言論的看法。丹尼爾?沙勒夫說了一系列關於部落格、社交網路網站和其它網站如何散播與人們的隱私生活有關的八卦與謠言的引人入勝和令人害怕的故事。對於一系列廣泛的新問題,他進行了別開生面和令人深思的分析,並詳細闡述可行的建議,當面對這些挑戰時,我們能做些什麼。——保羅?M.施瓦茨(PaulM.Schwartz),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法學院法學教授有關資訊時代的隱私的影響,沒有人比丹尼爾?沙勒夫思考得更多。——布魯斯?施奈爾(BruceSchneier),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
《超越恐懼:對虛擬世界安全性的感性思考》(BeyondFear:ThinkingSensiblyAboutSecurityinanUncertainWorld)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