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毒品

隱形毒品

2009年3月30日,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通知,針對個別餐飲消費經營者在火鍋中使用罌粟殼的違法行為,將嚴格依法查處。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正在進行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工作。和鴉片、海洛因相比,罌粟殼內的‘有毒物質’雖然含量不大、純度也不高,但其成分同樣包括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鹼等30多種生物鹼。長期食用必將導致慢性中毒,最終上癮。通過理化鑑別法、色譜法、極譜法和免疫分析法,食品中的罌粟殼殘留就能被檢測出來。

基本信息

概況

完整的罌粟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一頭尖,另一頭呈6-14條放射狀排列的冠狀物。不過,大多罌粟殼都已破碎成片狀,其內表面是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呈棕黃色的假隔膜,上面密布著略微突起的棕褐色小點;外表面是黃白色、淺棕色、淡紫色交錯相隔,平滑、略有光澤,往往有人為切割的刀痕。

發現問題

各地發現一些餐飲消費經營者在火鍋中使用罌粟殼的問題比較突出。與此同時,在未來兩個月,中國烹飪協會也將把“罌粟殼火鍋”作為餐飲企業中打擊的重點。中國烹飪協會副秘書長喬傑曾經就“罌粟殼火鍋”的問題,特意問過一些火鍋店老闆。不過,他得到的回答基本上是“那純粹是無稽之談”。“他們說,罌粟殼屬於國家違禁品,被嚴格控制,要想得到罌粟殼並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容易;況且加入罌粟殼之後,食客會不會上癮,誰也說不清楚,而成本肯定會增加。因此,火鍋店絕不會做這樣沒把握的買賣。”喬傑說。對於北京的火鍋店是否添加了罌粟殼,喬傑並沒有十足的證據。但是,他覺得,“火鍋店為吸引食客在底料中加入罌粟殼提味”的說法一直在社會上流傳著,這並非空穴來風,而媒體的一些報導也證實了這樣的傳聞。例如,2004年9月中旬,蘭州警方就曾破獲一起特大販賣罌粟殼案。兩名犯罪嫌疑人籌資30多萬,打著“某國營藥材單位”的旗號,從榆中購進11噸罌粟殼。他們租用兩輛郵政貨運車,將罌粟殼運到重慶、成都等地,分銷給當地的火鍋店。

生理反應

對“癮君子”而言,食用罌粟殼起不到什麼作用,但對絕大多數從未接觸過毒品,尤其是對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來說,“罌粟殼火鍋”的“功力”卻不可小覷。人吃過後,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輕快感,表現在生理上,有的人可能臉部微微發紅,有的人可能心跳加快,有的人可能容易打瞌睡,而有的人可能不易入睡。即使是對毒品不敏感的人,如果長期食用‘罌粟殼火鍋’,也必定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至於食用多少次會上癮,這要根據火鍋中添加的罌粟殼含量而定,還沒有這方面的科學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